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农业农村局 河南 信阳 464000
摘要:我国农业面积广大,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而智慧农业不仅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智慧农业能进一步推动农业高科技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并能更新农业作业手段,提高现代化作业水平,帮助农民更加高效地完成生产。所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为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各地区都应明确智慧农业发展战略,加快生态治理。该文就新农科背景下智慧农业种植应用型符合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种植;农业技术;影响
引言
在农业种植方向,智慧农业种植是农业种植的最高层次,培养智慧农业种植应用型复合人才既是实现乡村振兴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智慧农业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不仅具有挑战性,也有光明的行业前景,还对提升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大有裨益。
1智慧种植人才培养现状
1.1无法发挥资源优势
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政府没有充分应用自身优势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导致各地区的智慧农业发展不具备特点,不能突出体现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一些地区的政府没有贯彻落实惠农政策,对一些高新产业等缺乏相应的政策等,进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同时,一些地区的政府在推动产学研结合上,没有为其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明确各参与方的实际责任和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很好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1.2园区管理制度有待优化,智慧农业发展受限
由于农业生态园的地理位置以及设计上的缺陷造成园内功能分区有待优化、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难题,社会资金的汇聚陷入疲乏状态,社会资金注入园区缺乏主动性。另外,以休闲游览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相对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园区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生态示范作用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1.3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人才培养制度落后,导致不能更新农民的理念,使得农民在发展上缺少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能力,不能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政府没有积极宣传智慧农业,没有引导农民能参与到学习先进知识中,导致农民的自身素养较低,阻碍智慧农业发展。此外,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不足,不能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动力。
1.4课程设置滞后于智慧农业产业化发展
高校往往因缺乏配套的农场、规模化的大棚、植物工厂及电商平台等无法完成系统的实践课程,更提供不了学生进行实操的时间与场地,基于互惠原则运行的校企、校院项目也仅仅作为人才培养的补充,难以实现智慧农业高端种植人才的培养。
2智慧农业种植应用型人才培育体系建设策略
2.1知农、爱农乡村情怀的培养
针对学生知农、爱农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将思政教育与农耕文化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构建课程思政、文化思政、实践思政、网络思政及日常思政“五大”思政体系,将专业知识教学与建设美好乡村的远大志向有机结合。优化涉农专业思政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利用社会力量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增加专职思政教师数量,满足师生比1∶350,达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新要求。每个新学期开始,邀请农业领域专家、学者介绍农林行业动态,解读党和国家在“三农”领域新动向,分析涉农专业发展机遇,涉农企业家介绍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优秀校友谈农业创业故事,通过系列的活动加强新、老学生对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潜力与自身发展相关关系的理解。同时,选派部分新生到优秀校友创办的企业参观和短期实习,激发学生对农业的热爱,转变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观念,感受科技与资本融合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力量。专业知识传播过程中,注重知识前沿性,加强交叉学科教学,以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相关新产业、新业态需求来驱动知识创新,建设服务“三农”,实践“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新农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在课程理论知识教授时,将乡土情怀融入其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特别注重挖掘蕴含于课堂和实践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2优化园区内部管理制度和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纵观成功园区案例,智慧化发展从不是单一元素的优化,而是园区整体管理制度的转型升级,这是园区与智慧农业有效衔接的制度保证。保定农业生态园区要在合理进行生态示范的基础上挖掘园区内部潜在能力和附加功能,加快园区管理制度转型升级,摒弃陈旧的一刀切制度,与时俱进的更新人才管理、技术管理、生态管理、土地管理等多层面管理模式,积极完善农业生态园生产、加工、产销等管理制度,促进其科学化、智慧化、系统化的管理和运营,在创新与转型发展道路当中,发挥独特的园区管理优势。
2.3健全人才培养制度
一方面,各地区都应以培养先进农民为目标,加强普及智慧农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有效地借助各类活动灌输市场、品牌和竞争意识。从实际出发,要让农民能明确思想认识,引导农民树立集体意识,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营造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并积极组织农民学习,提高农民的认知和水平。另一方面,各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利用乡村广播、互联网等,加强宣传智慧农业的典型案例,让农民更好地认识智慧农业。各地区的政府还应落实相应的激励制度等,以此吸引农民都能参与到其中,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以利于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2.4促进智慧农业的技术升级
健全智慧农业科研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人才与技术创新队伍的培养,加大智慧农业技术人才储备,进一步健全智慧农业技术关键课程群,稳定地支撑现有课程群发展规划,增加新兴信息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智慧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地方智慧农业的科研投资管理水平,强化农业领域的创新研发,并根据本地农作物特性和环境,加强用于地方智慧农业领域的简便技术、易落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投资,以实现现代化农业技术与农业领域的无缝融合。并尽快开发高效便捷、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维修简单的现代农业设备。
结语
新农科建设任重而道远,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肩负着培养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复合人才的重任。涉农类专业更需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农业产业化竞争力,不断发展协同育人新路径,实践“三全育人”机制,努力培养出更优秀的应用型智慧农业人才。基于此,新农科背景下智慧农业种植应用型复合人才培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学院与企业均需积极融入育人过程,以产业促进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助推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快速变革。
参考文献
[1]关诗雯,袁野.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9):134-138.
[2]曹震,肖湘平.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着力[J].中国大学教学,2020(11):93-96.
[3]陈殿元,赵悦,田瑞雪.新农科背景下“两平台、四路径、四共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5):27-32.
[4]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