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治疗皮肤病的分析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6
/ 2

中医临床治疗皮肤病的分析综述

彭作洲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彭程达中医皮肤科诊所

1、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和内科病的辨证一样,同样是应用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等辨证方法。考虑到上述辨证方法在中医学教材中均有介绍,这里仅就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和皮肤损害的辨证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1.1自觉症状

1.1.1痒

痒由多种原因引起,它是肾脏的一个主要症状,痒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风邪多表现为干性皮损,遍体作痒,游走不定,有时是密集的小丘疹,抓破出血,随破随收。

(2)湿邪表现为水肿、小水泡、易渗出,向四周蔓延,病程长。

(3)热邪皮肤红肿、灼热。或发全身,或在局部。如毒热炽盛,有化浓及浓性结痂。

(4)血虚皮肤干燥脱屑,或皮肤增厚,失润而痒,多无渗出,慢性经过。

(5)虫淫如虫行皮内,浸淫蔓延,瘙痒无度,夜寐不安。

1.1.痛

祖国医学认为痛的病机是“不通则痛”。痛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气血壅滞、阻塞不通的一种临床表现。痛有虚实之分,虚证喜按,按之痛减;实证拒按,按之痛剧。皮肤病中的痛以实证为多见。实证中也可分寒、热、气滞、血瘀等。寒邪所致之痛经热则缓,遇冷则剧,皮色苍白或暗紫。热邪所致之痛遇冷则轻,经热则剧,皮色焮(xin)红灼热。气滞所致之痛常因心情抑郁而加剧,心情舒畅而缓解。血瘀所致之痛固定不移,皮色青紫。

其它自觉症状比较少见,在此从略。

1.2皮肤损害辨证

1.2.1原发损害

(1)斑疹

①红斑:压之退色多为血热;压之不退色,除血热外还可能有血瘀。热毒炽盛则色紫红。此外,红斑也可由风热或湿热引起。

②紫斑:可由心火、肝火旺盛或血热妄行,溢于脉络外而引起;亦可因脾不统血,血不循经而溢于脉络之外;或是阴虚内热,热伤脉络所致;也有的是血瘀引起。

③白斑:为气滞或气血不和。

丘疹:较小而密集的丘疹伴有瘙痒多为风热;较大丘疹色红,多为血热。

(2)水疱及大疱:无红晕者多为水湿,周围有红晕者,多为湿热或湿毒。

(3)脓疱:主要为热毒或湿毒。

(4)结节:小而肤色正常伴有瘙痒者,属血虚风胜,或属外受风邪,郁于肌肤所致;小而色红无痒痛者,多属气血凝滞;大而色鲜红者多为血分有热,血脉壅滞;大而色紫红者多为寒凝血瘀所致。

(5)风团:色白者多为风寒;色红者多为风热。

1.2.2继发损害

(1)鳞屑可分干性及油性两大类:干性才如为慢性,多为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发于急性病后者则为余热未净。油性者则多为湿蕴肌表所致。

(2)糜烂多为湿热所致。

(3)痂脓痂多为热毒,浆痂多为湿热,血痂多为血热所致。

(4)抓痕抓破有血痂者,多为内热;抓后留白线者多为风盛。

(5)溃疡多为热毒内蕴,或外来伤害,复感毒邪,毒热炽盛,肉腐皮溃,遂成此证。

(6)皲裂可由于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引起;或因血虚风燥,皮肤失去润泽,复受牵拉而成;或由寒邪引起,“燥盛则干,寒盛则裂。”

(7)色素沉着多为气血不和,或由肾虚引起。

(8)苔藓样变初为风邪凝聚,郁而化热,久则由于血虚风澡,肌肤失养而成此证。

2、治疗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也可分为内治和外治。一般说来,限局性皮损,外治即可收效,但是皮肤病常和整体休息息相关,因此除了上述各种辨证之外,尤应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病情变化,标本、缓急等,证治结合、灵活掌握处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2.1内治法

皮肤病的治法,也是根据“八法”,或从八法变化而来,但吐法、和法和温法不常使用。

2.1.1解表法即汗法。用于初起的皮肤病,如荨麻疹伴有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者。外感风寒可用辛温解表剂,如荆防败毒散加减;外感风热可用辛凉解表剂,如银翘散加减。

2.1.2通里法也叫下法。使用泻下药物,通过泻下,攻逐体内积滞和邪毒,如急性荨麻疹由食物引起者,可用下法,一般用润下法,如麻仁丸。攻下法不常使用。但需注意,表邪未解、病在半里半表、高年津枯便秘、孕妇、产后等均不可用攻下法。

2.1.3清法是使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寒凉药物,清除热邪的一种方法。

(1)清热解毒法选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药物清除热邪,如丹毒、发斑、疮疡等疾患,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2)清热凉血法用于热入血分,证见舌深绛,烦躁谵语,斑疹,吐衄等证,如某些药疹。可用清营汤或犀牛角地黄汤加减。

(3)气血两清法使用气分药物在加上清热凉血药物。气分热的证候为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舌黄燥、脉洪数等。可用化斑汤加减。清法应用时应该注意,如有体质衰弱,胃纳不佳,大便溏泻者应禁用,虚火证及血虚引起的虚热烦躁等证禁用,孕妇慎用。

2.1.4补法此法是使用补气血、补阴阳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1)补气法用于倦怠乏力,少言怕动,少气不足以息,虚热自汗,脉大而虚的证候。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2)补血法用于面色萎黄、爪唇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大便秘结,或女子月经延期、色淡,甚至闭止。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3)气血双补法兼有上述见证,方剂可用八珍汤、归脾汤等。

(4)补阴法治疗阴虚。补肾阴用六味地黄丸;补肺阴用百合固金汤;滋阴舒肝用一贯煎;滋阴清热、养积血安神用补心丹。

(5)补阳法治疗阳虚。补肾阳用多匮肾气丸;补脾阳用附子理中丸。

补法应用时应先注意脾胃,如脾胃不能运化,任何补剂也没有疗效。另外邪盛必先祛邪,应注意不要误补实证。

2.2外治法

2.2.1粉剂也称散剂。单味或多味中药轧制成极细粉末,过筛,即为粉剂。其作用与西药粉剂相似,但还有中药本身的药物作用。使用方法与西药粉剂同,也可用水调、茶调、醋调、油调等方法,外用患部。如黄柏粉、寒水石粉等。成药有颠例散,治疗痤疮、酒渣鼻;如意金黄散治疗丹毒、疖、带状疱疹等。

2.2.2水剂根据病情,选用单味或多味中药,加水适量(一般30-50克水中药可加水100毫升),煎煮20-30分钟,放入盆内,以热蒸气熏蒸患部,待温度能够耐受时,再洗患部,每日一次,一剂药物可重复使用2次。也可用药液作湿敷,可滤取煎液数次作湿敷之用。

2.2.3油剂将植物油与药物煎熬,取出枯渣而成药油,如甘草油、紫草油等,治疗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2.2.4软膏将药物在植物油内加热煎熬,炸至枯黄后取出药渣,再加黄蜡或白蜡,即成软膏。或用中药药粉调和豚(tun)脂或凡士林而成软膏,其作用与西药软膏相同,但还有中药作用,如京红粉软膏治疗银屑病、普连膏治疗湿疹等。

2.2.5酒浸剂相当于西药酊剂。将中药研细末,置白酒或酒精中,浸泡7-10天外用,如补骨脂酒、白斑酊等治疗白癜风。

2.2.6醋浸剂复方中药置米醋中浸泡5-7天,外用浸泡患部,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如荆防醋方治疗手足癣。

2.2.7膏药将中药在植物油中煎枯去渣,再以文火煎熬,至滴水成珠,加樟丹搅拌成膏,以后再下细料,如乳香、没药、冰片、射香等。搅拌均匀,待其自行冷却。使用时将其熔化,平摊于纸上或布上,即成膏药。如拔毒膏治疗疖肿。

2.2.8熏药将中药轧成粗末,用草纸卷成裹,点燃后熏患部,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如熏药卷。

结束语

中医临床治疗理论的形成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撑,在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形成的,可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皮肤科中临床思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对于疾病的认识主要依靠直观来归纳分析和判断,导致对疾病的个性和本质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于在今后中医临床思维不断的建立过程中,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加以提高及创新。

参考文献

[1] 皮肤病诊断的基本原则与步骤[J].陈世菼.人民军医,1965(02)

[2]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J]..武汉新医药,1973(03)

[3] 治疗皮肤病的中医特色[J].杜先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