静脉输液渗漏处理方法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7
/ 3

静脉输液渗漏处理方法及护理对策

常宁

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九九一医院心血管内科441003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我科35例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渗漏情况,并对外渗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采取相对应护理方法,缓解病人不适和焦虑心理,减少病人不适的程度所带来的痛苦。结果  因患者治疗过程发生的状况及发生的程度有所不同,对皮肤损伤程度也有所不同,积极采取对应的护理方法予以抑制,提高静脉穿刺水平,实施过程监控与评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外渗,此种方法获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结论 :本文总结并分析静脉输液发生外漏原因,选择护理方法科学合理,具有必要的参考价值,在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借鉴。

【关键词】输液渗漏;处理方法;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能维持机体体液的平衡状态,使体内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持在人体正常需要的水平范围内,提供给药途径,可以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紧急抢救。但是护理人员在输液的过程中由于操作技术不规范,对药理知识缺乏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药物外渗的异常情况,这种现象在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为经常遇见的临床护理问题。

1 临床资料

  我科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 的2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在200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当中包括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55岁~82岁,平均年龄在(68.5)岁。其中严重外渗患者5例,患者发生大范围外渗;小范围外渗及轻微外渗15例,15例病人因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导致外渗,进行综合评估治药物治疗3-7天痊愈出院的有16例,有4例患者为7~10天出院。

2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患者自身的原因、药物的使用、护理操作技术、机体内在因素及疾病特性等因素为导致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2、1患者因素

    ①年老体弱患者②沟通困难患者③患者基础病多,住院时间长。由于反复多次穿刺而损伤血管,使血管脆性增加,外渗增加。

2.2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的理化因素和过高的药物浓度,如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常见种类对血管有比较大的刺激性。一旦发生外渗将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2.3机体自身因素

    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血管壁炎症称为静脉炎,血管固定较困难,容易外渗发生。

2.4技术因素

    输液操作过程中对血管穿刺过浅或过深,如果穿刺过浅时使部分药液外渗到血管外致使针尖的斜面在血管内外各半;穿透血管时一次穿透在血管壁上留有两处针眼,针头损伤了血管两则,造成药液外渗甚至皮下出血的发生。在远端推送药物,加快输液速度,骤然升高的血液内压易引起药物外渗。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更易导致药物外渗。

3、渗漏的表现

疼痛,肿胀,皮肤紧绷发亮,严重者皮肤出现水泡、

穿刺部位或者末梢温度偏低,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回血或者浅粉色回血,穿刺点渗液。

症状: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灰紫色或者黑色。

症状: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疼,约8-10个小时,变性坏死。

症状:

当即或者数分钟内,刺疼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及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继之,(烧伤样改变)黑红、紫黑、、黑痂或继发感染

4、药物外渗处理

药物外渗处理方法根据渗出量、损伤面积、药物种类、初始治疗时间有关系、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4.1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剧烈疼痛是手术切除的绝对指征,一旦水泡或组织坏死,坏死程度不断加深是手术切除的主要指征。根据国外文献报道1/3化疗患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选择仍是争论的焦点、有学者主张应立即手术切除,特别是在24小时内切除;有学者认为应延迟手术切除,等坏死成熟后再彻底切除,也有学者认为外渗6-17周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4.2渗出、外渗处理

药物外渗时常用的治疗方法

硫酸镁湿敷、物理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渗出、外渗处理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在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持续湿敷

4.3物理治疗方法

冷敷或冰敷:可灭活药液,持续或间断使用,冰敷温度:4-6度、间隔15min冰敷15min,可持续24h。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及氦氖光超短波、马铃薯外敷、频谱仪照射治疗

4.4中医治疗方法

如意金黄散:适量+醋(香油或蜂蜜)调成糊状,每日2次,连续使用

云南白药:用酒调成合剂湿敷,每日1次,用酒滴入以保持湿度,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一般约10天愈盒、六神丸:用酒调(同上)

4.5手术治疗:皮肤坏死,溃烂者应适当清创按照外科换药处理,对皮损过大,创面为新鲜肉芽,可考虑植皮、以尽快清除创面

4.6一般药物渗漏常用的处理

渗漏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补液、辅助治疗的药物、用50/%硫酸镁湿敷、也可以用新鲜的马铃薯切片外敷。如果局部肿胀明显,可抬高患肢

4.7刺激性药物外渗处理

紧急处理,一旦发现或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需立即停止注射,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分钟左右。局部封闭  用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5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或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备注)利多卡因有扩张血管、麻醉止疼,减少炎症渗出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地塞米松有稳定生物膜,减少炎性物质释放,提高组织耐受和特异性抗炎作用。

小水泡: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大水泡:直径1CM以上、伤口消毒、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黏贴水凝胶片辅料

溃疡形成的处理、生理盐水清洁伤口、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辅料、抬高患肢、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必要时手术治疗、适应症: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疼痛或者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部位无任何愈合倾向,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

5.渗出外渗的预防

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了解药物分类和毒性

5.1、推荐使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CVC),或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如果患者拒绝,应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拒绝置管同意书。

5.2、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巡视病房或者更换液体时都要注意穿刺部位是否发生渗漏,确保液体通畅;需查看静脉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情况,如发现可疑征象,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渗出外渗的预防

5.3、化疗药物稀释后浓度高,需短时间输注时更应密切观察,与患者做好宣教知识,保护静脉的重要性及外渗后所产生的的后果,让患者积极配合

5.4、对强刺激性的药物,病人初次用药时,应做好健康宣教、消除恐惧、着重指出药物的刺激性,注射部位疼痛或有异常感觉及时告知护士,不要强忍受,,造成组织坏死

5.5提高穿刺技术,做到一针见血,不在统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血管损伤

5.6、合理选择血管:特殊药物或对组织刺激性大的药物时选择粗、平、直、、弹性好、充盈度高、的大血管,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行穿刺,同一侧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7、穿刺工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

5.8、正确拔针及按压: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去除胶布,快速拔针。按压时间不少于3分钟,切记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与按压可以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输液部位的选择:避开手腕肘窝及实施过广泛切除性外科手术的肢体末端。比如:乳腺癌根治术后避免患肢注射,避免下肢静脉,预期可能有联合输液时,应考虑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特殊药物给药必须有经验丰富的护士执行和指导,输液过程中严格观察静脉情况,并询问患者注射部位是否疼痛和烧灼感,对于有语言沟通障碍,老年或意识欠清醒患者要重点关注。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前,应检查是否有回血,如果发现外渗情况,应及时另选注射部位,避免使用统一静脉远端。两次注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冲管,在用药前,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理解配合。

6.临床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

1,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2,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悬浮红细胞、硫喷妥钠、高渗盐水

3,静脉高营养:脂肪乳、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

4,钙剂:葡糖糖酸钙、氯化钙

5,钾盐:氯化钠、氯化钾

6,放射造影剂

7,其他:可达龙、米力农、硝普钠、硝酸甘油、乌拉地尔等

讨论:

输液外渗一般分为5级:0级没有临床表现;1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水肿最大直径<2.5cm,2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发凉、伴有或者不伴有疼痛,水肿最大直径2.5-10.00cm;3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发凉,轻到中毒疼痛,可能有麻木感,水肿最大直径小于15cm,;4级表现为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淤血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或中度疼痛,水肿最大直径小于15cm。临床常用药物外敷处理外渗的局部,但是药物外敷存在一定的不足,药物需要通过皮肤吸收发挥其作用,其起效较慢,并且对外渗药物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于血管活性药物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的外渗,还有临床应用的化疗药物,电解质药物,血管加压素和高浓度营养药物等,药物外渗进入周围组织比血管中的刺激更大,如不尽快减少或稀释外渗的药物,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本篇文章研究中发生输液外渗后,保留了静脉通路,并通过静脉通路尽可能将外渗药物抽吸干净,有利于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及对周围组织细胞的损伤,起到分散稀释药物的作用。同时,对于外渗的局部,除了使用以上方法外,根据外渗的程度不同还可以采用水胶体辅料、如意金黄散涂抹、硫酸镁湿敷、抬高患肢等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局部组织肿胀的作用,使治疗更加有效,快捷,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操作方法简单有效。

随着老龄化到来,老年病人越来越多,患慢性疾病的病人人数也越来越多,静脉输液范围越来越广泛,但其静脉输液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影响也很大,静脉用药安全离不开专科护士综合评估,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细心护理及病人的配合。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在使用特殊药物前掌握药物性能,配伍禁忌,使用时做好核对及告知宣教,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巡视观察,尽可能地避免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1]范丽梅,乔雨晨,杨娜,等.中药外敷治疗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172-173.

[2]毛惠娜.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疗效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1,26(10):5-9.

[3]王文芳.乙醇湿敷预防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64-65.

[4]王晓丽,徐峰,陈黎黎.微量泵入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1(11):1550-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