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情怀”在老年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

/ 5

“人性情怀”在老年患者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

张翠英,代莹,孟舒舒,万国生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护理系 山东 菏泽 274300)

[]

伴随着临终处境的衍变,临终病人生理功能、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身体处境,临终者与健康者在相互对等的关系上出现断裂,从而导致两者在不同境遇下具体道德现象与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突。从医护伦理角度看,通过触摸式护理或者无声护理方式可以深入临终病人内心世界,继而启发医护人员等回归并释放更多的人性情怀,这或许可以为临终伦理难题提供一种消解的路向,帮助道德主体重塑并践行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

伦理不等同于法律,“伦理是发自于对受苦脆弱者的良心呼唤,而不是来自于一种教条式的外在约束”,“发自内心的助人行为是伦理的,它的现身所需要的是助人者将自己投身在与受助者的关系之临场经验里,他直接体验到受助者的痛苦、脆弱与无助[1]。在临终关怀事业中,倡导美德伦理,目的在于帮助临终病人在生命的最后历程减轻痛苦,安祥、舒适地到达生命的终点,在最大程度上增进临终病人的福祉,但这样的伦理初衷却常常与传统伦理道德发生冲突,凸显出传统伦理道德的局限性,使得道德主体陷入两难困境。本文将从临终伦理角度对这种困境进行考察,并试图从医护角度给出此类困境的消解路向,即基于临终伦理问题探析人性情怀的回归及释放,旨在培养道德主体的人性情怀情感,提高其对生命的敬畏,善待生命以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1人性情怀理念的提出

就临终处境而言,()与临终病人也许是第一次见面,或是出于一种义务上的照顾关系,在进行理性思维权衡利害关系之前,会做出一系列的第一反应。这一系列的第一反应,姑且称之为人性情怀,所谓人性情怀,就是照护者表达出来的纯然的情感,是与临终者的心境同在的感受,里面不掺杂有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的成分,是一份单纯的不忍痛苦之心,是愿意同他()一起哭、一起笑,是在行为上直接表露出来的而不是仅停留在意愿上的对临终者的关怀之情。李佩怡[1]将这种人性情怀称之为人性良知情感,并有这样的阐述:它的领域来自于行动和关系给定之前,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关系,他人在我面前的临现,他人的面容向我迎面而来,在没有进入心智思考之前,我对迎面而来的他人无可抵挡。也就是说,它是助人者发乎其内心灵性层面,对受苦的人的一种无私的情感关怀,并愿意走进病人的苦难之中;是助人者选择与临终病人生命困境同在的一种真诚情怀,为能对等回应于病人之真实生命痛苦;是助人者在人性最高境界的情感,无法以效能、功用的框架评断,因为两者属于不同的层次。

临终是人生的末站,临终者是芸芸众生中走向末站的特殊群体,这类特殊群体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所彰显的伦理,具有具体性、多样性、特定境况性的特点。在临终关怀中,临终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病友置身于具体的生活处境中,可能导致境况下具体伦理现象与传统伦理道德相违背,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特定境况下伦理问题的现实存在性。当病人进入临终期,首先发生的是社会关系的转变,社会角色由健康的生产者转变为受人照顾的病人,社会圈也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其次是生理方面的改变,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临终病人由意志优先的行事方式转变为身体状况优先的行事方式,临终者不得不放弃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将注意力转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更多的心理需求。这就造成临终者与健康者在相互对等的关系上出现断裂,由于不同的身体处境,导致不同境遇下两者产生伦理冲突。

2触摸式护理无声护理的应用

德行应该是依据具体情境而进行的道德选择,而不仅仅是对专业伦理守则几条规则的遵守。从事临终关怀事业的人员,只有更多地回归并释放其人性情怀,给予临终病人更多无私的情感关怀,深入病人的内心,才能完成传统伦理所无法完成的使命。这既可能是临终伦理的祈求,也可能是在临终不同境况下消解具体伦理现象与传统伦理冲突的基本路向。

2.1 传统护理人性情怀的缺失

当护理人员对临终病人进行护理时,其最初的预计必定是以专业助人者定位自己的角色,期望自己能用专业知识缓解病人的疼痛,但当他真正与病人接触后,就会发现单纯以专业护理员的角色进行护理是不可能的,在面对病人的病痛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对病人产生怜悯和同情,对疾病产生无力感,以及产生与病人病痛同在的感觉,这些因素会深深触动护理人员的心弦,这是在护理过程中建立在医患关系上形成的一种特殊情怀。只是他们一方面受职业特点的约束,不得不采取理性的态度来处理自己的感情,甚至压制这种最原始的情怀,否则就是不专业的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冷漠护理服务,临床上护理人员冷漠对待病人,甚至恶语相向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一些医患矛盾的产生,这些都是人性情怀缺失的具体表现。

在临终关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病人

,我们只能以更感性的态度来对待他(),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回被自己忽略或是遗忘的人性情怀,或者说解放被自己过度压抑的情感,对处于特殊时期或是特殊状态的临终者,主动走进他()们的苦难中,用无私的情感关怀温暖他(),选择与他()们的生命困境同在,从而打破如案例1中临终者与健康者的相互对等关系的断裂状态,努力实现对临终者生命末期真实需求的对等回应,与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实现共情。只有这样才能遵循临终关怀的宗旨:不是以治疗而是以护理为主,不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长度而是以提高病人临终期的生命质量为目的。[6]要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

2.2触摸式护理无声护理理念的确立

当临终病人进入临终期的最后阶段,()们最能迎纳的不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家人、朋友,而是原本陌生的护理人员、病友、看护、义工等。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伦理是从身体而来,当临终病人痛苦的时候,给予他()一个拥抱,轻轻的抚摸,简单的握手,这种无声的安慰,身体间的相互接触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称之为触摸式护理或者说无声护理。这种特殊的护理是人性关怀的具体表现,它是抵达病人内心领域的媒介,它能抵达病人的内心领域,从而能满足临终病人的真实需求。

2.3触摸式护理:人性情怀的实现

在临终关怀的临床实践中,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病人家属、朋友,以及陌生的护工、病友,都要充分回归并释放自己的人性情怀。首先,要通过内化在心形成这种思想情感观念,然后,把它外化为一种行为,触摸式护理。也就是说,要把人性情怀具体化为触摸式护理,即从心理上:感同身受;行动上给予无声的安慰:给他()一个吻(这对于亲人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式),一个轻轻的拥抱,抚摸他()的头和背;言语上少言为佳:倾听他()诉说病痛和感受(特别是病友间,可以寻求一种心灵的互动与安宁),陪他一起回忆过去的成就,帮他们完成一些未了的心愿,等等。作为健康者的我们如果能够及时给予临终者触摸式护理无声护理,就能够避免出现尽孝尴尬境地,也能消解亲情陪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让健康者和临终者都能如愿。

2.4触摸式护理的伦理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的护理观念。触摸式护理在临终关怀中不是护理的主要手段,但却是特殊手段,是专门针对临终病人而提出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最了解病人的病情,同病人接触最频繁,最便于观察病人的言行,也最易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笔者建议打破传统护理观的约束,弘扬临终护理人员内心深处的人性情怀,给予病人更多的感性关怀,但同时兼顾理性护理。

其次,它是抵达病人内心领域的媒介。触摸式护理并不局限于护理人员,病友、家属、义工、护工等都可采用。病友也是触摸式护理的重要人员之一。病友之间具有相同的处境和相同的经历,最能感知病人的病痛,也最了解病人的真实需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促进他()们彼此间的交流,简单的触摸式护理能帮助他()们进行灵性的传递,让彼此获得一份心灵的宁慰。

3人性情怀敬畏生命伦理思想

3.1敬畏生命人性情怀的思想基础

不管是人性情怀,抑或是触摸式护理的具体运用,都与施韦泽等[7]所提出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相互贯通融合之处,所谓敬畏生命即指: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对于今天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对医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树立对生命敬畏的观念和意识: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珍视他人的生命,更要关注所有的生命,给予万物以善行是伦理的自然要求,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意识更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8]。在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以临终关怀之人性情怀为切入点,注重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渗透,强化、倡导人性情怀的回归与释放,运用触摸式护理无声护理,对于医学生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伦理意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3.2人性情怀敬畏生命思想的外化

敬畏生命人性情怀的回归与释放,触摸式护理无声护理等临终伦理理念揭示了医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技术性与伦理性的统一,只有医技与伦理相结合才能推动医学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医学生医德培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未来将从事医疗事业的医学生,引导教育他们在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下更多地回归并释放其人性情怀,给予病人更多的情感关怀,通过触摸式护理无声护理深入病人的内心领域,才能完成传统伦理要求所无法完成的使命,无法达到的深度。这既可能是临终病人生命末期的基本诉求,也可能是在临终处境下消解具体道德现象与传统伦理道德冲突的基本路向。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的进步, 医疗行业对患者的照护行为由单一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向多元化人文护理转变。人文护理对临床实践产生显著影响, 其本质是以人为本, 即以患者为中心并关注患者生存意义、人格尊严、权利与需求等[1]。长期以来, 在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基础上, 护理学被当作纯粹的科学和护理技术, 缺乏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 与当前发展模式不相适应, 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人文护理涉及内容主要包含医疗纠纷、人文关怀和临终关怀等[2]。目前, 人文护理知识在临床的应用已成为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将人文护理在医疗纠纷、人文关怀、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4人性情怀在医疗纠纷领域中的应用

4.1 人性情怀的缺失是医患纠纷频发诱因

2009~2013年发生医疗纠纷案经文献统计达1419, 同时, 人性情怀作为人文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许多研究者对医疗纠纷发生原因与人性情怀联系进行了探讨[3]

4.1.1 以医方为主导的人文沟通缺失是产生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 医患纠纷发生与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意识, 从事医疗活动时被动且带有自负心理有关;医务人员缺乏正确的人文医疗沟通技能形成的粗暴医患沟通方式激化了双方矛盾, 加速医患纠纷的发生

4.1.2 人性情怀缺失导致患者对医院信任度下降

姚聂等表明, 由于缺乏人性情怀, 患者对医院信任度有所下降, 接受诊疗时持怀疑态度, 致使医患纠纷频发。由此可见, 临床人文护理的缺乏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加强人性情怀建设解决医疗纠纷现状

如何解决医疗纠纷仍是临床的一大难题, 许多研究者分别从医务人员、医院管理两个角度, 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可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医务人员对患者加强人文关怀, 树立法律观念及意识开展优质护理, 提供细致人性情怀是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关键;通过规范护士言行举止、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管理, 提高护士理论知识水平及耐心程度, 同时, 对患者做好情感投资和人性情怀。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及学生教育中产生积极作用, 有利于防范医疗纠纷发生。医院进行法制化治理, 营造以人文本医院文化。符梅华等[8]提出从文化建设 (节日文化、语言文化、多元文化) 和感情培养 (朋友之情、护患之情) 两方面构建人文护理, 可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进一步提高涉及医患沟通技巧及礼仪技能的人文素养水平;通过营造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 加强人文伦理教育和礼仪课程培训, 将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结合, 同时, 设置诸如医患办公室等场所搭建医患沟通平台, 对医务人员开展沟通技巧培训等;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及医学教育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6];同时, 需制定人性情怀标准, 可侧重于护理人文关怀工作标准及管理标准两方面并进行有效监督, 促进制度落实。因此, 应不断加强完善人文护理相关制度和措施,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发生。

5人文护理在人性情怀领域中的应用

5.1 人性情怀教育亟待完善

人性情怀教育作为人文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课程设置、医院制度设置等问题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关注;目前, 我国医院仍存在关怀性行为缺乏, 人文关怀制度不健全, 未满足患者的人性情怀需求, 护病为主而非护人的现象, 仍需进一步完善护理人性情怀制度, 建立健全人性情怀标准[4]人性情怀缺失原因主要为护士的人性情怀意识薄弱, 且未接受过正规的人性情怀素质教育等, 使人性情怀在护理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 人性情怀制度不健全有关, 护理人员多为合同制且流动性大, 护理观念尚未改变或应用人文知识的能力较差;从人文教学角度而言, 由于我国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低、人文教育师资缺乏、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护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等因素, 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5.2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改进方法

护理人文教育对于护士树立正确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健全心理素质等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 其教学活动对护士职业生涯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18]。我国未来高等护理教育应重视人性情怀教育, 着重对高职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人性情怀能力进行不同层次要求的培养, 科学评价人性情怀教育的教学效果, 创新利用角色法、文艺法及实践法、情境教学、关怀小组、叙事教育等教学策略, 提高高校人性情怀教育水平。通过宣传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创建人性情怀的教育环境;学校课程设置改革, 如加强护理操作技术的人性情怀理念、加强师资阵容、构建设境-激情-践行-导悟人性情怀教学程序框架及搭建实践平台等方式加强人性情怀

建设。

5.3护理人性情怀领域的应用

护理人性情怀作为护生学习的课程之一, 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人性情怀模式对不同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产生积极作用, 有研究者探讨了川崎病的关怀式护理及健康教育];对首次住院的肿瘤患者建立融入人性情怀的随访制度;利用人文关怀提高乳腺癌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通过人性情怀护理减轻了肝癌临终患者的疼痛、抑郁及焦虑状态;借助人性情怀护理满足了血液透析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等层次的需求。人性情怀护理模式被应用于临床科室及不同部门的管理。研究者对住院部、门诊注射室、手术室、生殖科、检验科、儿科、ICU病房患者进行研究, 表明人性情怀护理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秉承了”“”“”“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营造了良好的服务氛围及以人为本的医院文化,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做到了--的统一, 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患者精神慰藉

6人性情怀在临终关怀领域中的临床应用

6.1 临终关怀发展需要人性情怀得以完善

临终关怀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及心理、生物、社会医学等支持下, 提倡人文精神关怀[3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性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日益得到医学领域的关注, 在临床、教学方面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需改进之处, 有研究将护理人性情怀与临终关怀相结合, 以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Kolcaba的舒适护理理论、整体护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人性情怀过程体现了临终关怀以人为中心的本质, 可弥补单一临终关怀的不足, 更加关注人性和尊严。卫生部曾提出, 应将人性情怀理念融入到护理服务中, 从而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水平。

6.2 人性情怀式的临终关怀意义

人性情怀与临终关怀的有机结合在临床产生良好的效果,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有学者认为, 给予临终患者人文关怀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减轻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 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对于老年肿瘤患者, 能够提高其临终前生存质量、缓解身心压力及不适、对控制病情有良好作用, 帮助其乐观面对病情并直视死亡, 同时, 获得家属的认可。另一方面, 临终关怀与人性情怀的结合, 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护理人员将人文精神通过情感传达给患者, 使其生命健康、人格尊严等得到精心照护。

6.3 人性情怀与临终关怀的结合模式

人性情怀与临终关怀的结合有固有的模式, 主要建立在临终关怀基础上, 包含基础护理、生理护理、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和尊重护理等, 缓解患者不适。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影响改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 主要治疗原则为舒缓疗护, 以对患者的全面照顾为主而非延长生存时间进行疼痛控制等支持。

6.4人性情怀与临终关怀的应用改进

王倩表明], 需完善临终关怀的管理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 进一步规范操作及完善规章制度。在对临终患者进行人性化服务时可结合治疗方案及任务, 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 因病而别、因人而异, 因此, 应丰富服务内容, 在服务患者应服务家属, 缩短家属哀伤期, 并且可以讲临终关怀患者优质护理人文模式向基层建医院普及推广。

启示

我们主要论述了以人性情怀为主要核心的三大内容:人性情怀与医疗纠纷、人文关怀、临终关怀。通过对诱因多方面分析, 阐述其临床应用现状。目前, 我国的医疗机构对人性情怀在临床的应用还未得到实质性重视, 人性情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本质,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应在临床予以一定的应用推广。

人性情怀是指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护理人员, 对护理对象进行具有人文关怀的护理, 其涵盖伦理、法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 要求护理人员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能力。在临床中既抽象又无处不在, 既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求其必须学习并掌握软技能。但在提高此项能力时仅通过理论学习是不够的, 建议学校课程设置中应将理论外化不断加强实践教育;建议在学校需对护理人文课程给予重视, 提高师资水平、加强课时数量;医院可加强培养实习护生、高年资护士的人文应用能力, 在护生时树立人文意识, 借助高年资护士的影响促进形成良好人文氛围。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 在医方与患方之间产生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纠纷发生, 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 缺乏人文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精神是发生的主要诱因,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加强人文关怀的临床应用能力, 提高人文关怀素养、建立健全人文关怀标准, 从而减少和解决医患纠纷产生矛盾, 创建和谐护患关系。通过在居住环境、心理护理、死亡教育等方面, 积极渗透人文护理理念, 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 维护患者生存尊严, 提高患者临终前生命质量。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充分释放自己的人性情怀,通过内在的感受形成情感,然后将情感转化为一种行为,即

触摸式护理。研究证明,这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癌症患者晚期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蔡敏,王秋婷,李佳颖,谢琼,彭超华,卢咏梅.人文护理在医疗纠纷、人文关怀及临终关怀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1):67-69.

[2]刘锦秀,陈刚,黄中岩,王甜,马静.临终护理中人性情怀的伦理回归与释放[J].医学与哲学(A),2017,38(05):21-23.

[3]何玉琴,苏晴等临终关怀护理护理对癌症晚期临终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6):179-180.

[4]李秋月,王超群.“人性情怀为基础的临终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11):1617-1618.

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编号:ZZ--2022--45

(作者简介:张翠英(1980.12-),女,汉族,山东菏泽,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讲师,护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护理教学、职业教育。E-mail地址:zj801229@126.com 联系电话:17865115967,)

基金项目: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项目,编号:ZZ--20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