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乐合奏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民乐合奏教学研究

宋凯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摘要:小学音乐对学生音乐感知、音乐审美、音乐创造各项素养提升有着积极意义,民乐作为最能反映我国民俗特色、民间生活的音乐类型,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音乐类型。民乐合奏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加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据此本文对小学音乐核心素养予以概述,随后分别论述民乐合奏在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优势和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民乐合奏

引言:民乐即民间音乐的简称,其最早源自人们口口相传的发展历史,民乐发展至今已有了更为多样的表演、保存方式。无论民乐如何发展变化,其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民乐合作教学,一方面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对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起到正面作用。

一、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概述

素养是人类个体道德观念、文化品质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便是个体具备的受益终生、影响深远的关键素养能力。核心素养概念对应至课程教学中,便是教学目标和学科特色的综合反映。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可划分为音乐感知、音乐审美、音乐创造、音乐文化四项内容,其中音乐感知素养关乎学生的音乐理解、音乐感受能力,是学生分析音乐情感和内容的关键素养;音乐审美素养关乎学生欣赏、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感知是音乐审美的基础,而音乐审美则是音乐创造的基础;音乐创造素养是学生在灵感迸发、欣赏积累过后自行创造或对原有音乐作品的再现能力,音乐创造是最能展现学生个性的一项素养;音乐文化即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民乐便是直观展示我国民间文化、民俗活动的生活化、乡土化特征鲜明的音乐类型,学生学习民乐表演事实上也是对民间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民乐教学,一方面挖掘了我国本土化的音乐元素,加深了学生对弦乐器、木管乐曲、打击乐器等不同乐器演奏的认识,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音乐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念,激发了学生自觉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热情。

二、民乐合奏在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优势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有着不同的演奏乐器和民乐曲目。诸如鼓、锣、木鱼、响板等均为常见的打击乐器,然而光是鼓这一乐器便有相当细致的划分。在陕西地区,鼓有着腰鼓、渔鼓、扁鼓等不同种类,其音色不尽相同,演奏的曲目同样存在差异。因此小学音乐课堂的民乐合奏教学给予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乐器的机会,学生聆听、观看的民乐表演越多,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就越发明显。此外民乐乐器通常有着独到的美观外在,因而乐器本身就对学生产生了兴趣激发作用。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小学音乐是一门视听兼备的审美艺术学科,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出现会各种想象画面,结合作品歌词和情感产生私人化的音乐体验。音乐表演本就是为了让欣赏者放松心情、调动情感的,以三年级下册《赶花会》一课为例,这是一首琵琶演奏曲,通过旋律变化表现出四川地区白族庆祝花会的热闹场面。《赶花会》充分展示了琵琶演奏技巧,男女舞蹈的差异在旋律变化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而这类优秀民乐作品欣赏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及个人表达能力提升,均是极为有利的。

3.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认同度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56个少数民族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内容,也为民间乐器、民间乐曲发展提供了背景支持。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民乐教学,便是为了在音乐欣赏和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传达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处,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三年级上册《映山红》一课为例,这首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以咏叹调表达群众对红军的深切期盼,而映山红的红色与红军、红旗、革命鲜血等形成了鲜明对照。这首民乐既有地方咏叹色彩,又有历史文化价值,对学生了解过往革命历史有着促进作用。总之民族乐器和民间乐曲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其既有音乐价值,又有历史价值,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民乐演奏有助于其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激励学生自觉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三、民乐合奏在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实践

1.吸纳传统文化,强化情感体验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大背景下,民乐素材挖掘和民乐演奏教学逐渐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诚如前文所述,民乐文化本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音乐教材作品编选略有局限,这便要求教师应积极挖掘当地民乐素材,以此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效拓展民乐教学范畴。以三年级下册《编花篮》一课为例,这首乐曲最早诞生于河南地区,乐曲“强调”带有浓厚的中原语音韵味,是极具河南语言色彩的民间音乐作品。

2.创设音乐情景,增强音乐理解

传统小学音乐课堂碍于教学时长限制,多采用跟唱、合唱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呈现单一化、机械化特点。随着素质教育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提升,教师便应对原有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有所优化调整。民乐源自生活,但部分学生对其抱有“俗”、“乡土味过重”的偏见,因而教师应在课堂中营造特定音乐情境,以此端正学生认知,加深学生的民乐理解能力。再以三年级下册《赶花会》一课为例,教师讲解时便可先行播放西南地区白族人民庆祝花会的活动视频,在课堂中以游戏形式营造花会庆祝的活泼氛围,以此加深学生对花会庆祝的认知。

3.活用现代设备,简化教学难度

民乐合奏即多人演奏同一民乐曲目,或是在同一曲目中承担不同乐器表演责任。传统乐器演奏以教师亲自示范、学生模仿教师举止为主要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设备的辅助下,教师得以在课堂中播放名家演奏视频,或是乐器演奏入门视频,有效降低了音乐教学难度。以三年级上册《牧童短笛》一课为例,其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这首曲子将西方钢琴演奏技巧和东方音乐传统相结合,营造出不同于西方田园景象的中国独有的田园景色。

4.小组合作学习,增进学生交流

民乐合奏意味着班级内多位学生的相互配合,对此教师应将班级学生分为人数相等、能力相近的不同小组,让其在相互学习、相互竞争中增强彼此音乐能力。民间乐器有笛、鼓、筝、琵琶、二胡等不同类型划分,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视频,让学生按照自身偏好及上手难易度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乐器。小组学生在接受一定时间的相互磨合、课堂学习后,或将顺畅表演一至二首曲目,这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演出,以这一方式给予学生能力认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民乐合奏教学转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音乐表达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的文化认知度、认同度,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以此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除过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提升外,校方还应落实音乐教学基础建设,为教师授课提供专业教学设备,满足学生乐器使用自由,以此全面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晓骞.浅析民乐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2(03):172-173.

[2]王美芳.小学民乐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华人时刊(校长),2021(12):26-27.

[3]罗红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民乐合奏教学研究[J].艺术教育,2020(0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