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培养体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培养体系研究

苏萌

南京林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37

摘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为基础的 “双一流”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党员发展和管理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的政治站位、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突出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志愿服务融入大学党员培养体系,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者的结合契合“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义,符合“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使命,切合“双一流”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校可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完善制度建设、加快平台构建、促进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升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深度融合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双一流;志愿服务;党员;大学生

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建成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强调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为核心,也就是说我国的双一流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为基础,且具有鲜明新时代特征,是中国大学区别于国外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的核心竞争力[1]。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坚持中国特色,把握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要,这对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党员发展和管理,学生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等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

一、双一流建设对大学生党员的培养的新要求

(一)更高的政治站位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更要有一流的人才兼备一流的政治站位。提高政治站位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事业和各项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和持续进步的基石。习近平书记曾经说过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对于一名大学生党员来说,提高政治站位、胸中装有大局,站稳立场、把准方向,才能从思想上深刻领会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意义,进而从行动上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

(二)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双一流建设,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在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更当有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始终坚定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善于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捕捉服务需求的变化、提升为民服务的水平、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服务形式和内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三)更突出的先锋模范作用

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科研水平、道德素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大学生共产党员既是高校人才培养主体的普通一员,又是核心力量和先进分子,在双一流建设中,当有争优创先的能力水平和决心,当好头雁,更应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贡献自己的榜样力量,引领雁阵齐飞,通过点带面、面带线,助力高校逐渐构建成一流立体式人才培养格局。

(四)更聚焦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党员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双一流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优秀教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常重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作为领头羊排头兵,在推广、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党员教育工作,更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迎接新时代对党员的挑战,满足新时代对党员的要求。

二、志愿服务与党员培养的内在联系

(一)契合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义

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倡导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无偿的服务,体会和传播志愿精神,促使人们感受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和实践目的。有许多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锤炼,得到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树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领悟到了党员发展的深刻意义,最终通过志愿服务发展成为了党员

[2]

(二)符合双一流建设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志愿服务的思想理念和内涵蕴含了服务群众、关心群众的正能量,与党的宗旨十分契合,是大学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在类似的这种大型灾害救援面前,许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认识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并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联系群众时懂得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体会到了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真谛,进而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三)切合双一流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用劳动创造价值和美好生活。劳动教育也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党组织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时,会有意识地给入党积极分子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并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像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那样起先锋模范作用,这是考察、了解他们的一个重要途径,使他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观,从而促使他们尽快地成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劳动实践工作,促使志愿者在实施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3]

三、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培养的路径研究

)与时俱进,思想武装要跟上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高等教育改革也必须适应新的历史方位,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就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自信是关键。树立和提升高等教育自信,必须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

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培养,高校各级党委应以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学生党员着眼国家和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以知促行,做到讲政治、有信念。通过专业化培训和科学化的队伍管理等有效措施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水平,调动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觉悟。

(二)抢为先锋,党员模范带头干

一流的大学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党建工作和一流的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纳入志愿服务活动,要注意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需要党员干部保持定力、一往无前,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党员干部奋勇当先、实干担当。逐渐形成党员干部带头干,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的党员志愿服务格局,充分考虑大学生志愿者的学科专业属性和个人特色才能,因材设立志愿服务项目。

(三)有据可依,制度建设有保障

制度建设意味着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培养体系的固定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党员综合素养的提升,持续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发展力量和支撑。高校可在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等机构组织和机制方面开展建设,确立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将志愿服务从实践方面与大学生党员培养深度融合,并逐渐提升至理论高度,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应具备的素质标准进行合理设计和科学把控。充分考虑大学生党员的发展需求和制度建设的大众认可度,从规章制度、办事流程、资金管理、人员培训、激励保障等多方面完善规则体系,为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制度化赢取认同[4]

(四)转变思路,服务模式需创新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党建事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也随之迎来发展机遇,但现有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如何在大学生党员培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依然存在服务模式落后、服务效能不足、专业程度不高、运行模式松散等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地域属性、学科专业、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时间模块等特定优势,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实现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的互相促进和双向发展[5]。另外,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双一流背景下适应大学生党员培养需求的信息化志愿服务平台。加强对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档案管理、资源共享、数据收集、过程跟踪、宣传报道等,进一步整合高校的物理和网络空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践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提升高校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水平[5,6]

结束语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源质量持续向好,有意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数量逐渐增多,一流大学生党员培养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志愿服务是很好的实践锻炼手段,也是有效的劳动教育途径。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党员培养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高校可从理论武装、制度建设、平台构建、模式创新等几个方面完善志愿服务融入大学生党员培养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思佳.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 第36卷(4):142-146.

[2]蒋冲, 刘龙洲.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第8卷(3):138-140.

[3]彭柏林, 易璐. 志愿服务的劳动伦理价值[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第15卷(3):26-31.

[4]李浩. 志愿服务融入合格党员培养的高校研究生党建创新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0, (1):92-96.

[5]靳烨. 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模式探索[J]. 长江丛刊, 2018, (22):236.

[6]翟羽婷, 王欣. 张家口冬奥会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 第5卷(2):203-204.

[7]邬丹, 彭阳. 两学一做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 (32):4.

作者简介:苏萌(1989-),女,汉族,河南舞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