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融贯课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浅谈生活融贯课型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罗  ,杰

四川省德阳市青衣江路小学校   四川德阳·旌阳区   618000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问题解决”要求如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四能”的发展。生活融贯课型即为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发的理想型课堂。

【关键词】生活融贯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提出了要求培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大基本能力。面对新课改的趋势,作为一线教师,经常听到孩子学习数学在仅仅是因为考试。这是对所有教师的一个警告:数学并不是学生考试的工具,而应该是我们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工具。

学生的素养能力不应该只表现在解决典型数学问题的表现,更应该着重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对方式,甚至于在面对生活中的情景时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理性分析。当面对真实的生活情景,能够从数学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思考、探索、创造,更有助于培养的核心素养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给学生融入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的素养能力得到深度发展。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一堂生活融贯课,浅谈此课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四大能力。课堂实录如下: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一句俗语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借助小数乘法和分段计算的数学知识(板书:分段计算),加上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刨根问底吧。

教师:(板书课题:刨根问底)

课件出示情境图:亥伯龙神

教师:请看大屏幕,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一棵北美红杉树,名叫“亥伯龙神”,至今已经2200多岁了。我们通过一个小视频来看看,它到底有多高。(播放视频1分钟)

教师:从视频来看,它可真高,你们还想知道更多关于“亥伯龙神”的信息吗?

生齐答:想。

教师:请同学1分钟快速浏览关于“亥伯龙神”的小资料,找出资料中给我们留下的问题。

资料内容:“亥伯龙神”生长在风光秀丽、阳光雨水均较充足的加利福尼亚州,树形高大,已经有2200多岁了。据文献记载,它的生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它在头5年的幼苗时期,缓慢生长为2.5米高的幼树;幼树快速生长,每年爆发般地拔高1.2米,这样持续生长到了30岁;然后成长速度有所降低,每年差不多长高0.7米,100岁时成为巨树;成为巨树后生长极其缓慢,又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光,只长高了34.35米,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北美红杉。

各种文献记载表明:“亥伯龙神”根深虽然不足百米,但辐射面非常广,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深入地底,有若干个足球场那么大的面积,所以才能悠哉千年、风雨不催。

俗语有云: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同学们,根据这则材料,你认为俗语的说法准确吗?

1分钟计时阅读

教师:谁来说说,资料留下了一个什么问题?(教师贴片:发现问题)

生1:俗语有云: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同学们,根据这则材料,你认为俗语的说法准确吗?

教师:树有多高根有多深。这句俗语准确吗?

学生议论纷纷,有说准确的,有说不准确的。

教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2:一棵树长得有多高,它的根就应该和它一样高。(教师板书:树高、根深)

教师:说得很清楚。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一棵树的高度和根的深度是一样长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这句俗语是否准确呢?

生3:可以计算出树的高度和根的深度,再比较一下。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是否准确?这个生活问题变成研究“亥伯龙神树高和根深,是不是一样长的”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数学问题:亥伯龙神的树高和根深,一样长吗?(教师贴片:提出问题)

课堂通过观看最高的北美红杉“亥伯龙神”的视频与资料,给予学生一种真实的存在。在资料中留下问题:“俗语有云: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同学们,根据这则材料,你认为俗语的说法准确吗?”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淡化了数学特性的问题,将学生拉入生活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生活本与数学密不可分,很多时候生活问题本就是数学问题,所以教师提问有所讲究。教师用“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一棵树的高度和根的深度是一样长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这句俗语是否准确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功的将会学生带入数学的思维中。学生答“可以计算出树的高度和根的深度,再比较一下。”教师进一步小结“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是否准确?这个生活问题变成研究“亥伯龙神树高和根深,是不是一样长的”的数学问题。”于是成功地将学生又带进数学的世界,一切都那么自然,水到渠成。、

为什么不直接提问:“那么我们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判断这句俗语是否准确呢?”因为小学生对于很多数学思维能力还很有限,很多时候遇到专有名词会不知所措。“数学的方法”这一限定性的词语会给他们思考问题增加负担,孩子会花心思去思考什么是“数学的方法”,会使课堂不连贯。因此由教师来小结“可以计算出树的高度和根的深度,再比较一下”就是数学的方法。

纵观小学数学教育,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项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相对欠缺的。所以在生活融贯课型中应当注重上诉案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生活融贯课型的首要目标。当然,上诉案例中的问题是直接给出的,并不是理想型的发现问题。通过俗语“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这句俗语的准确性,才是理想状态,但这需要学生大量的知识储备以及优秀的核心素养能力。

教师:我们先从亥伯龙神的树高开始研究。

教师:通过刚才的快速浏览,你知道亥伯龙神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吗?

生4:它在头5年的幼苗时期,缓慢生长为2.5米高的幼树;幼树快速生长,每年爆发般地拔高1.2米,这样持续生长到了30岁;然后成长速度有所降低,每年差不多长高0.7米,100岁时成为巨树;成为巨树后生长极其缓慢,又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光,只长高了34.35米,目前是世界上最高的北美红杉。

教师:文字太多,不便于我们分析,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这些信息吧。请听活动要求。

(1)仔细阅读第一段写“亥伯龙神”生长过程的信息。

(2)小组合作,在题卡上用简洁明了的方式整理出它的生长过程。

学生整理中,教师课堂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搜集学生作品。

教师:接下来,谁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整理出来的亥伯龙神的生长过程:

生5:头5年,生长为2.5米高的幼树;幼树每年拔高1.2米,持续生长到30岁;然后每年差不多长高0.7米,100岁时成为巨树;又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光,只长高了34.35米。

教师:根据你们整理出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亥伯龙神的生长过程。

生6:头5年,2.5米高;幼树每年拔高1.2米,到30岁;然后每年长高0.7米,到100岁;2000多年的时光,长高34.35米。

教师:你可真会整理,简洁了许多,从他的回答中,你们知道亥伯龙神的生长过程分几个阶段吗?

生齐答:四个阶段。

教师:这四个阶段,有没有既简洁又精准的表示方法?

生7:可以画示意图,每个阶段标明对应的数据。。

教师:数据是数学特有的表达方式,你的表达真符合数学的气质。谁能直接用数据说明亥伯龙神每个阶段的生长速度呢?

生8:第一阶段头5年,长高2.5米;第二阶段幼树,每年1.2米;第三阶段成为巨树,每年0.7米;第四阶段,长高34.35米。(教师跟随出示课件)

教师:根据我们记录的信息,你知道每个阶段生长了多少年吗?

生9:第一阶段5年,第二阶段25年,第三阶段70年,第四阶段2000多年。(教师跟随出示课件)

教师:通过我们的阅读整理分析,我们发现亥伯龙神是分阶段生长的。(教师贴片:分析问题)

资料的阅读量很大,如何快速地阅读资料找出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尤为重要。因此在整理资料环节,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在本堂课的阅读资料活动中,教师只给了学生两个活动要求,如果能在此时给学生一些整理技巧就更好了。如:整理的时候可以勾圈点画关键词,或者用语文缩句的方法,也可以用箭头等符号来简化生长过程。学生有了这些方法技巧后,在整理时能够做到更简化,既让学生心里获得踏实,也能让课堂中整理资料的环节更清楚明了。

生活融贯课型,不是单纯的把生活场景加入到学习当中来,融合的生活情景,也必须考虑到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做到从生活中寻找案例,来解决当下的数学问题。

对于生活融贯课型的构造还有许许多多需要研究的地方,这一堂课只是我探索此课型的一些点滴心得收获。要把这样的课型转化为常态,还需要更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