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荷恩极差含义理论与儿童语用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论荷恩极差含义理论与儿童语用发展

袁文婷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摘要:

极差含义作为新格莱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涉及词汇范畴、句法结构以及语用推论之间的关系,是说话人意图及听话人推论的体现,表明交际者话语内容所传递的语义逻辑及交际功能,是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词汇-句法结构习得视角出发揭示极差含义理论与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极差含义;儿童语言习得;语用发展能力

发展语用学是研究儿童的语用能力如何逐步发展,以及在语用发展过程中交际者编码其交际意图的方式逐渐从利用外部语境因素转向运用语言内部的词汇句法结构。在交际过程中,听者对话语信息的理解能力受到说话人目的、语境因素、共同信念以及话语的语言复杂度所影响。儿童与周围环境互动时利用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系统性规则编码交际意义并解码说话人意图。Bloom指出儿童在语言习得早期的双词句阶段的话语是系统性的,同时还受到句法规则的制约。Ninio和Snow在1996年提出儿童语用发展能力主要涉及交际意图的发展、会话结构的构建以及习得语言规则表达交际功能的能力等内容。研究表明,儿童在2岁时就能够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同时能够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推论。语言习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揭示语言表达的词汇语义内容与其所传递的语用推论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极差含义习得体现儿童语用能力发展

极差含义理论是在经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上由荷恩提出,在荷恩等级关系中,一组词或一对词实际上是语义信息强度的比较关系,说话人选择弱信息就意味着对强信息的否定。来自同一语义场的词汇等级嵌入到不同句子结构内,其语义信息强度关系也会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极差含义理论中的量准则是在格莱斯提出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基础上发展而来,极差含义的习得与儿童语言、行为、认知、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儿童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的语义信息强度直接反映其语用能力发展。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把语言定义为一套联想意义的子集合,语言系统中词汇与意义、词汇与音素、陈述事实与话语反应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刺激物和反应相互作用而习得的。

目前针对极差含义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基于语境的观点认为极差含义与其他推论意义相同,在不同的语境中通过语用扩充产生,不存在所谓单个词项的默认意义;默认论的观点认为极差含义的产生与语言结构密切相关且不依赖语境,同经典格莱斯理论划分的意义相比更偏向于语义范畴。2001年,语言学家Ira Noveck首次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对情态动词的极差含义习得,发现儿童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运用过多的弱项极差词汇,还能够理解极差含义的语用充实意义。发展语用学认为语境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与儿童在交际过程中不断互动的过程,同时运用简化的词形-句法结构来满足儿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理解。随着儿童词形-句法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使用等级词汇,掌握语义范畴外的语用扩充含义,能够在社会情景语境下对自己或他人意图表达的等级概念进行认知或推理。极差含义本身具有语义不确定性,含有所言之外的话语隐含意义特征,因此儿童在习得极差含义时不仅涉及语言内部系统成分的构建,还需要考虑儿童推论极差隐含意义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心理感知能力、社会情景语境等语言外部因素,这些多维因素的融入反映了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

二、极差含义理论与儿童词汇、句法习得紧密相联系

目前有关儿童极差含义的习得多集中于对某个等级词汇的含义推导,国外也有学者从并列逻辑词等句式角度分析其隐含意义,但对儿童词汇-句法功能分析语用发展能力的问题关注较少。研究表明,儿童在9-13个月时就能够基于声音、非语言及语境等因素理解一些词语。一岁左右的儿童能发出有意义的词汇,起初的词汇多是和喜欢的玩具、食物、家庭成员、宠物有关,用这些单词句表示询问、评论以及询问等功能。随着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该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也迅速发展,能够掌握大部分的词汇和句法知识并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间概念、识解整体-部分关系等。极差含义是基于等级词汇的强弱关系和会话原则推论而来,涉及语境信息和说话人意图,因此儿童极差含义的习得蕴含着多重语言及非语言信息,在本质上揭示了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同时,儿童的语言内容大多来自日常交际,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获取新词,一些具体的词汇、短语和句法模式在不同的情景语境中会呈现不同的表征形式。儿童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扩充等级含义的规约意义来表达交际意图,同时利用语境知识并对比语言系统中的形态、词汇及句法关系表征的语言功能推论极差隐含义。

乔姆斯基1957年在《句法结构》一书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人类语言产生和理解语言的能力,并提出语言加工过程的心理模型,通过短语结构规则和句子的表层意义揭示人脑的深层结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具有普遍性特征,儿童语言发展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包含生成句子的语义类型及规则,能够使儿童在自然情况下加工语言并基于规律形成语言假设,习得语言的句法规则。随后,Bloom将句法分析理论应用到儿童语言中,认为儿童理解成人的句法结构时通常在话语产出时删减部分语法成分,因此假定儿童语言同时具有表层和深层结构。由于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时候能够加工有限的语法成分,表层结构的成分会省略掉,但Bloom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语言和非语言情景发现其话语表达的深层意义不同于其表层结构。不难看出,儿童在语言习得阶段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知识,其话语意义与环境、社会和认知密不可分。由于儿童句法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儿童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运用等级词项进行逻辑推论时必然受到句法形式的制约,儿童所表达的极差隐含意义是在认知、社会、行为等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表层句法结构揭示儿童心理表征并推导其内部深层的意义潜势。

三、极差含义研究有助于全面指导儿童语言习得

通过揭示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等级词项及句法制约下所蕴含的极差隐含意义,考察儿童在非语言因素影响下对极性词语的真值条件意义和语用充实意义的习得,为全面指导儿童语言习得并展示儿童语用发展能力提供衡量维度。极差含义本身的两面性特征赋予了人类在交际过程中会有意识的推论除所言外的隐性含义,但由于学龄前儿童在语言发展中所呈现的表层语法结构和词汇范畴与成人不同,那么就需要依靠说话双方共同付出认知努力识解和推论交际话语的深层意义。鉴于此,我们要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在每个阶段呈现的句法特点和词汇类型,总结儿童在交际互动中对极差含义的习得规律,有意识地激发儿童对相同语义范畴下等级词项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理解,帮助儿童在不同的句法条件下推论等级词项的语用充实意义,实现语义功能,逐渐提升儿童的语用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极差含义涉及等级词项范畴和句式类型下的逻辑蕴含义与推导义,既是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语用能力的体现。因此,在儿童语用发展研究中,可以融入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手段,为我国儿童语言教育及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语言学视角。这有助于科学地观察儿童词汇句法及极差推论能力发展,最终促进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loom,L. Language development: Form and function in emerging grammar [M]. Cambridge,Mass: MIT Press. 1970.

【2】Horn.L.R. & Gregory Ward. The Handbook of Pragamtics [M].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4

【3】陈冰飞 郭桃梅. 汉语极差词项“一些”的语义-语用解读.[J] 外语学刊,2012(6)

【4】张绍杰. 一般会话含义的“两面性”与含义推导模式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3)

作者简介:

袁文婷,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在读,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发展语用学。

项目名称: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2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学科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问题的研究——以“英语+教育”学科融合为例。”(项目编号2022YB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