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2

   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李娜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南院儿科   2132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沟通艺术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1日-2022年11月30日收治的128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沟通艺术;比较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入院第1天、出院前一天家长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情况,家长护理满意度、家长疾病认知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服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1);出院前一天,两组家长SAS、SDS评分低于入院第1天(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疾病认知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护理沟通艺术可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改善家长情绪,提升家长疾病认知度。

关键词:护理沟通艺术;儿科护理;应用

引言

儿科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数多、患儿病情程度不同并且人员流动量较大的特点,护理难度较高。患儿家属多有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对于患儿具有极高的保护意识并且对于门诊护理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双方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极易导致护患纠纷。为了能够向门诊患儿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营造人文的诊治环境,需要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掌握护患沟通艺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1日-2022年11月30日收治的128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住院时间≥3d;(2)家长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上,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读写能力。排除标准:(1)患儿住院时间过短,难以实施有效护理干预;(2)家长拒绝加入本次研究。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男38例、女26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2.73±1.28)岁;细菌性肺炎21例,肠炎1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4例,支气管肺炎1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9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34±1.11)岁;细菌性肺炎22例,肠炎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1例,支气管肺炎1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家长知晓本次试验。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提供常规护理服务与分诊护理等,涉及询问病情、协助体格检查病区环境指导等,为患儿、家长介绍疾病发生机制、治疗措施、预后效果等,对于需要住院治疗的患儿,确诊疾病后与住院部门取得联系,积极安排其住院。

1.2.2观察组

采取护患沟通艺术,主要涉及:(1)护患沟通原则。交流过程中积极引导患儿、家属主动表述真实感受,耐心倾听其诉求,对于无法自我表达的患儿,需重视家属诉求。交流过程中避免说理方式,尽量不影响患儿、家属的思路,有利于获得更为详细、真实的资料。采取彼此开放式交流方式,例如护理人员开放式询问病情,由患儿、家属自行回答,同时注意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尊重患儿与家属,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交流方式。(2)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保证主动、热情阶段,为其介绍医院内环境、制度、医生情况等。确诊疾病后主动向医生了解患儿治疗方案,结合其年龄、性格特征、家属文化背景等情况开展健康教育,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措施、常见并发症等,同时为其展示成功治疗病例,促进患儿与家属认知水平,提高护理配合度。干预期间提高观察重要性,密切观察患儿、家属情绪表现、行为活动等,充分保证护理效果,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3)沟通技巧。护患沟通的基础为善解人意,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患者表达出感知、理解、尊重,交流过程中始终保持温和的语言、亲切态度,让患儿与家属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同时体会到来自护理人员真诚的关爱,促进信任度提升,有利于护理工作更好开展。(4)语言沟通。温和的语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感情,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文明用语,针对不同年龄患儿采用不同的语言。面对学龄期、幼儿期患儿时,注意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多表扬、鼓励患儿,可减轻恐惧情绪,通过良好的语言引导增进彼此关系。对于6岁以上患儿,以温柔、亲切的语言进行安慰,充分运用自身心理护理知识及工作经验为患儿解决问题,可帮助患儿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配合度提升。(5)非语言沟通。良好的形象可改善不良情绪,增进彼此关系,护理期间可通过抚摸、握手、点头等方式对患儿进行鼓励,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护患关系。

1.3观察指标

(1)自制护理质量调查问卷,让患儿家长从服务态度、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这4个维度评价护理工作开展情况,各项评分为0-25分,满分为100分,≥85分表示十分满意、84-60分表示基本满意、≤59分为不满意。(2)对比不同组患儿纠纷、投诉、不良事件发生率。

2结果

2.1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比较

2.2两组入院第1天、出院前一天家长SAS、SD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入院第1天、出院前一天家长SAS、SDS评分比较

2.3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表3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3讨论

沟通分为语言与非语言两个类型,具体内容如下:(1)语言性沟通主要是指在沟通过程中以语言、文字、书面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患儿与其家属。语言应具有针对性、情感性,使用适合患儿的语言,以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语言更是情感的一个载体,需要护理人员真心去关爱、理解患儿,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患儿克服恐惧,积极配合诊治。语言更需要准确性、艺术性,沟通的质量与语言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儿科门诊人流量比较大,且但是护理人员的数量是固定的,一名护理人员往往面临多名患儿家属的提问,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使用精简且准确的语言回答患儿家属提出问题;(2)非语言性交流主要是指以人体语言为载体,通过目光、动作等传递信息。护理人员需要随时保持微笑,使患儿与其家属感到亲切。面部表情是身体语言中最为丰富、直观的,亲切的微笑可消除患儿家属的担忧、紧张情绪。手势与触摸可增进护理人员与患儿、患儿家属之间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非语言性交流往往会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患儿在哭闹、患儿家属心情差等情况下。在该文内,与实施常规护理患儿比较,加用护患沟通艺术后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有很大提升,且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想要提高儿科门诊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几率,在护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沟通,沟通主要是指人们在交流、互动中,相互传递信息,使其掌握、理解传递信息,这是最基础的沟通技巧,通过基础沟通让患儿与其家属在进入门诊后可规范、及时就诊。

综上所述,将护患沟通艺术应用于小儿门诊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进而减少不良反应风险,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沈晓娟.小儿门诊护理中护患沟通艺术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5(12):106-108.

[2]莫风琴.人性化护理和护患沟通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效果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21,48(10):37-38.

[3]应睿孜.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雾化吸入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1,17(13):1568-1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