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庆市宜秀区委党校,安徽安庆 246001)
摘要: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科学家们在自主完成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发射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就是“两弹一星”精神。正是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共产党员、老一辈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科学事业的追求,才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
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深刻内涵;时代价值
2021年9月底,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隆重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个伟大精神,其中就有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的故乡安庆宜秀区,这些年一直致力于稼先精神在故里的课题研究,聚焦“两弹一星”精神的弘扬,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锤炼干部党性修养,提升干部创新能力,以期让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放射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提到:“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1]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 20 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2]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两弹一星”精神拥有的深刻内涵
1999年5月7日,美国突然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激怒了北京大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反美大游行。这时美国国会抛出《考克斯报告》,说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核武器小型化和中子弹技术,企图转移视线,煽动反华情绪,诋毁中国形象。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决定表彰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3]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1、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牺牲精神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们高尚人格品质的集中展现。23位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们有21位从海外学成回国。其中,钱三强与妻子何泽慧、钱学森等都在海外提出回国意愿后,遭受到各种阻挠,但最终他们坚定初心,突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截至 1956 年底,共有 1805 名在国外学习 20 多年的优秀科学家毅然回到祖国。[4]这些科学家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转换为更高层次的情感,那就是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
2、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神圣情感
新中国刚成立时那种特殊的背景使得两弹一星的研制团队这种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甘愿奉献自己的神圣情感尤为强烈。他们把这种神圣情感转化为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责任。邓稼先在1948年秋去美国读博士,当时好朋友袁永厚(地下党员,新中国成立以后任北京市工业局局长)对他说:“新中国的诞生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天快亮了!”好朋友要他继续留在北平,发挥自己的作用,但是邓稼先却说:“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一定回来。”[5]时隔40年之后,在1988年的夏天,袁永厚先生作为中国派驻香港人员,在寓所接待了前来访问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中国——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袁先生仍然清楚地记得邓稼先说的“祖国建设需要人才”这句话,不胜感叹。这位在关键时刻往往极有远见的青年,果断的决定走适合自己特点的路来为祖国服务。
3、个人理想与祖国富强紧密相连
“两弹一星”事业起步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缺少很多相关专业的人才。很多科学家和中高级工程师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人职业规划,服从国家的安排,甚至部分小有成就的科学家将自己多年专注的研究方向转为与核工业发展相关的学科。例如在国外攻读冶金学博士的姚桐斌,回国后为发展需要研究航天材料;陈能宽原来是研究金属物理学的,接到研制核武器任务后转为原子弹爆轰专业。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原则
新中国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和苏联霸权主义的背信弃约,在国内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艰难条件下,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60年以后,由于苏联霸权主义的不断渗入,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下的分歧不断加深,苏联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撕毁合约,这使得新生的中国核事业遭受严重损失。但是两弹一星的研制团队并没有被打击得一蹶不振,反而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劲,突出表现有我国勘探人员自行在被国内外专家视为找铀“禁区”的花岗岩内部勘探到具有极高价值的铀资源,填补了我国铀矿历史的空白,从而为核武器研制提供了最关键的物质原料。
2、建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机制
科研人员在两弹一星研制的整个过程中都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其中,同时这种精神也成为两弹一星研制的重要工作机制,这个机制是面对霸权主义而杀出来的一条血路,拼出来的一条新路,闯出来的一条活路。
1942年,美国在研制第一颗原子弹之时召集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至少有14人先后获得诺贝尔奖,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然而,在人才方面,由于我国高科技人才数量少,且一部分借调、分配的人员对于原子弹理论十分陌生,因而钱学森、邓稼先等人通过编写教材、安排授课的方式,使青年科技人员掌握知识;在生活方面,由于“两弹一星”工程的特殊性和机密性,进行试验的基地大多选址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建设者们不仅要生活在严寒酷暑的恶劣气候中,还要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进行工作。
3、把握借鉴先进争取外援的难得机会
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带来的只能是落后,所以早在1956年党中央将核工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时就明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即使在冷战期间,我国仍然争取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等,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先进资料。苏联援助期间,通过虚心请教苏联专家,很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另外还有大批的留学生去苏联进行学习。在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初期,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是在仿制苏联提供的导弹模型中一步一步实现我国中近程导弹、远程导弹的自主研发。
(三)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1、全国一盘棋,全国大会战
“两弹一星”事业属于高尖端的国防科技事业,由于自身技术性极其复杂,想要顺利实施必须集中各方面力量,全国一盘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号召力才能将各地方单位、机构的科学技术力量组织起来。例如党中央先后从37个部门和15个省、市、自治区选调管理干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共4754人,分配高等院校毕业生1791人和中学毕业生4200人用于开采核武器的原料铀资源。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全国大会战中,每一位劳动者自觉地团结合作,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社会成员各自的工作发展,就是在社会分工并大力协同的基础上,“两弹一星”工程顺利实现生产目标。
2、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破尖端科技
西方大国原子能技术起始时间比中国早,突破也比中国早,他们在中国进行原子弹研制之前,就已经由原子能技术像其他尖端技术领域去探索了。因此,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科技强国的实践,没有明确目标不可能完成。所以在核工业建设初期,我国就提出尖端事业要“重点发展,避免力量分散”。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以后,中央军委确定“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指导方针,加速推进导弹研制发射,填补中国没有导弹发射技术的空白。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时候,首先将主要精力投入应用卫星的研发,同时在追赶世界先进科技的时候也不忘国民经济的发展。
3、勇于攀登自主创新,闯出新路子
在两弹一星事业的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勇于攀登自主创新,终于闯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新路子。在极度落后的物质条件下,几十万台自主创造的设备、仪器、仪表和攻克的几千个技术难关充分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勇于攀登、自主创新的精神。1970年,当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在太空中响起的时候,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极大得到提高,中国也开启了航天事业的新征程。
二、“两弹一星”精神展现的时代价值
(一)“两弹一星”精神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时代印记[6]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坚定理想信念,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形势下依然提出发展 “两弹一星” 的战略部署。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对祖国、对人民、对党最深沉的爱和责任贯穿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两弹一星”事业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奇迹,同时也铸就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可以说,“两弹一星”精神的形成正是那个时代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在艰难险阻的情况下敢于面对霸权主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最大底线在于相信共产党,相信党中央,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信万众一心的力量。“两弹一星”精神就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那个“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时代印记。
(二)“两弹一星”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引领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为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更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精神指导,重要战略引领。“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发展奇迹,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用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所说的一段话来总结最合适不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7]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发展高速推进,科技成为塑造世界整体格局和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战略引领和精神支撑下,我国自主研发的 “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实现下潜深度 7000 米级成为世界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辽宁舰”“山东舰”相继入列,再到北斗系统全球组网、“玉兔” 登月、“神威”“天河”高速飞转、5G 商用实现飞跃等,我国在高精尖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正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还有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优良传统,引领中国人民勇攀科技高峰。
(三)“两弹一星”精神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而且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而,它的时代价值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凸显出极不寻常的现实意义。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强调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观引领。几十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以这些前辈为榜样,学习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强调坚强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内生动力。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离不开艰苦奋斗。每一代人要有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民族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强调团结协作,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团结迸发伟力,凝聚人心,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一方面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两弹一星”精神是培养红色接班人的教育宝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代红色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需要一批批优秀青年人,因此,教育培养接班人的工作是百年大计。广大青少年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在形成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的时候,在养成责任心、事业心、荣誉心的时候,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与丰富内容,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宝库。
“两弹一星”精神是坚定广大青年、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8]当今时代,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倾向,抓住了人才便抓住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抓住了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便抓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抓人才之本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这种指引不仅要让青年人才看到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还要让人才有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动力与勇气。只有这样的“两弹一星”精神才能永不湮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引才能在荆棘的道路上,开辟出康庄大道。
结语:新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新时代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同时用党的伟大精神感召呼唤初心。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强调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EB/OL].(2020-04-24)
[2021-09-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812007882132957&wfr=spider&for=pc.
[2]李斌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体现[N]. 人民政协报, 2018-01-25(9).
[3]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1999-9-19.
[4]林俊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科技思想研究及其当代意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J].2004
[5]于杰.建国初期留学生回国热潮兴起.海外赤子[J]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6]吴乐南.设立重大专项,以两弹一星的气魄打造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中国科技纵横北[J].2009
[7]高晓林.“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上海党史与党建[J].2020-11
[8]邱思扬.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9.
本文系安庆市委党校系统2022年调研课题“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
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为22AQDX22
作者简介:王莉(1986-),女,安徽安庆人,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在读,现任中共安庆市宜秀区委党校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