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13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强调了后勤服务需要具备创新性发展特点,承担社会发展责任。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后勤工作特性,高校的后勤工作属于半社会化管理模式,因其工作服务的特殊性也强调了后勤服务的发展要承担高校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高校后勤服务的育人发展对推动高校建设具有着积极意义,既是高校的教育要求,同时也是后勤服务的工作价值体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改革
引言
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不足以支撑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因此,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推进一流大学后勤建设,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后勤工作的本质与内涵等理论问题,为具体实践打好基础。
1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存在的问题
1.1后勤内部绩效考核体系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
考核标准是绩效考核的依据,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只有将员工的实际情况和考核标准进行比较,才能比较公平公正,考评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而且考核标准越明确,评价鉴定越准确。目前,很多学校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把考核指标简化了,还缺乏认可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指标的简化是普遍现象,主要标准大多只是一些定性的说明,不仅量化不足,而且细分也不足。例如,部分学校在考核后勤管理者时,设计了“德、能、勤、成绩”这4个指标项目,但只对4个指标项目进行一般说明,对各项目如何划分等级,如何测定,没有进行详细的分解。在认可性方面,由于与员工有效沟通不足,考核人员片面制定考核标准,不能让被考核人员满意,从而使得部分员工被动或机械地接受考核,更有甚者不配合后勤内部绩效考核。最终致使员工情绪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受挫,从而难以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2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管理建设的模式发展
2.1加强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程度
传统的高校办学教学理念中,高校的管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中,对校园的后勤服务体系建设,并没有投入过多管理经历。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体系中,后勤服务体系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自21世纪发展以来互联网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也有着突出的应用。为加快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化发展,高校的管理层首先要对后勤服务工作的价值有正确的理念认知,将服务育人的发展理念贯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摒弃老旧的后勤管理思想,在新时期的后勤管理服务建设中,以学生的需求与社会发展为根本,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智能化后勤管理服务体系。高校的后勤工作将育人为重要工作任务,我不仅要完善后勤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通过思想政治融入后勤管理体系中,可以加强后勤管理人员责任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培养。并定期组织后勤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转变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态度,以更为积极的思想完成日常的后勤服务工作,通过工作人员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2.2拓展后勤服务功能,参与劳动育人
目前,不少院校都已经把劳动教育纳入到教学课程中,通过劳动课程的设置可以更深入的探究其实现形式。而劳动素养的培育终究也是不能离开实践,对于后勤部门而言,能够进一步地挖掘物业、餐厅、学生宿舍等后勤公共服务场地的育人功能,并为学生提供各种后勤保障及相关岗位,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并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劳动技能。比如学校后勤部门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园林绿化、“后勤工作经理职能互换体会”、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增强学生与后勤人员的交流与联络,亲身体验“一粥一饭之困难,一丝一缕之辛劳”,从而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劳动所带给的快乐,感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一线的后勤工作人员也能够登上教室讲台,与学生面对面分享劳动心得和劳动经验等,从而培育学生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还可以实施专项劳动计划(如禁烟教育活动、校园清洁等),积极配合各种节日进行劳动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实际劳动当中,并利用劳动去检验课堂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3一流大学后勤所需的配套支撑体系
要实现后勤高质量服务高校现代化发展,需要高校提供与后勤相匹配的财务、人力资源、业务管理等支撑,构建新型的服务保障体系。学校办公室应在制度体系建设中明确后勤定位及服务保障要求,保障分工合理、职责明晰。根据校情将后勤各项事业纳入学校发展规划,重视对后勤人、财、物等方面的统筹,抓好规划的落实与协调。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后勤人力资源和干部队伍纳入学校总体用人的规划、管理等工作中。财务、资产、设备等部门应理顺后勤与学校之间的经济关系,解决后勤服务产品价格与成本费用不同步、不匹配的问题。建立以网信部门为主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增强对学校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后勤信息化的步伐。教务、学工、研工、团委部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围绕不断丰富的立德树人内涵,在“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劳动教育等方面增强顶层设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开发利用后勤教育资源,提高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及劳动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2.4微观后勤
微博、微信一类新举社交媒体,是互联网+理念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因其高度的交互性与开放性等优势,完美契合于在校师生的核心诉求,所以高校需要从智慧后勤的发展理念出发,打造同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微观后勤服务管理模块,使后勤的服务和管理被移动终端所更多表现,举凡服务监督、维修申报,还有上面所提及的便捷服务与高效办公之中,其他类型工作内容,均可以在相关功能服务模块中找到落足之处。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但是大势所趋,而且对于工作效率和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极有帮助。对于各学科备课组和教研组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较为准确与科学的数据,随后计算出胶印平均值,设计了网上申报平台,要求各年龄按照学校规定的数量,对于胶印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各学段备课组也需要根据教学所需的资料,由备课组共同讨论,之后由组长将资料进行网上登记,将胶印的资料进行申报和复印,在这个过程中,各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教师,也无需多次往返于胶印室和办公室之间来。只需要在网上申报平台点击有效的信息,输入交付时间、数量等,就可以自动统计,并且生成数据。胶印室工作人员需要每个月对于用纸印数进行统计,随后结合年段班级的成绩,将其作为考核各备课组、教研组教学是否具备有效性、胶印资料是否具备合理性的主要依据。由此可以使得各备课组、教研组对于题目进行精选,使得作业量得到优化,使得学生学业负担得到减轻。启用网上申报平台之后,使得教师的日常工作更加方便,保证教学效率得到提高。通过打造节约型校园,也能使得印刷的纸张数量不仅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也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避免浪费行为再次发生,也能为学校节约更多资源。
结语
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高校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非仅局限于课堂,而教学的主体也并不仅局限于教师。高校在构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教学体系过程中,通过将思想政治先进理念与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理念相融合,满足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更多需求。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育人理念已成为建设发展核心,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通过后勤管理服务部门与高校各类其他职能部门间的高效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同时,后勤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可以推动信息化发展,建立更科学,个性化的后勤服务管理体系,通过提升后勤服务的育人能力来加强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徐豪.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实践与理论探讨——以大连海事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公司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0(12):65-67.
[2]作者简介:李雪 汉族 女 1984.1.4出生,成都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