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时代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时代思考

苏杰

山东龙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寿光市  2627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研究水平的持续发展,建筑中各学科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科的发展逐渐细化。特定时空范围的人居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属于民居建筑学。当前民居建筑学的发展,不仅受到建筑领域研究活动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因此,理论研究中有着显著的学科交叉特点。为了推动学科理论的建设,需关注时代因素对于理论研究的影响。首先,需明确当前民居建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需结合时代因素分析其属性与理论研究的任务。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思考发展

引言: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的背景下,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塑造出适宜于人们居住与自然发展需求的环境等问题,成为建筑领域研究的热点。整体来看,人居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在当前得到了更普遍的社会关注,其中的民居建筑学其研究对象为民居建筑,这一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且理论研究的适用范围广,学科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较为迅速。

1当前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意义

民居建筑学兼具多种属性,包括了自然科学属性、社会科学属性以及人文学的属性。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工业技术与建筑行业的融合、城市化的发展等广受重视,带有地域特色的各地民居建筑则更多地成了一种研究中的历史样本,工业化的洗礼使得人们对于各类传统建筑的关注度降低,对于民居建筑的当代性关注则更为有限。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就是各类的民居建筑,能够集中关注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需求背景下民居普遍性与特殊性,挖掘民居建筑的时代意义,整合我国民居建筑发展的传统脉络,促进当代建筑学科理论知识的发展完善。无论是从建筑学理论发展的角度还是当代民居建筑发展的角度来看, 民居建筑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活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属性分析

与当代时间上较为接近,且仍旧保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民居建筑,是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般研究样本为近百年的各类传统民居,囊括了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研究中不仅需要关注建筑本身,还需重视民居建筑以及城乡聚落,在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上的形成与使用环境。

2.1、居住性

民居建筑的内核属性即为居住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中的民居均有该属性,且在具体的表现上具有相似之处。在建筑的应用过程中,将会形成建筑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两种环境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其中建筑外部环境对于其内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具有持续性。如,建筑外部的气温环境,就会对于民居建筑内部产生影响。因此,在民居建筑的设计、建设以及使用调整中,均需要考虑到其是否与环境相适应,建筑是否宜居。必须认识到,当代城市地区、乡村地区人们的选择的居住形式、建筑的材质以及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需求等方面,与传统时代的民居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1]。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对于建筑居住性的认知,也会影响对建筑是否宜居的判断。因此,仅仅使用我国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当代民居建筑两种样本对居住性进行研究,获得的认识可能具有片面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国外当代的民居建筑纳入到研究范围中,拓展对居住性的研究认识。

2.2、民间性

民居建筑的民间性是这类建筑的重要属性,这种民间性会在民居建筑的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相关的文化上有所体现,也会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社会长期处于农业主导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农业生产是最为主要的社会生产类型,村落则是最为常见也最为基础的社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区域中民居建筑更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区域中乡村民居建筑与城市民居建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例如,同一地域中民居建筑建设应用的材料,建筑的外观、功能等,并不存在严格的城乡分野。然而,不同地区民居建筑在这些方面,且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许多情况下仅通过对传统民居外观的观察,就基本可以正确判断民居建筑所处的地区。因此,民居建筑的民间性属性研究,需要更多关注到民居建筑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地域中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就现代城市民居建筑样本来看,地域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如各地的高层民居建筑,整体的外形、功能等均较为统一,受到建筑体量以及其他各类因素的限制,许多高层建筑与地区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并不协调。深入研究建筑的民间性,了解各地域中民居建筑的差异以及环境协调状况,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城市建设现状,给予人们更多的居住建筑选择。

2.3、人民性

“人民性”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理论范畴,从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与“人民性”的理念源流中可以看出“人民性”概念所容纳的特定意识形态意涵。民居建筑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代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明显受到民居建筑形式变化的影响。将不同时期的民居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能够更好继承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人民性,促进当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的建设以及各类聚落的形成速度较慢,人们有着较为充裕的时间,对建筑的形式以及功能等进行调整,最终能够形成一种能够较好适应于人民生活形式的成熟建筑形式。当代的各类民居建筑形式也已经较为成熟,然而这一成熟主要是指其建筑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成熟。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建设与人民性的融合程度有所不足。因此,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类的问题,如高层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大,在造成环境压力的同时,也会给建筑的使用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结合传统民居建筑的样本,进行对比研究,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未来的城市环境优化提供参考。

2.4、民族性

民居建筑研究中民族性属性的界定,是民居建筑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性构成文化演化的内在基因,表现着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普遍性和一元性特征[2]。民族性对于民居建筑形式、外观以及功能与细节等方面均会产生影响,且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表现较为明显。例如,传统社会中的客家建筑,虽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中,建筑在建设中应用的材料、考虑的自然环境因素等均存在差异。然而,这类建筑的设计以及表现的核心文化观念,就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即对于家庭、家族关系的重视。

3、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

首先,需要基于当前既有的经验成果,对古今城乡民居建筑进行综合性时空演变的体系框架与营建谱系研究,全面认识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吸取经验。其次,可以基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着手建构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的多层次科学理论体系。另外,还需要立足文化自信兼以国际视野,对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理论的多元化科学阐释路径进行持续的探索[3]

结束语:

在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的研究中,需要响应时代号召,充分发挥学科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价值。就学科理论的属性而言,居住性、民间性、人民性以及民族性,是最为显著的属性,需结合其属性认识民居建筑学科研究的重要价值,关注对传统民居建筑属性的传承。同时,还需确定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选择合理的研究方向,持续推动研究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琦,刘国维,王珍珍.基于本土知识生产的民居建筑学学科主体性建构[J].新建筑,2022(05):40-43.

[2]陆琦,刘国维.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时代探索[J].中国名城,2022,36(01):53-57.

[3]刘加平,何知衡.新时期建筑学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5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