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第二中学 四川 巴中 636000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课堂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课堂教学把握主题,调动语言符号,引发心灵的共鸣,意义深远。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应尽可能地深挖文本,把课上得有新意,让课堂生命灵动。一堂好课我们需要潜心学习,用心研究,让各种语文要素变成千军万马,排列组合,灵活运用,呈现大美为美的语文课。现就教学《社戏》一文所呈现的美的实践性探究给大家进行交流。
一、导语之美,营造和谐的氛围之美
这次借班上课,要迅速走近学生,拉进与孩子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导语设计十分关键。走进课堂,我和同学们吟诵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然后带入“乐莫乐兮喜相逢,我的名字叫某某。喜莫喜兮新相惜,有幸一起学《社戏》”的自编押韵的顺口溜的形式来介绍自我的同时又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同时板书课题,及篆书“”及甲骨文“”字,积极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学生的大脑皮质迅速兴奋起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之美。
二、文字之美,领略汉字文化及民俗之美
“社”是象形兼会意字,上图为“社”演变之美,我们可以领略汉字的文化深远绵长。甲骨文“社”写作“土”,像原始祭社之形。金文另加义符“示”和“木”。小篆从土从示会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社”。《说文·示部》:“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社,土地的神主。从示,土声。《春秋左氏传》说:“共工的儿子句龙作土地神。”周朝的礼制规定:二十五家立一个社,各种植那里的土地所适宜生长的树木。)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引入儿童的心理视觉“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的民俗之美。
三、戏曲之美,感受戏曲的梦幻之美
课件展示“生”“旦”“净”“末”“丑”的图片,让同学认识戏曲里不同的角儿。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学生看看老师适合扮演什么角儿,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适合扮演文生。我就模仿文生的模样唱出了“自古巴山多才俊,为报家国走南北。我辈正值青春时,不负青春好时节。今天学习《社戏》文,鲁迅寄寓家国情。”的语段,让课堂富有浓浓的文化气息,使学生感知戏曲的魅力。接着,结合文本跳读14-21自然段,直击社戏的环节中的四折戏。通过阅读,学生发现文中的戏的确在迅哥的眼中不好看,不符合儿童的心理预期。然而,戏中有戏,戏外有戏,戏虽不好,人却好,戏虽不好,戏台在旷野如仙山楼阁,缥缈梦幻,真真切切让学生在14、22自然段中领略到了梦幻之美空灵之境。
四、设计精巧,体现教学环节的流畅之美
教学设计上以题目“社戏”入手,进入文本,看戏——赏景——读情节——品人物——探主题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行云流水。熊芳芳老师提出“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因此,立足小说文本,引导学生依据“我”的视角,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人与内我”四个维度去阅读文本,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建构起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而为学生生命观、精神观的形成奠定基础。孩子们文本中领略了闲适自由的生活之美、自由天地的旅途之美、超乎寻常的社戏之美、江南景色的自然之美、童稚的友好之美、民风的淳朴之美,从而理解作者“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真正用意。
五、大美为美,品析作者寄寓深意的家国情怀之美
《呐喊》共收十则短篇小说,很多都写到小孩。鲁迅笔下的小孩一般都很悲惨。《孔乙己》里的学徒“我”被“掌柜的”欺负得很厉害。《明天》里“宝儿”病死了。《故乡》里的儿时的伙伴闰土的几个孩子更是可怜。但《呐减》最后这篇《社戏》画风大变,大写特写童年的幸福。这大概是鲁迅为中国故事留下的一线光明。 --郜元宝
鲁迅在《上海的儿童》一文说道,“中国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霸王,但在外面便如同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就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予呵斥,甚至打扑,使他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但在《社戏》里却完全找不到这种痕迹。小说里,鲁迅塑造双喜、阿发、桂生等儿童都是活泼自由、天性善良的。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在平桥村,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村民的关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妙哉!然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和人之间也,山水之乐与人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鲁迅认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这是鲁迅所想看到的中国人和中国的未来形状。这是鲁迅的希望,也是鲁迅真正的温情所在。
普希金说:“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然鲁迅所寄托的祖国和民族的将来的命运,愿祖国的这方土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这也是文本之大美之所在。
六、诗意之美,书写读后之情感之美
如此的美文,定能激发孩子们更多的感慨,我们也知道,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由做自己,都有能力做自己,最后也成为自己。写作实践就很能激发孩子的灵感,能闪烁智慧的火花,去描写、总结、抒怀,把生命的自我呈现出来,彰显出新时代中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理想和情怀。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精彩纷呈,展示了不一样的情感之美,现将一篇佳作附后,以饗同仁。
社戏•好戏
随母归,平桥村,地偏僻,心乐之。
不用念,秩秩斯干;不用分,叔子太公;
掘蚯蚓,幽幽南山;钓虾放牛,小河边;
看社戏,如梦如幻;偷豆煮豆,乐开花。
啊,好玩的童年如在梦里。
江南好,江南美。
豆荚熟,水草香。
戏台搭在旷野央,
红霞罩,笛飞扬。
啊,悠悠的童年似醉梦里。
渔村人,很平凡,淳朴善良心儿好。
外祖母,多慈爱,细心察觉把我心事了;
我阿妈,很牵挂,望儿归来桥脚站;
六一八公,甚友善,借船只,送好豆,送祝福。
啊,享乐的童年就在这里。
童年是梦,童年是真,童真童趣做真人。
社戏里,寄深情——
愿中国,好未来。
今神州,已走进,舞台央,
啊,等待我们谱华章!
大美语文,多彩人生。我们语文生活的外延是以一种欣赏享受的态度来感受语文之美丽,进而领略生命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
大美为美,美美与共;天地有大美,领略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