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3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究

薛薇,刘怡洁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银川

摘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是强大的精神支撑。新时代要有新的使命与目标,完成新目标新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学生作为我国人才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文化自信的坚定直接关系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其在理论上认同文化自信,在生活中践行文化自信,从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这是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论断和重要任务,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文化立场,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把我们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着民族自强和社会发展,而且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进步。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非常必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所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3]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文化创新的时代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多元,千年来绵延不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不断受外来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急需发挥中华 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亘古不绝,从石器纵横的夏商周至戏曲迭代的元明清,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到风情各异的中国地域文化,从文人墨客挥手 而作的诗词书画到京越豫川各具特色的传统戏剧,从作为文化基本载体的汉字词汇到拥有奇妙意蕴的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来的历史长河与岁月变迁中历久弥新、连绵不绝,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着耀眼的光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反映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是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现与基本底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延续与进步的新起之秀,是建设中国整片疆土的星星之火,是党和国家发展路上坚实的后备力量,唯有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心底认可且抱有自信,在本国文化根基坚实的基础上才能以宽阔的胸襟更好地接纳外来文化,在岁月的变迁中发展和充实本国文化,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独特多元的与世界文化相接壤的中华民族文化。因此,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抱有强烈的认同是当今大学生能否肩负起时代使命的重要前提。

(二)有利于正确抵御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

如何抵御一些外来文化中并非积极先进文化的入侵,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很多大学生可能忘了庆祝春节的习俗,但不会忘记西方圣诞节那一天的狂欢; 可能忘了中秋佳节“秋暮夕月”的情怀,但一定 会记得愚人节可能恶意捉弄他人的“趣味”。大学生把吃麦当劳、肯德基、过洋节看作是追求时尚、有品位、赶时髦的一种倾向。其实这些社会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而另一方面也在提醒我们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虽然各国文化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现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但是近年来,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和文化消费现象迅速地侵入我国,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威胁着我国的本土文化。教会大学生如何辨别外来文化,懂得对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很好的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这促使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变得更加迫切。

(三)有利于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已势不可挡。“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资本’已经日益雄强,我们的‘文化资本’却不 容乐观。”[4]由此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时代召唤,自觉肩负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也为传播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面临着很多难题,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培育也面临着多方面挑战。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跨越时空与国度的独特魅力。但是受“唯分是举”的功利化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对其中所蕴含的真正价值缺乏明确的认知。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是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前提,而认同传统文化是保持文化自信的基础[5]。此外,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快节奏逐渐成为当前生活模式的主旋律,碎片式阅读和快餐式文化就是大众片面追求“快”所滋生的产物,这使得大学生很难通过深度阅读和深入学习来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主体只有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文化自信,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文化认同薄弱,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不利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符合现代科学精神,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如抗震救灾精神、两 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值得继承和发扬。但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注度不 够,对于其体现的时代价值也不甚了解。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足够的认同。

(三)对外来文化盲目崇尚

当代大学生对外来文化存在盲目认同甚至崇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外来语言、节日、生活方式、休闲娱乐等方面。例如,虽然在中英双语社会里,英语成为大学生从小需要学习的一个板块,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这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与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由于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会出现在使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这种现象还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杂用中文的,却十分少见。西方文化中的贵族文化及贵族崇拜、文化消费现象、金钱功利主义等消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韩风、日风的流行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习惯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侵袭当代大学生的思想。

(四)缺乏文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和社会永续前进、不断发展的源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作为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积极理念,不仅为制度、科技方面的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生长土壤、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还给文化自信的根基提供长久滋养,现代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很少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化创新活动,对文化创新的前景表现不乐观,态度更是“无所谓”,这些现象都是缺乏文化创新意识的表现。

三、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高校应无时无刻都体现出文以化人的理念,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一分力量。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渠道,高校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着重传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以 及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的价值。同时,文化自信教育还应渗透到各类专业课教育中,比如在理工类学科的教育中介绍中国历代的科学文化成就,让新时代大学生感受到文化自信在未来工作中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和抽象性,且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部分新时代大学生会认为该类学科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言,以及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产品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校可开设赏析唐诗宋词、中国经典名著之类的选修课程,有助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扩大文化 自信的传播范围。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归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树立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因此高校要增加学生社会体验的机会。一方面,高校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各种先进文化并以此开展各项活动。这既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又能够加强其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亲密接触,开展如田野工作、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破除高校是 “象牙塔”的传统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感。此外,清代学者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大学生不只要学习中国史,而且应知晓母校史。因此,高校应开展校风校史相关的教育活动,让莘莘学子在历史积淀中巩固其文化自觉和加强其文化自信。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平台的建设

高校通过合理利用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网络平台,借助网络挖掘并利用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尝试在校园网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宣传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提高学生对其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引导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我国文化发 展前景的信心。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高校应积极摸索、勇于尝试。

(四)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问题。例如我国传统 文化中“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流传至今的先人智慧,都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应当认识到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勤思笃学。只有对我国文化具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学会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拥有对自身文化强大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国梦” 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飞速发展的科技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精神世界的富足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祖国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四、总结

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在文化自信教育培养过程中,学校要通过自我教育深化文化自信的自我培育理念,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方式、强化实践优化文化自信的培育效果,使文化自信教育的培养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让大学生能够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基金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础和实践路径

(项目编号:YCX22015)

作者简介:薛薇 1997.07.25 女 陕西韩城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 黎成才,刘永荣.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路径[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2,31(04):12-16.

[2] 周文彰.一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文化理论文献:学习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体会[J].红旗文稿,2011(10):23-2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2020:329

[4] 王岳川.全球化时代应凸显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J].今日教育,2017(1):10-13.

[5] 郝桂荣,李本智.大学生文化观现状及树立文化自信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