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新医科背景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探讨

张玉洋

320882197608250230常州科仁综合门诊部有限公司

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新医科建设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医科的背景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归根结底是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培养理念的迭代与更新。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贴合时代需求,走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该文针对新医科的背景、特点,针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当下人才培养的痛点问题,分别从师资建设、课程结构、资源配置、岗位胜任、全科医学与大数据等方面,探讨新医科背景下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医科背景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引言

为了进一步改革医学职业教育,突出医学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开展了许多医学专业的合作机制建设。文章分析和总结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挖掘网络教学资源,搭建虚拟实训平台

现阶段,高校间的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而虚拟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医疗教学资源不足。一方面,依托网络教学资源,如中国MOOC、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等,引进一流高校的名师名课,建立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形成医、工、文、理交叉融合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运用“医、教、产、研”协同理念将医院、学校、企业、科研团队等纳入课程建设之中。同时将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融入教学实践中,构建一批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和虚拟平台。比如在基础教学中,将微观的生物学结构和宏观的解剖结构生动地展现出来。在实践技能操作中,减少对动物的依赖,提高完成各种操作的安全性和熟练度;在临床思维训练方面,通过构建虚拟诊疗环境和标准化病人,加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诊断训练,使学生身临其境。

2选择多学科教师展开合作 

目前阶段掌握多学科知识的师资缺乏,可选择不同学科中具有整体观及综合能力强的教师通力合作,探讨研究各自领域间学科交叉的部分课程,共同完成新医科及全科医学所需的培养方案。医科方面,可选择的师资并不仅仅局限于全科医学科的在岗医师,也可以是综合医院中临床专科科室的一员,通过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导下的临床思维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预防-诊断-评估-决策-建议的连续性诊疗,进而对患者提供首诊-随诊-转诊-随诊的持续性医疗。非医科方面,可选择在综合院校中为医学院学生讲授公共必修课如医用物理学、医用高等数学等的教师展开合作,因其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可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学科与医学的交融。此外,也可以采用综合性院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开展的多学科交叉培养引进、不同院校间及与高校相关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培养,以及国际交流培训与实践的方法,开展师资队伍的整体构建。

3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确定医学专业设计必须要在有关追踪调研之后进行,并且要在适应我国高职医疗岗位需求的前提下,有关高校进一步充分整合与提升现有的优势医学专科与教育等优势资源,并与多所国家医院等优秀的机构进行有关实习的合作工作,这样的目的是为有关医疗机构和相关社区保荐机构提供实用型的医学人才,要根据基础医疗卫生的有关基本知识和所学的医学技能,将教学的重点定为临床工作任务,将教学的核心变成预防、诊断和治疗,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迅速发展并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和创新协作理念等的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管理创新中的高端专业劳动者素质人才培养和高等临床医生有关技能提升的人才培养。

4实施双语教学,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打造一流专业课程必须要全面实施双语教学。在课堂上,引进部分外文原版教材,鼓励师生用英文进行提问与交流;在临床案例讲解中,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外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英文配音大赛、英文医学绘图比赛等活动调动其专业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在国际交流中,依托学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与临床医学进入全球ESI前1%的成绩,积极谋划扩大与国外大学之间的合作,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的同时,推动国家间的学历互认,通过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增加师生访学和交换生数量,使其接触医学最新研究成果,开阔师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

5将全科医学与大数据等新医科相关背景学科有机结合,高效率实现健康管理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主要从事社区居民的疾病救治与健康管理等相关工作。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结合大数据相关理论知识、双创教育及智能医学等领域,依靠医疗信息的大数据处理,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双向转诊、慢病管理及医疗资源的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及早发现流行病的传播、有效预估疾病发病率等优势大数据服务中心相连接的智能穿戴设备监测生命体征,当疑似疾病急性发作时,相关信息及时传输给社区全科医生,在远程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自救处理的同时,派遣救护车前往现场将患者转运至大型医院专科进行抢救;慢病患者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行上传生命体征信息至云端,通过信息处理后全科医生即可远程实现“临床”指导。如此便可大大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效率。但与此同时,智能穿戴设备实时上传患者信息,将不可避免地存在泄露患者行进轨迹等隐私信息的风险,应同时积极妥善处理以减轻患者顾虑。

6构建多元化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倡导多元化考核,实现评价场所的广泛覆盖、评价内容的全面多样、评价方法的简单易操作。构建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场所方面覆盖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阶段场所,除了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见习、实习外,还包括学生参加的各类活动,如竞赛、爱国主义教育、义诊、献血等活动,实现课堂内外相结合,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共发展;其次,在评价内容上确保全面而细致,不仅对学生的临床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而且对其人文素养、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政水平等方面都设置了评价指标;再次,在评价方式上实行个人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的三结合,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和医学素养水平。

结语

更好地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的相关培养模式进行对学校和医院环境融合的进一步整合,对于学生职业的提升和知识技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高颖,郭鹏,刘岱琳,等.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及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19,17(12):1114-1117.

[2]周磊,林婉莹,吴军,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8,20(7):605-608.

[3]杨志刚,许洁,宋田青,等.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7:165-168.

[4]杜晓艳.单一导师制与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灵活运用[J].亚太教育,2017,29:243.

[5]杨玲.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

[6]杨海峰,韩正铜,刘同冈,等.导师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