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规划院 内蒙 010010
摘要: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呼和浩特市作为这一生态屏障中的一个点,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当中起着重要的生态防护作用。对呼和浩特市整体的生态格局、城市绿地体系及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发挥国家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绿地系统;体系构筑;实践;呼和浩特
1体系构筑
市域景观体系的架构及中心城区绿地体系的建立是绿地系统规划的核心,也是城市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重要指导依据。在对各类绿地的分类布局的同时,对其中的缺项进行了补充及功能定位,为绿地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体系支撑。
1.1市域范围内绿地系统结构体系
从目前情况看,现在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还处于总体规划的层面,其内容和深度尚不足以完全指导市域绿地的保护和建设,本次规划根据呼和浩特市四区四县一旗和一个经济开发区的行政区划,结合呼和浩特市市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市域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情况、生态薄弱环节及自然灾害类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生态建设的主导需求,规划构建大尺度绿色景观带,营造绿色保护网络,编织绿色生态经纬“景观廊道”,美化人居景观环境,串联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基本农田、城市绿地为主体的“景观项链”,形成“山、河、城、田”的景观“生态谷”,构筑“一核、二带、五区、多廊道”的总体生态格局,最大程度地发挥绿地生态的规模效应。“一核”是指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二带”是指大青山地区防护林带和沿黄防护林带;“五区”是指武川县、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五个旗县城区和县域内村庄的绿地系统规划。“多廊道”是指道路、河流两侧的绿化防护景观带规划。
1.2建构了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各类绿地结构体系
规划布局形式采用混合式绿地布局,将块状、带状、楔状等绿地形式结合在一起,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绿地规划体系。中心城区以大青山为天然生态屏障和绿色背景,有利于调节地区小气候。以嵌入城市的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带和城市外围森林公园共同组成楔形绿地,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以水系两侧滨河绿带和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串联形成三条环状生态绿道,以河流和道路两侧绿带构成“五横五纵”的网络状绿化骨架,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并提高城市抗震减灾能力。以城市各类公园用地、附属绿地为斑块,均匀散布到城市绿地系统骨架之中,使居民获得最大限度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以上绿地布局体系共同构成青山屏障、绿林围城、绿道环绕、绿廊成荫、绿斑散布的呼和浩特市绿地规划结构。
1.3对中心城区绿地分类用地中的缺项进行了补充
随着城市逐步向外扩张,绿地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中心城区现状绿地类型单一、功能简单。建成区内只有大型公园、游园、街旁绿地及庭院绿地四种类型,每种绿地其功能服务以及其生态意义较为薄弱,针对服务对象、服务范围、绿地作用以及其所处区位条件,对其功能进行了逐一的细分,对原有四类中的游园和庭院绿地进行重新归类及定位,新增专项公园及附属绿地等绿地类型,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功能,解决绿地类型单一、功能简单、不成体系的问题。
1.4对呼和浩特市树种规划体系完善
优先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生长发育良好的、抗性强的乡土树种,适当选用一些经过长期驯化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外来树种。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草互相结合,尽量选用可观花、观果、观叶色的树种,达到色相、季相各具特色的景观效果。植物近、远期效果相结合,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观赏、生产、防护相结合。使其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生,兼顾经济效益。扩大物种、基因资源利用,提高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以乔木为骨架,在绿地建设中适当的配置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等,构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选定呼和浩特市的基调树种是: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新疆杨(Populus alba L. var. Pyramidalis Bunge)、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 (Carr.)C. de Vos)、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 (Lind1.) Ricker)。这5种树木广泛分布于城市各类绿地,生长状况良好,具有早发芽、晚落叶、树冠大、叶量多、抗逆性强等特点。其中,将油松定为呼和浩特市市树,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绿地,充分体现市树的象征意义,见证呼和浩特市发展历史;丁香定为呼和浩特市市花,品种多样,花香袭人,充分展示了青城人民的温暖、博大的情怀。
2资源保护
呼和浩特北依大青山,南傍黄河水,东部是蛮汗山,西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四季变化明显,气候宜人。市域范围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此外还有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等9处,中心城区内有综合公园15处,专类公园7处,游园、街旁绿地多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规划从绿线划定、古树名木的保护、规划实施及实施成效四方面切实有效地对城市各类绿地进行保护。
2.1绿线的划定
城市绿线是城市各类绿地的范围控制线,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线规划都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阶段进行划定的,对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三大类绿地的绿线进行准确的划定,对附属绿地和其它类绿地的划定提出指导意见和指标控制。规划将全市已批控规进行了整理,在国土空间规划阶段对全市绿线进行划定,使得绿地范围更具体、明确,可操作性更强。
2.2古树名木的保护
古树名木是人类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呼和浩特市现有古树名木173株,其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2株,树龄在300~499年之间的国家二级古树15株,树龄在100~299年之间的国家三级古树153株,名木3株。这些古树名木主要有白榆、油松、杏树、小叶杨、旱柳、杜松、侧柏、紫丁香、国槐、蒙桑等十多个品种。古树名木规划按照立法、宣传、科研、管理和养护五个方面进行保护。同时重点对市域范围内的树木进行分级管理,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或者属于特别珍贵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划定为一级保护树,树龄在100~300年之间的为二级,树龄为50年以上的,列为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确定为三级保护。规划针对三个级别制定了相对应的保护措施。
3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的规划实施,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绿化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依据城市绿线保护,新建了苏雅拉公园、锡林公园、滨河公园、希贵图公园、敕勒川公园、成吉思汗公园、南湖湿地公园、蒙古风情园等一大批公园和公共开敞空间,城市道路的附属绿地绿化建设、特色景观街的打造依据五横五纵的规划构架及定位全面展开,同时对城市各出城口及沿线道路进行了绿化改造;先后建成了大召、五塔寺、观音庙、席力图召、宝尔汗等历史文化广场景点配套绿化工程;大力推进环城水系景观带建设,治理改造了哈拉沁河、扎达盖河、小黑河的部分河段,使呼和浩特市区的园林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另外,通过见缝插绿、合理密植、查漏补缺等手段,重点对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单位、庭院以及小街巷进行附属绿地绿化充实改造,使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Wu J , Hobbs R . Key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eco logy : An idiosyncratic synthesis . Landscape Ecology ,2002.
[3]郭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2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