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幼儿园教学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7
/ 2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幼儿园教学模式研究

邱小蓉

惠安县净峰中心幼儿园 邮编:362142

摘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们才是研究的对象,知识的习得,是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互动的产物,就是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持续建构认知结构等步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引入该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数学知识建构的特点以及规律,从而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依据。近几年来,作者就如何将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教学模式;课程建构

一、丰富的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数学活动而言,幼儿在和周围人(成人、教师、同伴)和物质材料相互作用时,引发思维活动,建构数学概念。因此,要想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幼儿与周围环境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该怎样促进幼儿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1.1充分挖掘幼儿身边现实环境

儿童的生命空间中的所有物体,如数量、形状、空间位置、守恒关系等,都是通过长期的接触而获得的。儿童在观察周围的同时,也会利用现有的知识来做出判断和推断。也就是,周围的一切都可以被转化为儿童的分类、排列的对象、理解几何形体以及其它的数学行为对象,这些都是儿童数学的永无止境的源泉。这些内容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但又非常重要,它们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也可促进他们智力发展。所以要自觉运用,启发孩子从中学到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找东西”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熟悉的物品——树叶、树枝等来开展教学。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前面用一排树来引导孩子们比高矮比多少,做加减。如此一来,让幼儿从具体到抽象,由直观到想象,从而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自然氛围中,幼儿会习得加减运算,测量等数学知识。比如,当孩子们在做积木时,我会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将他们的积木分为几组,然后每个组都有一张小牌。再比如吃东西的时候分碗筷,我们鼓励孩子分类,排序,分组。在操作活动中,教师根据游戏内容要求,让幼儿先做一个小碗,然后把小碗里的水倒入另一个大碗,引导儿童对“量”守恒知识进行观察和感知,等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有兴趣,从而产生探究欲望。有了这些有生命的环境的激发,儿童在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1.2为幼儿学习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

儿童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可操作的物质资料。所以,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教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可以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物体的形状、量和关系,以及对数学的具体理解。这些产品分为两大类:实体类和玩具类。为此,我们为数学角的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具。比如,物理类的学习用品有:纸箱、瓶盖、罐子、石块、豆、贝壳、纽扣、纸条、日历、钟表等。这些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玩具种类有:塑料片、印章等、玩具小动物、各类球类等。照片的种类有:实物照片、电子卡、数码卡。几何特征包括:多个几何、七巧板、分类框。

有了足够数量的学具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学具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注意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学具。如学数分合与加减,可指导孩子拿积木,纸棒,纽扣等、小石子等体积大致很小的学具,实行分,合,加,减。也能启发儿童用实物来验证观念。如教幼儿计算法则时,教师可先把这些教具分别摆放到相应位置上,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做。如学完加法的“交换法”之后,指导孩子用数学的观点去做实物摆,验证已学加法。这样做不仅使幼儿认识到物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而且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在物料搬运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采用一物多用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并提高教材的利用率。因此,丰富的物质资料是儿童获取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新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幼儿积极参与,获得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是一种学习,参与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参与可以获得知识。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变成孩子们不但乐于参与而且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我们的做法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操作感知-小组讨论-发现规则-形成观念”的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积极构建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大班理解“球体与圆柱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往老师先讲概念,然后用实物验证的方法,对于直接供应实物乒乓球及圆柱体易拉罐,让幼儿去看,去摸。从中发现规律:圆柱体具有两平面而球体不具有。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圆柱体仅能在两个方向上翻滚。球体无论在哪个方向上,均呈圆形,圆柱体由两侧可知为圆,从其他两边看,像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之类。最后,启发儿童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观念:能向四面八方滚动。不论哪种观点,均为圆形,称为“球体”;上、下二圈大小相同,中间同样粗细的形体,称为“圆柱体”。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催化剂”作用

就教学活动而言,“教”与“学”并非分离,但又相互交织,“教”与“学”同时进行。幼儿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反馈“教”。所以教师唯有用恰当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幼儿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幼儿才会对学习产生新兴趣、为了使教育的效应内化于自己认知结构中。并且将其应用于后续教育影响选择的加工与吸纳。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催化剂”。

就教学活动而言,频繁地替换教与学中的“角色”,在互动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要幼儿做“小老师”,告诉你的运作过程、自己运行发展,以及在运行过程中碰到的难点与不懂的地方。教师要做“学生”;要解答幼儿的疑问,同时对孩子们提出了新要求,以及在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种师生互动,不仅发挥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也便于教师对教学程序进行适时的调节。

师生交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民主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想说,敢讲,敢干。同时,教师应该给幼儿学具选择的自由;有展示自己的时空;有机会发表你的意见。在他们遭遇困难的时候,将获得老师们如朋友般的支持与协助;在他们取得成功的时候,就能获得老师与伙伴们的认可,与伙伴们一起分享喜悦。唯有这种师生互动,其价值才会得以真正彰显,为了像“催化剂”那样,加快幼儿的认知发展。

四、操作发现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桥梁

有操作活动,才会有认识、才能推动认知。操作就是幼儿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操作发现如桥,使幼儿在自己的主动活动中,达到知识彼岸。操作发现就是把自己想知道的事物或现象用具体可感的方式呈现给儿童。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操作法是儿童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幼儿自己动手做材料,摆弄物体时探究。这样,不仅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发生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知识经验,掌握技能,也是最适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儿童获得数学概念最好的方法。

五、结束语

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研究幼儿园教学模式,对于当下幼儿教育有借鉴作用。经过对我国幼儿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等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以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建构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希望对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有所帮助。本研究的目的是充实与完善学前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理论体系,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华.基于城乡均衡幼教发展的行政村幼儿园日托制管理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9:190-190.

【2】楼文虎.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教学研究[J].《新校园:阅读版》,2018:168-169.

【3】郑孝梅.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