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医院 内分泌科 北京市 102200
摘要:目的:探究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功能、炎症水平、体重、血脂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科收治的120例超重/肥胖T2DM患者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治疗,对照组行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肾功能、炎症水平、血糖水平、体重、血脂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RF)]、降低尿蛋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炎症生物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体重、血脂及BMI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炎症水平及血糖及血脂,具有较好的减重效果,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GLP-1受体激动剂;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肾功能;炎症水平;血糖控制;减重
2型糖尿病(T2MD)以高血糖、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上升的威胁全球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1]。T2MD患者常伴肥胖和超重,可导致一系列微血管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负担[2]。T2MD治疗包括口服药物与注射药物两类。对于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无法良好控制的T2MD患者常联合应用胰岛素注射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但也可能出现严重低血糖等并发症[3]。大量研究证实利拉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可实现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同时具有降脂、减轻体重、调节血压等多种益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4、5]。我们认为,对于超重/肥胖T2MD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可能比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更具独特价值,探究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T2MD患者肾功能、炎症水平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科收治的120例超重/肥胖T2DM患者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T2DM诊断标准[6];(2)BMI>24kg/m2;(3)仅靠控制饮食和运动无法有效控制血糖;(4)临床资料完整,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2)恶性肿瘤、全身感染等全身严重疾病;(3)认知、精神疾患;(4)妊娠期、哺乳期或过敏等其他药物禁忌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见表1)。
1.2研究方法
研究组行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治疗:口服二甲双胍片(北京京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20191205),2片/次(0.25g/片),3次/d;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注射液(丹麦诺和诺德有限公司,B019248)皮下注射,1.8 mg/d。
对照组行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片用法同上;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73001),0.2-0.3u /kg/d。
1.3观察指标
(1)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RF)、尿蛋白(尿A/C);(2)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3)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4)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血脂[总胆固醇(TC)]、体重、BMI;(6)不良反应:治疗期间记录两组出现低血糖、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组别 | 性别(男/女) | 年龄(岁) | 病程(年) |
研究组(60) | 32/28 | 52.83±6.14 | 5.44±2.62 |
对照组(60) | 30/30 | 51.97±5.95 | 5.71±2.49 |
t/χ2 | 0.134 | 1.217 | 1.033 |
P | 0.715 | 0.227 | 0.304 |
2.2肾功能
治疗3个月后,两组肾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 | SCr(umol·L-1) | BUN(mmol·L-1) | GRF[ml·(min·1.73m2)-1] | 尿A/C(mg/g)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60) | 60.26±14.83 | 56.26±9.42 | 4.78±1.36 | 4.54±0.68 | 142.82±54.32 | 147.54±42.74 | 354.21±30.54 | 246.81±18.29 |
对照组(60) | 59.80±15.17 | 58.93±10.83 | 4.83±1.41 | 4.78±0.79 | 143.52±55.78 | 144.90±51.98 | 356.89±31.02 | 320.54±24.62 |
t | 0.892 | 2.416 | 1.021 | 2.213 | 1.229 | 2.531 | 1.180 | 20.655 |
P | 0.375 | 0.018 | 0.310 | 0.029 | 0.222 | 0.013 | 0.241 | <0.001 |
2.3血糖水平
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糖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x±s)
组别 | FBG(mmol·L-1) | 2hPBG(mmol·L-1) | HbA1c(%)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60) | 11.24±1.31 | 6.03±0.64 | 16.19±3.76 | 7.39±0.87 | 10.08±1.31 | 6.01±0.58 |
对照组(60) | 11.50±1.29 | 6.75±0.87 | 15.87±3.93 | 8.12±1.02 | 10.14±1.27 | 6.84±0.75 |
t | 0.822 | 2.945 | 1.202 | 4.556 | 0.732 | 3.152 |
P | 0.413 | 0.004 | 0.232 | <0.001 | 0.466 | 0.002 |
2.4胰岛功能
治疗3个月后,两组胰岛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4。
表4 两组胰岛功能指标比较(x±s)
组别 | FINS(mU·L-1) | 2 h INS(mU·L-1) | HOMA-IR | HOMA-β(%)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60) | 17.24±7.13 | 11.58±5.18 | 38.14±22.65 | 27.53±13.28 | 8.52±4.11 | 3.28±1.57 | 48.35±21.37 | 105.83±57.54 |
对照组(60) | 17.52±7.84 | 12.84±5.92 | 37.92±24.16 | 30.24±15.36 | 8.67±4.35 | 3.74±1.63 | 47.92±22.51 | 102.33±60.52 |
t | 0.956 | 5.851 | 0.922 | 4.886 | 0.554 | 3.220 | 1.106 | 3.518 |
P | 0.341 | <0.001 | 0.359 | <0.001 | 0.581 | 0.002 | 0.271 | <0.001 |
2.5炎症水平
治疗3个月后,两组炎症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5。
表5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x±s)
组别 | hs-CRP(mg/L) | IL-6(pg/mL) | TNF-α(n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60) | 8.12±0.92 | 4.14±0.52 | 9.42±1.60 | 5.12±1.26 | 13.55±1.89 | 7.03±1.12 |
对照组(60) | 8.15±0.90 | 4.97±0.60 | 9.51±1.54 | 6.09±1.37 | 13.72±1.95 | 7.98±1.27 |
t | 0.343 | 8.621 | 0.522 | 10.577 | 0.481 | 8.921 |
P | 0.732 | <0.001 | 0.603 | <0.001 | 0.632 | <0.001 |
2.6血脂、体重、BMI
治疗3个月后,两组血脂、体重、BMI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6。
表6 两组血脂、体重、BMI比较(x±s)
组别 | TCTC(mmol·L-1) | 体重(kg) | BMI(kg/m2)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研究组(60) | 4.71±1.12 | 4.01±0.61 | 72.81±7.06 | 66.53±5.22 | 27.65±3.12 | 24.13±1.89 |
对照组(60) | 4.69±1.15 | 4.48±0.94 | 73.25±6.84 | 70.81±5.92 | 27.93±3.08 | 26.83±2.21 |
t | 0.411 | 6.433 | 1.027 | 8.292 | 0.718 | 10.650 |
P | 0.682 | <0.001 | 0.307 | <0.001 | 0.475 | <0.001 |
2.7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研究组恶心呕吐3例、腹泻2例、皮疹1例,对照组恶心呕吐2例、腹泻1例、皮疹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6.67%)无统计学差异(X2=0.436、P=0.509)。
3讨论
GLP-1受体激动剂目前被推荐作为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理想的T2MD患者的首选注射药物,低血糖风险低,对体重控制有良好效果[6]。肥胖与低度炎症相关,并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降低机体炎症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对各种组织和免疫细胞的直接抗炎作用,以及减轻体重的间接作用[7]。利拉鲁肽作为常用的GLP-1受体激动剂,已被批准用于肥胖以及伴有肥胖的T2MD治疗,可有效体重减轻、改善血糖控制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8]。研究表明,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或甘精胰岛素可有效提高T2MD患者血糖控制效果[8、9],但对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超重/肥胖T2MD患者,利拉鲁肽与甘精胰岛素的治疗效果仍有待探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1)治疗后,研究组肾功能指标(SCr、BUN、GRF)优于对照组,说明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超重/肥胖T2MD患者肾功能指标,并减少尿蛋白,这提示利拉鲁肽对于肾功能受损患者更具应用价值;(2)治疗后,血糖指标(FBG、2hPBG、HbA1c)及胰岛功能指标(FINS、2 h INS、HOMA-IR、HOMA-β)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超重/肥胖T2MD患者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且效果优于甘精胰岛素;(3)治疗后,研究组血脂、研究组炎症生物标志物(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二甲双关联合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超重/肥胖T2MD患者炎症水平;(4)治疗后,两组血脂、体重、BMI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说明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可有效降低超重/肥胖T2MD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减重并降低BMI效果优于甘精胰岛素;(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二甲双关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超重/肥胖T2MD安全性较高。此外,有研究发现使用利拉鲁肽治疗的T2D患者首次发生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说明利拉鲁肽除了可降低体重和血糖水平外,对心血管功能也有间接作用[10]。未来需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探究GLP-1受体激动剂对于糖尿病的独特治疗价值。
综上,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炎症水平及血糖及血脂,具有较好的减重效果,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董敏.利拉鲁肽对我国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天津药学,2021,33(05):74-78.
[2]杨威.对体质量超标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6):62-65.
[3]姜惠,刘南,张结珍.利拉鲁肽联合个体化减重策略指导对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疗效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3,7(01):117-119.
[4]秦莉,张秋菊,王金霞,等.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的疗效及对血清抗氧化因子、炎症因子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3,22(04):353-357.
[5]杨艳.利拉鲁肽联合饮食控制、二甲双胍治疗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后血糖控制效果[J].黑龙江医学,2022,46(13):1578-1580.
[6]刘佩旺,廖远志,丘毅铭.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治疗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9):118-121.
[7]汤巍,范莹莹,刘娜.基于炎症和氧化应激探究利拉鲁肽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2020,35(04):539-543.
[8]王芳,赵静,王梦莹,等.甘精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23,36(02):123-127.
[9]陈晓丹,黄敏,甘丽萍.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22,25(21):107-110.
[10]杨琴,马玉东,周冰.GLP-1受体激动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09):1048-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