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晨读形式创新的多样化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2

双减政策下晨读形式创新的多样化探索

司夏楠

蚌埠高新实验学校  安徽省蚌埠市233000

摘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将有效遏制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成果。本文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与相关理论知识对目前语文晨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双减”政策下创新晨读形式的多样化策略,希望可以为加强家校沟通,运用灵活多变的晨读形式开展晨读活动,促使学生在晨读中提升文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晨读形式 多样化探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养成每天阅读半小时左右课外书的习惯。知识素养的提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晨读形式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教师更要贯彻落实新课改思想、明确新课改理念、调整新课改模式,同时注意将晨读形式进行多样化探索,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晨读方式,进行多样化探索,提高晨读效率。

一、明确晨读目的

晨读,是指清晨到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读书学习活动。晨读活动也是学校开展阅读教学工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途径。

1.1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角度

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看,晨读活动应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知识素养为主要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注重晨读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书籍为主;二是注重晨读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明确学习任务和方向;三是注重晨读活动实施中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以及专注投入的学习态度。可以说,明确了晨读目的和任务,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加晨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角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晨读活动,提升晨读效果,增强晨读效果。

例如《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描写钱塘江大潮波澜壮阔的情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研读文章,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展开描写的写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技巧,教师可通过“晨读”活动开展晨起阅读指导,带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以确保课上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提升课堂效率。

二、目前晨读问题探究

晨读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让学生熟悉知识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笔者发现,目前晨读出现晨读时间不断缩减,晨读流于形式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晨读,笔者对目前晨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1晨读认知上存在误区

传统的“晨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一种集体朗读活动。“晨读”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知识的方法,它既可以让学生每天进行阅读,又能使学生学习知识、增加知识,因此受到了师生们的普遍欢迎。但在实践中因为老师不可能时刻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而且学生自身存在惰性,容易教师指导不当,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班级学生阅读习惯缺失,晨读流于形式的问题。

2.2晨读效果上存在偏差

双减政策”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为提高教育质量而提出的一项政策。“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在学校层面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现实中,晨读是学生资助学习,进行知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养成高效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但是现实中由于晨读时间限制,晨读内容限制,学生容易产生被要求的心理感受 ,更加容易对阅读产生厌倦情绪,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教师教学任务重、家长期望值过高、学校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更加不能达成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晨读效果,反倒成为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目前晨读方式的多样化探索

双减政策下的晨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笔者针对以上问题对提高晨读效果提出多样化探索的建议。

3.1立足语文课程标准,开展多样晨读形式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双减”政策的一系列文件,希望可以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然而,学生作业量减少的同时,对于课外读物的需求却并未减少,而开展晨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生的课外读物需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晨读活动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鲁迅童年生活时的快乐。在鲁迅小时候的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便是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章。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例如:“从前有一间草房,……”等类似于这样的句子。当教师提出这些句子时,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并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晨读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到晨读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石壕吏》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欣赏描写唐朝一位官吏形象的诗句。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等方式向学生讲述唐朝官吏在生活中是怎样度过的。在学生了解唐朝官吏生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石壕吏形象的理解和感受。这种晨读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对语文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3.2创新晨读形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晨读活动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不断提升晨读活动质量。因此,在“双减”政策下创新晨读形式,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加强沟通,营造良好的晨读环境,共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助力。在晨读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采取“老师+学生”的方式进行晨读,也可以采用“老师+家长”的方式开展晨读,还可以采用“学生+家长”的方式开展晨读,也可以采用“学生”的方式开展晨读。

当前学校晨读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晨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晨读活动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学校、教师、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晨读评价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晨读评价表格,引导学生对晨读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并对晨读单、读书心得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教师可以将晨读内容上传至班级群中,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班级内的晨读表现情况。

教师可以携手家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教师与家长可以一起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空间进行读书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其明白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升个人语文素养。例如在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时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可以向家长宣传学生在家庭中的晨读习惯和方式方法,鼓励家长督促学生每天晨读半小时课外书籍并写出心得体会,使其养成良好的晨读习惯,帮助他们在晨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3.3立足学生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晨读指导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对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晨读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晨读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晨读指导活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晨读指导。

教师可以在晨读内容上选择一些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的文章作为“晨读”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同时结合学校特色教育发展需求,在“晨读”内容中融入相关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采用讲读、表演、诵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和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感悟文本内涵的目的。在阅读时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表演、诵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与积极性。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晨读活动增强阅读效果,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语

晨读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知识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晨读活动的重要性,作为专业教师,在开展晨读活动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晨读形式,要注重家校配合、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以及资源整合与开发,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晨读形式下积极参与晨读活动,提高晨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邹亚美.部编教材背景下初中语文 晨读问题检视及优化策略[A].中国教育发 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会议论文集(卷十二)[C].中国教育发展战 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 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 会,2019:2.

[2]黄友芹.晨读如沐——初中语文早 读课实效性提升的几点策略[J].中学语文 教学参考,2017(08):69-70.

[3]马晓霞.经典诵读走进小学语文晨读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 (05):125-126.

[4]石星格.巧妙利用晨读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 中 华 辞 赋 ,2018 (12): 188-189.

[5]孙强.提升中学语文读课有效性的尝试[J].中学语文,2016(36):34-35

[6]肖玲.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21.

[7]吕宁.朱自清汉语口语教育思想研究[D].江南大学,2020.

[8] 倪媛媛.初中语文背诵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