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张正

四川省巴中市嘉禾妇儿医院   四川  巴中  636000

摘要目的:探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中耳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治愈率更高。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

关键词: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临床研究

引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腔黏液积聚、中耳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鼓膜张力降低等症状所表现的一种疾病。该病常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临床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鸣、头晕等[1]。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包括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类药物,但由于耳腔内的解剖特点,很多药物难以到达感染的部位。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100例急性分泌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5.7±1.7)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7.6±2.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②临床症状符合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突发性中耳部疼痛、听力下降、中耳腔内积液等);②经鼓膜穿刺后,分泌物培养结果显示为中耳分泌物细菌感染;③治疗前未接受抗生素或激素治疗[2]

排除标准

①其他中耳炎类型(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外耳道炎等);②有明显的中耳畸形、肿瘤、手术史等;③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免疫功能异常等;④有对头孢克洛、地塞米松过敏史[3]

1.3 研究方向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

实验组在鼓膜穿刺后,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头部向一侧仰卧,通过显微镜下对鼓膜进行双孔穿刺,将中耳腔内积液抽出。吸出的中耳分泌物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在鼓膜穿刺孔上覆盖无菌敷料,然后将治疗用的药物通过另一孔直接注入鼓室内。实验组使用的治疗药物为头孢克洛和地塞米松的混合液,剂量为头孢克洛1g/10mL和地塞米松5mg/5mL混合,每次给药2mL[4]。治疗后患者保持平卧位30分钟,以保证药物充分分布于中耳腔内。治疗持续3天,每日1次。

1.4 疗效评判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中耳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治愈率更高。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t值

P值

总有效率

48(96.0)

37(74.0)

11.11

<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10例,总发生率为20.0%,经过统计学计算,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6天,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9天,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3.02,P<0.05)。

3、讨论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中耳疾病之一,常常伴随着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出物等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应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但这些方法无法完全消除病菌,而且容易出现耐药性。因此,本研究对当前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进行了研究。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单孔鼓膜穿刺法相比,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有以下优势:①可以同时清除中耳腔内的积液,缓解炎症,②治疗过程中不需要更换针头,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风险,③可以更准确地将药物输送到鼓室,增加了治疗的准确性,④病人的疼痛感明显减轻,治疗体验更佳

[5]。当前,临床中对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发病机制并没有要多的详细阐述,其原因众多,主要与呼吸系统感染、机体免疫反应、咽鼓管功能异常等均有所联系,一般而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理改变会从早期逐渐发展成为晚期,且分泌积液也会出现炎症,导致肉芽组织变大,临床中采取排液的方式可以避免肉芽组织的形成,降低病情恶化的可能性。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为10例,总发生率为20.0%,经过统计学计算,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在本研究中,采用头孢克洛和地塞米松作为注药物质,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同时,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6天,而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6.9天,实验组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可以更快地缓解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表明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然而,由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后续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刘敏.单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应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8):58-60.

[2]丁嘉汇.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运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5):94-95.

[3]任红珍.28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的短期随访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03):32-33.

[4]马士峰.鼻内镜下双孔鼓膜穿刺与单孔鼓膜穿刺的治疗的疗效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9):106-107.

[5]刘跃辉 , 胡国文 , 邹平 , 等 . 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注药法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17(11):100-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