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引起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锥形束CT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3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引起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锥形束CT对比分析

王旭,朱兰兰△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1331)

[摘要] 目的探讨颌中位垂直或近中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与相邻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1~2023年就诊的40例患者共计55颗患牙的临床资料颌中位近中水平或垂直阻生第三磨牙引起相邻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之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患病率为52.7%年龄不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磨牙阻生深度不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第三磨牙位阻生更易导致相邻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发生建议临床上尽早预防性拔除

[关键词] 颌第三磨牙阻生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锥形束CT

第三磨牙埋伏阻生现象在临床中较为见,部分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亦可导致相邻第二磨牙的远中根出现外吸收,在口腔查中偶然发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且不同阻生方向的第三磨牙会引起一系列症状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可能引起该牙牙冠周围炎症、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面的龋坏及牙髓炎而这些症状中下颌第二磨牙的远中根外吸收通常较为隐蔽临床上患者不易自觉发现往往因为患者出现自发痛或者自觉患牙松动才来就如果延误诊疗受波及的第二磨牙可能面临被拔除的风险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锥形束CT 分析显示颌中位阻生第三磨牙与相邻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影像相交或者紧密接触的病例中该牙根外吸收的发生情况第三磨牙阻生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之间相关因素的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对于进一步正确临床处理有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1-2022年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拍摄锥形束CT时发现第三磨牙位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影像相交或紧密接触的患者共4055颗。纳入标准锥形束CT发现第三磨牙为中位阻生相邻下颌第二磨牙影像有相交或两者影像紧密接触。排除标准:(1)下第三磨牙面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面平齐或位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面与颈缘之间;(2)下颌第二磨牙或阻生下颌第三磨牙部位发生囊肿或其他病变;(3下颌第三磨牙位阻生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影像无重叠者;(4)第三磨牙牙根发育未到2/3;(5)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有可能影响诊断的高密度材料。

1.2方法

40例患者55颗患牙按照年龄分为20岁、20岁组平均年龄(21.15±2.36)岁。患者以往拍摄锥形束CT影像资料分别在冠状位矢状位水平位对患牙进行三维分析。在垂直方向上将颌第二磨牙牙根分为颈1/3、中1/3、根尖1/3将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按相对邻近第二磨牙牙根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图1):颌第三磨牙牙冠的近中最高接触部分位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的面和颈缘之间中位为下颌第三磨牙牙冠的近中最高接触部分位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的颈缘和牙根中1/3之间为下颌第三磨牙牙冠近中最高接触部分位于相邻下颌第二磨牙牙根中1/3或以的区域。由于颌阻生第三磨牙仅引起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面龋齿无相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病变发生因此将位阻生第三磨牙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所有患者锥形束CT 图像均由位口腔医生在同一台电脑显示器上进行诊断以明确诊断颌第二磨牙是否发生远中根外吸收远中根外吸收诊断标准(图2):无吸收牙根表面轮廓连续性完整轻度吸收有可能存在牙骨质吸收1/2牙本质厚度牙髓中度吸收>1/2牙本质厚度触及牙髓但未破坏牙髓衬里重度吸收为破坏牙髓衬里

高位

中位

低位

高位

中位

低位

图1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按相对邻近第二磨牙牙根相对位置进行分类

轻度

中度

重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2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进行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计有55颗符合条件的牙齿纳入研究不同年龄的患者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研究的牙齿以近中阻生居多(96.4%)中位阻生牙(60%)较位阻生牙(40%)略多。颌第三磨牙阻生致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显著高于中位阻生致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P<0.05)结果见表1及表2。

1 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

年龄           例数          ERR          有ERR          χ2P

20岁25             10             15             0.97        P>0.05

2030             16             14            

2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与相邻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深度之间的关系

阻生深度       例数          ERR          有ERR          χ2P

中位阻生32             23            9             5.96        P<0.05

低位阻生        21              8            13            

3.讨论

与下颌第三磨牙相邻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损伤和刺激是该牙远中根外吸收的两个主要因素,推测其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对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的压迫导致的损伤和刺激而引发的过度激活破骨细胞活动致相应骨质吸收起主要作用[1-2]。这种病理改变在出现牙髓症状或牙齿松动之前,所有几乎没有出现相应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往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研究多依靠二维影像来判断,而锥形束CT被证明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诊断方面具有二维影像无法比拟的优点,检出率提高可达17.5%~42.5%。但现有医疗措施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拔牙是为数不多的治疗方法之一[3-4]。但是下颌第二磨牙是口腔咀嚼主要的功能牙,一旦拔出会降低患者的咀嚼效率,故在条件允许下使用锥形束CT对患者早期筛查并及时发现该情况尤为重要。

Smailiene等发现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导致相邻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发生率也可达50.6%,而在本研究中,52.7%的下颌相关第二磨牙存在远中根外吸收,略微高于以往相关的研究结果。原因考虑为本研究样本的纳入对象仅限于下颌中、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与相邻的下颌第二磨牙紧贴才会形成对该牙的压迫,从而导致相邻下颌第二磨牙的远中根外吸收,属于该远中根外吸收的主要因素,而既往大部分关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相关研究的纳入对象为高、中、低位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这可能是本研究中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生率略高于既往研究的原因[5-6]

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发病率会增加,24岁以上的患者远中根外吸收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相对较高,本研究并没有发现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与年龄之间的明显相关性,考虑可能研究局限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三维影像学分析,而对该牙的临床或组织学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下颌第三磨牙中、低位阻生具有导致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的风险,在筛查中发现时应建议患者及时拔除相应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以免造成相邻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外吸收,最终可能导致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相邻的下颌第二磨牙拔出的不利后果。

参考文献

[1]Fuss Z, Tsesis I, Lin S.Root resorption-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choices based on stimulation factors[J].Dent Traumatol, 2003, 19(4):175-182.

[2]于天平,王荣,杨斌.近中阻生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外吸收的CBCT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23,39(3):206-210.

[3]Chen YN, Zheng JM, Li DN,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 of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stal carie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a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ic study [J]. Clin Oral Invest, 2020, 24(9):3265-3273.

[4]赖颖,潘韦霖,刘畅,等.埋伏阻生牙导致牙根外吸收邻牙的预后的临床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9, 37(3):280-284.

[5]Moreira SL, Butin iOL, Gaêta AH, et al. Comparison of CBCT and panoramic rad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bone loss and root resorption on the second molar associated with third molar impa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 Dentomaxillofac Radiol, 2022, 51(3):330-338.

[6]Smailiene D, Trakiniene G, Beinoriene A,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on of Impacted third molars and external root resorption of adjacent second molars: a retrospective CBCT study[J]. Medicina, 2019, 55(6):305-315.

基金项目: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计划项目ygz2019111

作者简介:王旭(1982-),男,山东莱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口腔营养学及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治。

通讯作者:朱兰兰,陕西长武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口腔营养学及口腔常见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