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2

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杨娅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华晨路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院区  650000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2例纳入研究,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6例)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抑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者,认知行为疗法,能调整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神经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认知行为疗法;神经功能

脑卒中是一种对神经系统和心理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征,它不但造成了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还给患者造成了精神上的压力,从而引发了抑郁【1】。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生率高达59.42%。抑郁症会让患者对自己的前途丧失信心,心理激励活动降低,不愿意做康复工作,因此会造成神经功能的恢复速度较慢,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较差。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其病死率是单纯脑卒中患者的3-4倍【2】。卒中后抑郁(PSD)是严重影响卒中后神经、运动、语言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PS的治疗多以机体损伤为切入点,且多以抗抑郁药为主,忽视了导致 PS的社会心理因素。本次研究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重点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10月接收的72例脑卒中后抑郁者进行研究,纳入者1)经各类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中抑郁症的相关标准相符;2)了解内容,自愿参与。排除1)心肺功能伴有严重病症者;2)认知、沟通存在问题者。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1-78(61.21±2.18)岁;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53-79(61.19±2.21)岁。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康复医学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每周2次,每次40 min,连续治疗5周。认知行为疗法:(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识,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通过一对一宣教,把握患者的内心感受,让其对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2)心理疏导:对脑卒中抑郁患者,需提供一些案例,使患者认识到不合逻辑的认知,会增加不良情绪,延缓疾病的康复。让患者认识到错误认识的不良影响,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适应环境,提高心理防御能力。(3)康复训练:开展早期康复锻炼,能改善患者肢体肌肉张力低的情况,有助于脑细胞的重塑。通过引导患者按时进行康复锻炼,能缓解抑郁情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腹式呼吸训练,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配合度。另 外,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康复活动,如开展卧位、站位、室内步行等,比逐渐增加活动量,逐渐由室内过渡到室外,每天2次,每次10-30min。同时,还需要指导患者去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帮助患者逐渐提高生活能力,增强患者面对生活的信心,并不断引导患者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帮助患者逐步回归社会。

1.3 指标观察

(1)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程度,评分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S),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8.0处理数据,(IMG_256±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t值与x2 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HAMD评分、NIHSS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 1 比较两组心理障碍及神经功能情况(IMG_257±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HAMD评分

干预后HAMD评分

干预前NIHSSS评分

干预后NIHSSS评分

对照组

36

26.44±1.85

19.74±2.86

10.82±2.43

7.09±1.78

观察组

36

27.07±1.32

14.56±2.43

10.54±2.27

4.49±1.36

t

1.663

8.282

0.397

6.964

P

0.101

0.000

0.693

0.000

3 讨论

目前,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脑卒中是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3】。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社会心理、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内分泌等。对于此类患者,单独应用抗抑郁药效果不佳,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干预,才能激发患者的康复热情。

认知-行为干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在1976年第一次提出了用认知治疗来治疗情感障碍,自此之后,认知治疗就开始被精神医药界和心理学领域所关注【4】。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它是利用改变思维、信念、行为的方法,对不良的认知进行改变,从而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影响患者情绪的因素主要是患者对事件的认识、判断与评价;人在行为上的缺点主要是因为认知上的缺点,当这种缺点被纠正后,人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就会随之改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组的 HAMD、 NIHSSS评分均较传统治疗组显著降低,提示其对抑郁、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5】。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除了用药外,还应配合认知行为学的干预,以达到减轻症状、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梅琳.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6):600-601.

[2]林乐乐,韩月娥.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12):1329-1330.

[3]钟燕萍.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34-35.

[4]梁翠萍,孙素娟,张卫红,等.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8):12-13.

[5]杨伯泉,张振,林霞,等.认知行为干预加丹红注射液与氟西汀对老年性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59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