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县人民医院 云南 建水 654300
【摘要】目的:观察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82例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正压通气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经鼻持续正压通气)与实验组(41例:双水平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后24h血气分析指标、临床指标以及撤机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关键词】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双水平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后,可通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以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改善氧合。但是部分患儿不耐受该正压通气方式,在导致撤机失败的同时,可诱发腹胀、气漏综合征、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82例分别采取双水平正压通气以及经鼻持续正压通气两种不同正压通气方式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41例双水平正压通气患儿中男21例,女20例,胎龄在32周~35周、平均胎龄(33.82±0.21)周,出生体重在1750g~2230g、平均出生体重(1980.65±25.76)g,平均出生5min Apgar评分(8.98±0.14)分。对照组41例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患儿中男22例,女19例,胎龄在31周~35周、平均胎龄(33.80±0.24)周,出生体重在1740g~2240g、平均出生体重(1980.68±25.78)g,平均出生5min Apgar评分(8.99±0.15)分。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患儿均胎龄不足36周且伴有呼吸困难、呼气性呻吟、吸气三凹征、结合胸片检查均确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肺出血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儿。(2)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疾病所致呼吸困难患儿。(3)排除合并严重感染、贫血患儿。
1.3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时均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模式为A/C或SIMV,在患儿血氧、生命体征稳定后撤机。实验组改为双水平正压通气,相关参数如下:PIP:12-15cmH20,PEEP:4-6cmH20,Ti:0.35-0.5s,FI02:0.25-0.40 ,Flow:8-12bpm,维持患儿治疗中SaO2≥90.0%。对照组改为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相关参数如下:PEEP:4-6cmH20,FIO2 :0.25-0.40 ,Flow: 6-lOL/min,维持患儿治疗中SaO2≥90.0%。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4h血气分析指标,临床指标以及撤机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若撤机24h后无创呼吸支持模式无法保证SaO2在90.0%-92.0%,或患儿24h内反复出现呼吸暂停(≥3次)或一次呼吸暂停时间超过20s,则表示撤机失败。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版本软件处理结果中相关数据,“(x±s)”用“t”验证,“(%)”用“X2”验证,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气分析
实验组治疗24h后相关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气分析数值 [χ±s、n]
例别 | n | PaO2(mmHg) | PaCO2(mmHg) | OI(%) | |||
治疗前 | 24h后 | 治疗前 | 24h后 | 治疗前 | 24h后 | ||
实验组 | 41 | 50.16±3.54 | 64.13±3.42* | 60.15±2.15 | 39.16±2.18* | 200.57±13.26 | 272.21±12.29* |
对照组 | 41 | 50.19±3.51 | 60.32±3.46* | 60.17±2.11 | 41.82±2.14* | 200.59±13.22 | 260.54±12.24* |
t值 | 0.891 | 18.241 | 1.474 | 20.348 | 0.239 | 10.542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注:“*”组内治疗前后,P<0.05
2.2临床指标
实验组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χ±s、n]
组别 | n | 有创呼吸机支持时间(d) | 无创呼吸机支持时间(d) | 总用氧时间(d) | 平均住院时间(d) |
实验组 | 41 | 3.47±0.32 | 4.11±0.12 | 4.44±1.23 | 21.23±3.43 |
对照组 | 41 | 3.43±0.36 | 5.34±0.14 | 6.43±1.21 | 26.76±3.46 |
t值 | 26.421 | 25.314 | 24.212 | 21.636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3撤机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患儿撤机失败率7.32%(3/41)显著低于对照组21.95%(9/41),X2=5.435,P<0.05。实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2.20%(5/41)显著低于对照组29.26(12/41),X2=5.216,P<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肺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该病常见于早产儿。此外,罹患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以及低血压孕产妇胎儿,该病发病率增加,该病患儿以出生后呻吟、吐沫、进行性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2]。
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有创呼吸支持治疗可有效缓解患儿缺氧状态,但是该治疗方式对患儿机体造成的创伤大,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几率更高,更容易发生人机对抗,在撤机时患儿发生呼吸暂停几率增加。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拔管后的呼吸支持治疗[3]。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可维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增加功能残气量,但是部分患儿撤机失败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双水平正压通气也属于无创呼吸机通气模式,但该治疗方式相较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在高压相时,患儿吸气做功更小,可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且有利于增加潮气量,改善患儿氧合,在低压相时,可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右利于肺复张。且双水平正压通气更接近患儿生理呼吸状态,可根据患儿病情、肺顺应性变化、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气峰压、吸气时间、吸呼比、呼吸频率、触发灵敏度等多项参数,患儿更舒适,人机协调性更好,更有利于尽早撤机[5]。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儿治疗24h后血气指标、临床指标、撤机失败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的无创正压通气模式不同,取得的临床效果有一定的差异。双水平正压通气疗效显著优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可作为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有创呼吸支持拔管后的首选无创通气模式。
参考文献:
[1]喻文亮 钱素云 陶建平主编小儿机械通气2012年1月第1版高级机械通气模式(p156-p161).无创机械通气(p270-p276).
[2]刘丹. 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 医药论坛杂志,2020,41(3):121-124.
[3] 王岩,齐玉敏,任亚方,等.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刊,2022,49(15):60-63.
[4] 樊宏燕. 无创经鼻塞式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1):1925-1926.
[5] 王海慧. 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早期肺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7):1162-1164.
[6] 刘灿萍,俞玲玲.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体位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分析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1,5(16):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