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思维培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6
/ 2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思维培育

唐晓霞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第二中学

【摘 要】数学作为初中基础文化学科,是初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关键。因此,初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学习,还应当关注数学思维素养的发展。新课改不仅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的实践中增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主观思辨能力及反思探索能力之余,也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

“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数学教学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指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实施思维能力培养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善于联想,可以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稍加点拨,就可以进行归纳、推理、探究和概括。而有的学生不善于联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支撑。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育。

一、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将数学课堂教学接轨学生的日常生活,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九年级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坡度的学习,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他们秋游爬山的照片,照片中山的左边非常陡峭,山的右边比较平坦。问:如果现在我们要去山顶,你会选择左边的路上山还是右边的路上山?为什么?有同学选择左边的路,理由是左边陡峭的山路比较短;选择右边平坦山路的同学表示陡峭的山路太难爬,图片中这么陡峭,难道要攀岩上去?而平坦的山路虽然比较长,但比较好走。短短2分钟的思维碰撞,学生从秋游照片关联到坡度的学习。通过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认知积累带来思维上的刺激后,原本找不到思维方向的学生,也会联想,更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且生活化的认知转化成数学化学习的知识点不易遗忘。

二、从具体化到抽象化

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数学问题通过具体化的形象展示,再利用动画转化成抽象的几何图形,有利于打开学生几何思维的大门。六年级《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这一课中,结合疫情期间我国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视频和图片,展示长方体建筑的样子,再利用动画抽象成长方体。问:造房子先造什么?再造什么?最后造什么?联系到本课长方体直观图的画法:先画底下的平行四边形,如同造房子打地基;再画四条高,如同砌墙;最后联结上面四个顶点,如同盖屋顶。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呈现和类比,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能由表及里。不仅如此,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含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利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入数学课堂中。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从具体化到抽象化来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学生从枯燥的数学符号中解放出来。

三、从教学化到探究化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就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课堂的主体,自己去发现并验证。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点,去观察、猜想、验证并归纳总结。六年级《长方体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一课中,如果把我们的教室看成一个长方体,那么黑板所在平面与地面所在平面是什么关系?学生快速回答互相垂直。追问一:除了这两个平面,是否还有其他两个平面也是垂直的关系?学生们观察教室后众说纷纭,并得到了很多答案。追问二:如何检验?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检验方法。教师汇总并板书各种方法后,让学生分成5组拿好所需工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在教室自由选择对应的地方自主检验。教师则巡视各个小组所检验的平面,以及用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5分钟后,学生回到座位,请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总结本小组的结论。追问三:有的小组可以用铅垂线检验垂直,而有的小组表示不能用铅垂线检验垂直,这是为什么?不能用铅垂线检验的小组给出了答案,两个面都不是水平面,而铅垂线只能检验一个面是否垂直于水平面。追问四:检验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学生总结三角尺检验法和合页型折纸法的注意事项。最后再拿出长方体模型,问:与一个面垂直的面有哪些?追问:如何检验?最终学生总结长方体中每一个面与其相邻的四个面垂直。整堂课教师发挥的作用是引导、提问和追问,以及将学生总结的结论进行板书。这堂新课探索的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于学生而言他们参与观察、猜想、验证并总结这一系列过程后,不仅会将所得知识点深深印刻在脑中,还会类比或复制此方法到其他知识中去探究。这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行是知之始。

结语:在初中数学思维逐步形成的阶段,把握课堂,使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会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数学洞察力、数学思维方法,并将其内化成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徐爱香.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不足和策略[J].教育进展,2019,9(3):282-285

[2]潘崇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2(2)

[3]岳维正.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