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3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应用效果研究

封丹,吴荷玉通讯作者,时丹,李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术室 湖北 武汉 430022)

[摘要] 目的 评价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与半结构访谈构建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我院手术室2021年7-12月行先心病手术的50例早产患儿为试验组,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行手术的50例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患儿采用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术中核心体温与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儿在入室后、插管时、手术开始、手术30min、手术60min、转运前、转运后核心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试验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可有效提高其核心体温,降低低体温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低体重; 先心病; 低体温; 手术护理

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IPH)指在围手术期内任何时间发生的非计划性的对机体有害的体温下降,核心温度低于36℃,但不包括治疗性或计划性的低体温[1]。低体重患儿体温中枢发育尚不成熟,对机体的体温调节较弱。术中手术禁食、麻醉药的使用、手术室温度、术中体腔的暴露以及心脏手术的术中低温阻断体外循环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患儿低体温。低体温持续时间长可加重病情,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延迟麻醉复苏、影响心血管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等,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2]。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半结构访谈法制定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并应用于50名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平行设计的随机对照实验。选取的关键指标为低体温发生率,查阅文献[3],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为39%,经本院25例小样本测得早产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后低体温发生率为8%(2/25),根据两独立样本发生率比较的样本量计算公式,设显著水平α=0.025(单侧),β=0.10(单侧),根据公式计算出每组样本量为n1=n2≈35,估算试验组和对照组样本量最少各为35例;考虑20%的样本脱落、计算误差,最终计算试验组和对照组最少需要各纳入研究对象42例。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研究对象,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1年7-12月于我院手术室行先心病手术的50例早产患儿为试验组,选取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前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行手术的50例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为对照组。

2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干预方法

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包括术前调节手术间温度为22~24℃,提前预热充气式加温毯,患儿进手术间后给予保暖,对输注的液体和冲洗液加温处理,术后及时为患儿以盖被包裹保暖等。

2.2 试验组干预方法

2.2.1  成立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多学科低体温综合干预小组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多学科低体温综合干预小组共有6人组成,其中手术室心外专科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手术室心外专科组长1名、专科骨干2名、心外科副主任医师1名、心外科主管护师1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2名,本科生3名。团队组长负责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过程,定期监督与指导;心外科副主任医师主要负责提供干预支持,并帮助确保干预的合理性、科学性与临床适用性;手术室心外科专科骨干在团队组长的指导下定期参加小组会议,协助专科组长完善方案的整合、流程的不断改进与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

2.2.2  制定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

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低体重先心病患儿低体温护理现状,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后形成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草案。后经过半结构访谈法,通过对我院低体重先心病患儿相关临床专家进行访谈,同时结合我院手术室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见表1。

表1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

时间

干预措施

入室转运期间

1. 患儿转运前30min预热转运暖箱,根据患儿体温、体质量、胎龄、日龄设置暖箱温湿度(一般为32~35℃)[4]

2. 到达病房后详细评估患儿病情和生命体征,了解患儿胎龄、体质量和Apgar评分,尽可能稳定患儿病情[5]

3. 提前预热棉包被和婴巾等,使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裹患儿保暖,准备转运前,将已预热的包被包好患儿,用羊毛帽或里面再加一层聚乙烯塑料膜保暖头部[6], 通过透明、柔软的聚乙烯减少水分蒸发来维持体温,此方法仅适用于胎龄<30周的早产儿或极低体质量儿(<1500g)。

术前

1. 巡回护士调节手术间温度至26~28℃,湿度60%~70%,输液加温仪预热至38℃,充气式升温婴儿毯预热至43℃(待患儿入室后,再调至39℃);

2. 洗手护士将消毒液、术中冲洗液、患儿盖被(多条)以及术后覆盖伤口的敷料放入温箱备用;

3. 及时将仪器设备、手术器械、手术用药、敷料准备完善,避免术中等候延长手术时间;

4. 患儿至手术室后直接将其转运至手术间,安放于提前预热的铺有充气式加温毯、导热床垫的手术床上,并以已加温的盖被保暖且注意头颈部和四肢的包裹保暖;

5. 将液体连接至输液加温仪,并调节合适滴速。

术中

1. 等手术医生准备完毕后再揭开盖被;

2. 使用加温后的消毒液消毒手术野,使用38℃恒温液体进行冲洗;

3. 如术中暂停手术或需长时间暴露,则使用加温盐水纱垫覆盖切口,并每隔5min更换一次;

4. 及时关注手术进度,密切配合手术,提高配合效率,缩短手术时间;

5. 每30min监测并记录患儿体温一次,若发现体温低于36℃则立即寻找原因,及时干预并进行复温处理,若高于37.5℃,可以通过调低室温至24℃,调低充气式升温毯至37℃来缓慢降温。

术后

1. 使用加温后的敷料覆盖伤口;

2. 转运前提前预热转运车,并使用加温后的盖被及暖风机预防患儿术后低体温;

3. 提早通知患儿转入单元,做好准备与交接。

2.3 评价指标

2.3.1 患儿核心体温 分别于患儿转运前、入室后、麻醉插管时、手术开始时、手术30min、手术60min、手术90min、手术120min、手术结束时、患者转运前、患者转运后采用红外线耳温计测量患儿耳蜗温度,并记录低体温发生率,术中核心温度<36℃为术中低体温。

2.3.2 患儿术后并发症 记录患儿是否发生寒战、躁动、恶心呕吐、低氧血症、低血糖。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两组患儿核心体温比较。在入室后、插管时、手术开始、手术30min、手术60min、转运前、转运后比较试验组患儿核心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核心体温(℃,x±s

组别

例数

转运前

入室后

插管时

手术开始

手术30min

对照组

50

36.79±0.12

36.65±0.22

36.58±0.14

36.50±0.21

36.46±0.15

试验组

50

36.81±0.13

36.80±0.16

36.72±0.16

36.67±0.17

36.61±0.20

t

-0.799

-3.899

-4.656

-4.449

-4.243

p

0.426

<0.001

<0.001

<0.001

<0.001

组别

手术60min

手术90min

手术120min

手术结束

转运前

转运后

对照

36.41±0.13

36.35±0.17

36.28±0.19

36.33±0.21

36.40±0.12

36.43±0.17

试验

36.52±0.15

36.41±0.14

36.32±0.14

36.40±0.19

36.49±0.18

36.53±0.15

t

3.919

-1.926

-1.198

-1.748

-2.942

-3.119

p

<0.001

0.057

0.234

0.084

0.004

0.002

3.2  两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比较。对照组14例发生低体温(1例发生于手术开始,2例发生于手术30min、4例发生于手术60min、5例发生于手术90min、2例发生于手术120min),发生率为28%。试验组5例发生低体温(1例发生于手术60min、2例发生于手术90min、2例发生于手术120min),发生率为10%。试验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7.294p=0.007),见表3。

两组患儿低体温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低体温

对照

50

14

试验

50

5

χ

χ=7.294

p

0.007

3.3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低于对照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19.869,p<0.001),见表4。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寒战

躁动

恶心呕吐

低氧血症

低血糖

总计

对照

50

10

8

5

4

5

32(64)

试验

50

3

2

2

1

2

10(20)

χ

19.869

p

<0.001

4讨论

4.1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发生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非计划性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与患者自身因素、疾病因素、手术因素、治疗因素等息息相关[7]。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及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易受环境影响[8],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由于长期缺血缺氧导致末梢循环障碍,肢体温度较低[9],先心病患儿手术期护理涉及多环节、多流程综合护理。现阶段已有手术期早产儿低体温精准管理[10],早产儿出生后[11]以及剖宫产术后[12]的研究,但少有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的研究。

4.2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其核心体温。早产儿热损失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并主要以蒸发热量损失、传导热损失、对流热量损失、辐射热量损失四种方式影响[13]。有研究表明,44.0%~56.1%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转运途中会出现低体温[14]。围手术期低体温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间温度<25℃,缺乏热损失预防措施、出生体质量<2500g、使用冷空气进行呼吸支持等、不规范的转运流程等。因此从患儿入室前转运开始干预,干预方案将手术期各阶段体温护理策略集束化。表2显示,两组患儿术中均有低体温发生,但干预后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干预前组且干预后组低体重先心病患儿入室后、插管时、手术开始、手术30min、手术60min、转运前、转运后时核心体温高于干预前组,这证实了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4.3 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手术期低体温综合干预可降低低体温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体温过低加快新生儿的氧消耗,增加其代谢需求,易引发脑出血、低血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从而直接或间接造成新生儿死亡[15],随着核心体温的提高,试验组低体重先心病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干预前组,见表3。分析试验组低体温的发生率虽低于对照组,但仍有低体温发生,分析原因为:试验组发生5例低体温的患儿中其中3例为低体重早产先心患儿,2例为极低体重早产先心患儿,在我国极低和超低体重儿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89.3%和89.6%

[16],这提示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面对此类患儿低体温护理需要更加关注。

5结论

早产先心患儿体温管理是手术室心脏外科手术护理的重点和难点,且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系统化管理工作。尽管低体温在心脏病的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低体温对凝血功能以及免疫功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医护人员预防性的对患儿手术期低体温进行干预,规范各流程体温管理细节,制定术前、术中、术后及转运过程各环节中体温管理要点并将之落实,使早产先心患儿手术期核心体温升高,低体温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最后,在日后工作中要更加重视低体重与超低体重患儿的体温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余文静,肖瑶,胡娟娟,等.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4):589-594.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9.04.023.

[2] 梁银华,梁敏,陈秀文.集束化策略预防新生儿腹部手术中低体温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20,28(9):17-20.DOI:10.19338/j.issn.1672-2019.2020.09.005.

[3] Laptook AR, Bell EF, Shankaran S, et al.Admission temperature and associated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mong moderately and 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J].J Pediatr,2018,192:53-59.

[4] Pammi M, Welty S. Premature newborn care[EB/OL].[2021-03-20]. htpps://bestpractice-bmj-com.ermg.vghtc.gov.tw/topics/en-gb/671.

[5] 江敏,肖忠清,程婕,等.集束化体温管理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4):72-74.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9.04.018.

[6] 陈琼,万兴丽,黄希,等.早产儿黄金小时体温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6,23(24):11-16.

[7]严露培,姚丽丽,李跃荣,等.手术患者非计划性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21,28(06):13-16.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6.013.

[8] 乐琼,罗黎,吴丽芬,等.早产儿低体温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杂志,2022,37(01):87-90+109.

[9] 陈红,叶天惠,熊晓菊,等.手术室早产儿低体温预防的精准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9,34(18):45-47.

[10] 丁玲莉,余艮珍,叶天惠,等.多专科协作护理专案预防早产儿低体温[J].护理学杂志,2020,35(10):10-13.

[11] 许家丽,胡琼燕,李峰,等.手术室复合保温策略对剖宫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2,38(01):14-19.

[12] 许娜,邵蕾,胡娟娟.体温控制的一体化管理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04):61-62.

[13] 熊蕾,李仁凤.超低及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温管理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1,7(9):1168-1173.

[14] 江敏,肖忠清,程婕,等.集束化体温管理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4):72-74.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9.04.018.

[15] 杜美晨,申泉,杜雯雯,等.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低体温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临床护理杂志,2021,20(5):56-59.

[16] 山东省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低体温质量改进临床研究协作组.山东省多中心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低体温现状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9,22(8):553-559.

科研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CFB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