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1

近年来,受到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它是指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心肌功能出现异常而造成的心室充血或者无法正常泵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以及全身乏力等情况。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容易引发慢性心力衰竭。据调查,当前我国患有心衰人数近500万,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尽管西医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长期的西药使用也容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因此,中医学基于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理论,以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在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1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

尽管在中医的藏书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疾病介绍,但是,从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所提到的“喘证”“心痹”等关联性极强。直到1990年左右,才出现了关于“心衰”的相关记载。1997年,“心衰”才正式成为中医病名。与“心衰”对应的,也正是西医中所提到的“心力衰竭”。对于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医上常认为是由于患者的心气阳虚,心阴不足引起的。常见的表现为患者的心脏出现血瘀的症状,同时患者还会伴有水饮、痰浊等症状。尽管这一疾病的主要病灶在于患者心脏,但与患者的脾脏、肾脏以及肺器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患者的心气阳虚是导致该种疾病的直接原因,血瘀则是这一疾病的中心病理,而出现水饮、痰浊等则是病理表现。由于患者气血不足,导致其血液流通不畅,在患者的体内出现痰浊,最终二者相结,使得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气血两亏。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医学研究者对于这一疾病的病机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和肾脏的阳虚导致的,因此,阳虚饮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致病机理。他们认为,为了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采取活血化瘀、补肾固本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患者温阳、补气、活血等。也有研究者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与患者的心气亏虚、阳虚水泛有关。

2 慢性心力衰竭地辨证分型

在中医治疗领域,主要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为阳虚血瘀证;第二种为气虚血瘀证;第三种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等。也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将慢性心力衰竭分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阳虚水泛;心阳虚脱症型。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将慢性心力衰竭应分为气虚血瘀、中阳亏虚、水饮内停以及肾阳虚衰、水饮泛滥三个症型。

3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3.1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不仅可以起到补中、渗湿、利水的作用,而且能够活血助阳,健脾补气。其主要成分为茯苓、桂枝以及白术。这几种药物的相互融合使用可以达到温而不燥,利水化饮的功效。尤其适合脾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体来说,白术和茯苓能够起到健脾除湿的作用,而桂枝则比较温和,具有较好的活血的作用,因此,如果可以按照恰当的比例进行配伍使用,则可以温肾补气、排毒利尿,使得患者疾病得以缓解和治愈。尤其适合患有肾虚脾弱,心力衰竭者。

从现代药理学的相关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茯苓、桂枝以及白术等药物能够对人体的心肌细胞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室结构,促进心肌供血,使患者的心脏功能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

3.2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的主要功能在于呼吸,主行水。对于人体来说,它既是呼吸器官,也是必不可少的造血器官,人可以通过肺部的呼吸进行“换气”,从而维持整个生命体的稳定。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脏机能严重受损,不能正常进行血液流通和供给,这也使得肺部的水液代谢调节能够受到阻碍,导致气滞血瘀,肺气不畅。而葶苈有利于宣肺、解毒,三七粉有利于活血化瘀,半夏、陈皮有助于止咳平喘,桑白皮、有利于利水排湿,这几味药物的配合使用,也可以有效治疗气虚血瘀性慢性心力衰竭。

从现代药理学的相关研究中也可以看出,葶苈不仅能够利尿,还可以降低心脏负压,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4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中医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和治疗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特别是在临床方剂的使用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效。这也间接表明,中医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获得了较多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临床上对这一疾病进行治疗时,可以将落脚点放在帮助患者补肾固本、活血化瘀、滋阴利水上,以此来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折磨,有效改善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