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上海201318)
【摘要】目的:调查本科护生在校期间职业认同感的变化趋势,了解课程设置与实施对其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电子问卷调查某医学院校330名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维度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并对其中20名护生进行深度访谈,分析课堂教育对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趋势和作用机制。结果:统计分析表明,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较好;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同学在“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该维度与大一、大三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课堂教学通过“课程、教师、支持环境”对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产生影响。结论:本科护生在校期间职业认同感存在波动性变化,应加强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尤其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加强正面积极引导,专业老师可早期介入加强职业认同感培养。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课堂内容讲解过程中要紧贴专业实践,展现真实的职业内涵,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课程设置与实施;护生;职业认同感
[Abstract]Objective: Investigate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the school period, and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mechanism of th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n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Method: An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330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a medical college,and to compare whethe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dimension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In addition,20 nursing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in depth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trend and mechanism of classroom education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Results: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s good;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There a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phomore students and the dimens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reflection" between freshman and junior year.Classroom teaching has an impact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through"curriculum, teachers and supporting environment".Conclusion: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fluctuates during their school days, s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all directions, especially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can intervene earl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ers should keep close to professional practice, show real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and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course content setting and classroom content explan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setting and implementation;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护生职业认同是指护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的角色构建过程,同时对护理职业的形成期望和认同的过程[1]。相比已经就职的临床护士或成人教育学习者,处于学业进程中的护生虽未进入工作岗位,但是未来职业选择方向基本确定,对职业的心理预期将会影响其未来从事该工作的心态和执业时间长短。提升护士职业认同不仅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护理本科生是未来护理人力资源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其职业认同感水平的高低关乎未来卫生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既往研究多对不同类别的护理人员、不同性别的护生进行职业认同感现况调查,鲜有对在校护生职业认同感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探究人才培养过程对护生职业认同感影响。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和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培养过程中护生职业认同感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于2021年3月对上海某医学院护理本科330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共获取问卷330份,有效问卷330份。本次调查研究囊括了2020级本科生(大一学生,简称大一)105名,其中男生10名,女生95名;2019级本科生(大学二年级,大二)176名,其中男生35名,女生141名;2018级本科生(大三年级,大三)49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41名。同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与部分护理本科生进行非正式交流的基础上,以信息饱和为原则,共访谈护理本科在校生20名,其中大一4名,大二10名,大三6名;男生6人,女生14人。访谈时间在问卷调查结果出来之后进行。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为15-30分钟,平均20分钟。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本文采用郝玉芳、刘玲等学者制作的护生职业认同感量表[2]开展调查。该量表有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五个维度。共计17道题。量表所有题项采用LIKET5级评分标准,1为很不符合、2为较不符合,3为介于之间,4为较符合,5为很符合。(其中第12题为反向计分题,反向计分题相反计分),各维度得分为所在维度题项得分平均分,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为所有题项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感越好。17-33分为不认同;34-67为一般认同;68-85分为高度认同。
1.2.2深度访谈。采用半结构的是访谈对学生职业认同展开调查。在前期访谈阶段主要采用开放式问题,了解访谈对象对“护理职业认同感”、“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护理专业课程框架”等看法和认识。后期研究问题逐渐聚焦,正式转化为结构化访谈,访谈题目包括:“你认为通过在校学习,你是否更加认同护理职业了?如果是,是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促使你更加认同护理职业?如果不是,是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促使您改变认识?”“通过已有课程学习,你对护理职业的印象是什么?”“你认为学校课程中的护理职业与实际的护理职业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数据方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访谈部分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理论)为主要编码分析框架,结果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法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分析。按照理论饱和原则,选取其中15份材料进行编码,剩余5分用来检验理论的饱和度。为了减少研究者偏见,由2名研究者同时进行编码,采用协商的方式确定编码方式和标准。最后围绕“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这一核心范畴构建理论模型。
2.结果
2.1调查研究结果
2.1.1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总体来看,职业认同感总体得分为61.23分,说明护理专业学生总体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具体来看各维度之间存在差异(见表1)。
表1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得分情况
维度 | 总分(M) | 平均分 | 排序 |
自我概念 | 22.10±5.48 | 3.68±0.91 | 1 |
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 | 11.03±2.42 | 3.68±0.81 | 2 |
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 7.29±1.72 | 3.64±0.86 | 3 |
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 | 13.96±3.75 | 3.49±0.94 | 4 |
社会说服 | 6.85±2.10 | 3.43±1.05 | 5 |
总分 | 61.23±14.05 |
2.1.2不同性别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组间比较结果。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职业认同感五个维度上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的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组间结果比较
维度 | T | SIG.(双尾) |
自我概念 | 3.44 | <0.01 |
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 | 4.22 | <0.01 |
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 | 2.92 | <0.01 |
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 3.54 | <0.01 |
社会说服 | 4.08 | <0.01 |
2.1.3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差异性。不同年级护理在校生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及五个维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护理在校生在“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等四个维度没有差异性,然后在“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以及总体得分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差异性
维度 | 平方和 | Df | 均方 | F | P |
自我概念 | 84.73 | 2 | 42.33 | 1.41 | 0.25 |
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 | 52.04 | 2 | 26.09 | 1.86 | 0.16 |
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 | 662.37 | 2 | 331.18 | 85.65 | <0.01 |
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 5.85 | 2 | 2.92 | 0.99 | 0.37 |
社会说服 | 6.93 | 2 | 3.47 | 0.79 | 0.46 |
总分 | 1744.68 | 2 | 872.34 | 4.52 | <0.01 |
对不同年级护理专业职业认同感之间多重比较的结果。在“自我概念、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社会说服”等四个维度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然后在“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该维度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之间、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间差异存统计学意义,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不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进行多重比较
维度 | (I)年级 | (J)年级 | 均值差(I-J) | 标准误 | P |
自我概念 | 大一 | 大二 | -0.97 | 0.68 | 0.15 |
大三 | -1.35 | 0.95 | 0.15 | ||
大二 | 大三 | -0.39 | 0.88 | 0.66 | |
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 | 大一 | 大二 | -0.88 | 0.46 | 0.06 |
大三 | -0.43 | 0.65 | 0.51 | ||
大二 | 大三 | 0.46 | 0.60 | 0.45 | |
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 | 大一 | 大二 | -2.87 | 0.24 | <0.01 |
大三 | -0.09 | 0.34 | 0.80 | ||
大二 | 大三 | 2.87 | 0.24 | <0.01 | |
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 大一 | 大二 | -0.8 | 0.21 | 0.71 |
大三 | 0.41 | 0.230 | 0.17 | ||
大二 | 大三 | -0.33 | 0.28 | 0.24 | |
社会说服 | 大一 | 大二 | -0.32 | 0.26 | 0.21 |
大三 | 0.23 | 0.36 | 0.53 | ||
大二 | 大三 | 0.09 | 0.34 | 0.78 | |
总分 | 大一 | 大二 | -5.12 | 1.71 | <0.01 |
大三 | -2.51 | 2.40 | 0.30 | ||
大二 | 大三 | 2.61 | 2.24 | 0.25 |
2.2深度访谈结果
2.2.1课程与职业认同感。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理论性系统性强的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职业认同感。“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现象或问题,在课本中表现为系统知识阐述和解释,并能够给出治疗防范和护理措施。这样的内容能够让我感觉到专业学习非常有必要,也很有自豪感。”“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护理是一个专业性的工作,是无法代替的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访谈中护生反复提到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促进职业认同感的提升,然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对于职业认同感的影响颇有微词。“前几个学期的课程真的很难。稍微脱节就跟不上了。这时就觉得讨厌护理这个专业了。医生学的东西我们都要学,以后还不是看医嘱干活。”“不知道基础课的东西有什么用,老师说很有用,不见的真的很有用。”
2.2.2老师与职业认同感。受访者表示任课老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加护生的职业认同感。这表现在“教师个人魅力”、“案例选择”、“知识面”等几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话语间对护理职业表现出的推崇感,更能够让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我们的护理老师们都很温柔,有问题随便找一个老师问问,都愿意帮助我们。这就是护士这个职业共同的特点:博爱。”“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到临床上某个老师成功处理棘手的案例,让我们觉得护士真的很厉害,能够帮助病人解决问题。那时候我就想我以后也要成为那样的护士。”“我们有些老师的临床知识真的很厉害,课堂讲解深入浅出,总能把一些很复杂的问题解释得很清楚。很喜欢这样的老师。”反之,任课老师对职业认同感较低会降低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同学理解的老师对职业认同感较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老师是因为不喜欢临床工作,而放弃护士工作来当老师的。”“老师虽然讲着护士是崇高的职业,但是他们自己都不做护士。”“有的老师讲过他(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来做护士的,是不是就表明老师也不喜欢护士这份职业。”
2.2.3支持环境与职业认同感。受访者表示在学校内专业受重视的程度可对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产生同向影响。“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护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总能有突出的表现。表明我们专业的学生非常优秀。我为护理骄傲,为护理人骄傲。”“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一起,我们毫不逊色,我们甚至更加优秀。”“我们护理的同学见习实习的医院都是三甲医院,都是学校学院统一安排的。感觉很受到重视。”
3.讨论
3.1护理在校生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在校期间职业认同感总体情况较好(61.23±14.05),处于“一般认同”层次,接近“高度认同”,与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基本上相似[3, 4]。本研究对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内部维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社会说服相对低一些,表明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工作的幸福感获得感存在疑惑,并对未来职业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没有信心。分析原因与社会普遍的“护理专业是高风险、高付出、高责任、低成就、低发展、低社会地位”造成了学生心理负担,在当今社会整体功利性较强、人群整体追求经济效益的大环境下,护理工作的“人设形象”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独自清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需要时间,在护理人不断努力和社会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中,学校教育要利用各个环节和机会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社会舆论和各类事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擦亮眼睛,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中,坚持自己的职业本心。
3.2“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是波动式的。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校期间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出现波动。表现为大二阶段在“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维度和总分方面出现低洼区。该研究结果与国内之前大部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性[5,6]。诸多研究表明本科护生随着年级增长,职业认同感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三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再次回升。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当前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所谓三阶段就是将护理学专业所有课程按照与积累专业知识的关系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通识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自由的情操,包括思政类课程和外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等,该阶段课程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专业基础课程介绍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课程,对护理学专业来说包括正常人体学、疾病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四年制护理学本科来说在大一、大二上半学年开设;专业课程是指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如母婴、儿童、成人、老年等护理学)、护理融合课程(如护理伦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人文、护理统计学、流行病学等)、临床见习与实习等,该类课程对四年制护理学本科来说是在大二下学年、大三、大四阶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对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是波动式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有:(1)本研究调查时期为学年的下半学期第二周。此阶段大一护生主要完成了通识课程的学习,基本延续高中的知识体系。学生还处在进入大学的亢奋阶段,对专业充满热情和向往。大二护生的情况发生了改变,在大一第二学期、大二第一学期,本科护生完成大量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其内容艰涩深奥,知识点繁多,因而出现倦怠现象和厌烦情绪;大三护生已经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解有了深入感悟,在专业老师的影响下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深刻。(2)任课老师在进行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将课程内容与护理岗位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不了解护理专业,也不认同这些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出现大二阶段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下降的现象。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在教材编撰、实验设计、案例选择等方面应当与护理实践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3.3专业老师尽早介入展示能提升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的变化对学业习得具有重要影响。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未来职业生涯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如何保持护生高昂的学习斗志和职业认同感,需要在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可以通过专业老师的早期介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的结合让学生尽早熟悉真实的专业,改变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状态。可以尝试在新生一入学,聘请专业老师担任班导师,进行专业宣传。或者采用导师制,每位学生在大一时就得到一位指定的专业老师作为导师,整个大学期间都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应当多与专业结合,其所采用案例应当与护理工作联系紧密。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从而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3.4“课程、教师、环境”有机组合展现高尚真实的护理职业
研究结果表明,本科护生具有较强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过度颂扬或一味批评的教育形式和片面失真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其思想共鸣。他们在评价事物时会有自己的考量标准,不会简单地听信他人的言语。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正面宣传引导护生热爱护理职业要注意度的把握,教师在授课案例选择、职业评价等过程中,要注重客观公正,不夸大其词,要通过展现真实高尚的护理职业形象,让护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护理职业。
4.结论
本科护生无法理解护理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相似,甚至还多了很多护理学专业特有的内容,然而在工作场所、社会范围内,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相差巨大。诸多学者研究护理(学)专业学生、护士的职业认同感,然而几乎没有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生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鲜有临床医学院专业的学生不认同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存有担心。其核心问题是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认同感较差。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的核心要素仍在于提升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社会地位的获取需要通过加强护理专业建设,构建彰显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护理专业需要创新属于自己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并传授给本专业学生,从根本上建立属于自己的专业自豪感,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本研究只针对大一至大三的护生进行数据调查收集分析,缺乏对大四毕业生相关数据的分析。同时由于研究时间限制,没有对护生升入不同年级进行连续性调查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当前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对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的。处于学业进程中的护生虽未进入工作岗位,但是未来职业选择方向基本确定,对职业的心理预期将会影响其未来从事该工作的心态和执业时间长短。提升护士职业认同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应用型护理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可以认为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促进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杰,路潜,等.护士职业认同感、工作压力和满意度及离职意愿调查[J]. 中国护理管理,2012,12(06):43-46.
[2]郝玉芳,刘玲,等.在读护生的职业认同研究[J].心理科学, 2008(05):1154-1157.
[3]宇丽,栾贝贝,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4):49-50.
[4]王欣鹃,庞艳霞.助产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J].护理研究,2018,20(32):3271-3274.
[5]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四川大学,2007.
[6]夏颖.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作者简介】王小兰(1980.06-),女,汉族,江苏海安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护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通讯作者】王婷婷(1980.09-),女 汉族,甘肃张掖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上海健康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慢病防控管理。
【基金项目】2021年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专项:上海健康医学院2022年教师能力提升建设重点项目(编号:CFDZ202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