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人民医院 浙江 兰溪 321100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血管病眩晕中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脑血管病眩晕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7.96%,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2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脑血管病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眩晕;临床效果;中医症状积分
脑血管病眩晕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因原发性脑血管疾病引发的眩晕症状,在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多见[1]。临床中对于该疾病常使用西药进行治疗,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眩晕症发作较为危险,轻则导致患者跌倒,重则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随中医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本文则主要针对中西医结合方式对脑血管病眩晕症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内容下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符合伦理标准。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脑血管病眩晕患者,并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49-82岁,平均年龄(63.14±6.19)岁。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3.19±6.15)岁。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用于对比研究。患者(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均为自愿参加,已签相关协议。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吡拉西坦。口服甲磺酸培他斯汀,10mg/次,3次/d;静脉滴注吡拉西坦,200ml/次,1次/d。连续用药3周。
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用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重要配方:苍术15g,陈皮15g,茯苓15g,半夏9g,厚朴9g,甘草6g。随症加减,若有恶心呕吐症状,加山楂、竹茹;若有腹胀症状,加砂仁,黄芪;若痰液较多,加黄芪、黄连。1剂/d,分2次服用。连续用药3周。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眩晕症状有所改善,发作时间、频率降低;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中医症状积分。主要内容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方面,评分为5分制,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软件SPSS22.0及以上,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检验用。
2 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7.96%,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49 | 20(40.82) | 28(57.14) | 1(2.04) | 48(97.96) |
对照组 | 49 | 18(36.73) | 24(48.98) | 7(14.29) | 42(85.71) |
- | - | - | - | 4.900 | |
P | - | - | - | - | 0.027 |
2.2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表现为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对比(±s;分)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 | 治疗后 | t | P |
观察组 | 49 | 12.31±3.08 | 3.24±1.02 | 19.568 | <0.001 |
对照组 | 49 | 12.39±3.27 | 5.47±1.98 | 12.672 | <0.001 |
t | - | 0.125 | 7.009 | - | - |
P | - | 0.901 | <0.001 | - | - |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中,多种疾病均有可能引发眩晕,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如骨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内科等。眩晕通常是指机体对空间关系或平衡感觉障碍,引发移动感、旋转、头晕等症状。部分眩晕患者的症状在闭目后会得到改善。从西医角度来看,眩晕与脑血管病有很大联系,一般是缺血导致。若人体椎基底动脉协同血供减少,其小脑前后动脉、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缺血、缺氧情况,引发眩晕[2]。眩晕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多见,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微小动脉栓塞、脑血管痉挛、颈椎病等。
目前,临床中常使用西药对脑血管病眩晕进行治疗,药物常选择联合使用拜甲磺酸倍他司汀+吡拉西坦。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较多。为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安全,需要选择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病眩晕归为“眩晕”范畴,认为该疾病的出现与痰湿困阻、气瘀血虚有关,因此治疗方案需要以清热止痰、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
[3]。本次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二陈汤,其方中茯苓、苍术、半夏可化痰燥湿、清热解毒,对于改善患者脑循环状态、缓解眩晕症状有积极作用;陈皮、厚朴等药物可和胃气、健脾益气、化浊消痰。此外,以辨证治疗为原则,对症加入药物,针对性更强,可提高治疗效果。比较本次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具优势,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在各自发挥出治疗优势的同时,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眩晕症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改善。
综上所述,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脑血管病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对于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浩.加味二陈汤治疗脑血管病性眩晕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12):1866-1867.
[2]李嘉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性眩晕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20,34(01):66-67.
[3]范丽丽.急诊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眩晕的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9):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