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图式理论与口译记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3

跨学科视角下图式理论与口译记忆研究

邹莉蓉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225

摘要: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理论,用以解释心理认知过程。本文将从图式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引入,通过对图式理论的阐释,基于跨学科研究方法,探讨译员的知识图式在口译记忆过程发挥的不同作用。并借此探索图式对提高译员口译记忆的几种策略,以期提高译员的口译能力。

关键词:图式理论;口译记忆;记忆扩容策略

跨学科研究方法,指的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近年来在学界备受推崇。跨学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整合其他学科的资源,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某一课题,从而实现对该课堂的全景式把握,实现突破,推动学科发展。中国的口译研究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口译的跨学科研究则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本文试从跨学科角度出发,借用图式理论研究其口译记忆的作用以及基于图式理论对扩充口译记忆容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图式理论

“图式”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指的是某个主题的所有知识表征和贮存,即储存在头脑中的关于某一主题的所有背景知识。之后近代心理学家,将“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而“格式塔心理学”又对图式概念给予了最多的关注。一般认为,现代图式理论的产生与心理学家 Bartlett的著作 Remembering (1932)有关。20世纪 70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把图式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张春燕&陈欣,201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图式理论的研究趋于成熟,这一理论从心理学领域延伸至诸如语言学、人工智能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对各学科的发展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的来说,从“图式”概念的提出到“图式”理论的形成大约经历了200多年。

(一)图示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康立新(2012)对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标明,图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0-1990年的理论引入阶段,研究较为浅显,主要涉及哲学领域,文献数量较少;1991-2000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学者已将注意力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CNKI上搜索发现,与图式理论结合最多的学科是外语教学,探寻该理论对提高学生听力与阅读的作用。此外,图式理论也与心理学、认知科学碰撞出了火花,发展势头向好。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主要是理论的应用阶段,蓬勃发展。
  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图式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兴趣,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哲学界最先对图式理论予以关注,以介绍解读“图式”意义和“图式理论”为主。心理学领域的“图式”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对记忆的研究,以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为代表,研究人的记忆。而国内关于图式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不多,主要研究成果还是来自国外。国内对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科学和外语教学领域,且二者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认知科学领域,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研究成果又可为外语教学,如阅读、听力、翻译等提供指导。总之,国内对图式理论的研究热情只增未减,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二、图式理论与口译记忆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信息的解码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或制约口译记忆效果,要使口译员以最少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贮存和加工记忆,就必须采用与记忆规律相符合的机制,以减轻认知负担。图式理论因其在认知心理学的独特功能和极强的实践性,对口译记忆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指导下。

(一)口译记忆的认知心理过程。口译信息处理是非常复杂,涉及到对信息的捕获、暂时存储、解码和转换等任务,由于口译活动的即席性和口译信息的瞬时性,记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记忆并不是仅仅对源语言的语音、词汇、句法等符号的直接复制,而是对该信息进行主动加工( 解码、编码) 之后的储存和提取,是在理解源语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意义的记忆(陈卫红,2014)。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这三个环节。口译活动中,口译记忆符合一般的记忆模式,但又不是对源信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主动识记、保持和再认过程。口译记忆主要调动了三种记忆机制: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般来说,瞬时记忆主要为源语信息的听辨服务,而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主要涉及源语信息的储存。瞬时记忆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最短,一般为2秒,但却是所有信息的入口,为将信息加工处理成为短时记忆提供了可能性;短时记忆是口译记忆中的核心环节。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为 5 - 20 s,每次记忆的容量为 ( 7 ± 2 )单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它一方面要接收来自瞬时记忆的源话语信息,另一方面又要从长时记忆中调动和提取已储存的相关知识,这样长时记忆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信息才能参与到对新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去(黄琬童,2015)。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最长,容量也最大。但在口译中,长时记忆作为一种背景信息需要被承载着新信息的瞬时记忆或者短时记忆激活才能参与其中

(二)图式在口译记忆中的作用。图式理论虽发端于哲学界,但随着各不同学科对其研究兴趣的加深,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皮亚士认为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图式具有三种特性:即可增长、可调整、可新建(陈卫红,2014)。安德森归纳了图式对理解过程的六项功能: ( 1) 为吸收篇章信息提供心理框架; ( 2) 帮助注意力的分配; ( 3) 帮助推断信息以加强理解; ( 4) 帮助记忆有序搜索; ( 5) 帮助编辑与总结; ( 6) 有助于推导性重构(徐翰,2013)。由此可见,在口译中,从逻辑框架的梳理、注意力的合理分配、迅速处理信息到强化记忆、重新组织信息、有效输出信息,皆可调动图式参与其中,激活大脑中的知识图式能大大减轻口译记忆的压力。

鲁梅哈特曾在其相互作用模式中提到了与语言理解能力相关的三种图式,即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诸如语音、词汇、句法等组织起语篇的语言知识; 内容图式是指构成语言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形式图式则是由逻辑、框架等形成的体裁、篇章结构、修辞等。语言图式是形式图式和内容图示的基础,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是内容和形式的基础,具备丰富的语言图式可以提高译员的听辨能力,扫清口译的第一道障碍;内容图式是灵与肉,是译员丰富的背景知识,丰富的内容图式有利于译员迅速抓取重要信息,将旧信息与新知识相整合,帮助译员更好地理解;形式图式是骨架,是构建起篇章的形式表现,具备丰富的形式图式意味着译员必须熟悉各种篇章的体裁与结构,例如会议、致辞、演讲等的结构是各不相同、各具特点的,形式图式可以帮助译员预测讲话人的走向,预判新信息,减轻口译压力。译员的图式越丰富、越完善,就越有可能被激活,速度也越快,如果激活大脑中图式的速度比口译材料的语速相同甚至更快,那么快语速带给译员的压力则会大大减少(高纯娟&杨欣妍,2015)。

认知心理学认为,激活图式参与信息加工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方式帮助发现新的信息以及与译员推测相悖的信息,自上而下的方式帮助消除歧义,做出选择。在口译中,译员具有的图式越丰富越有可能将两种方式组合运用来处理信息,从宏观上把握篇章,从微观上分析信息。而研究表明,学生译员的口译产出效果不佳往往在于难以把握源语的整体框架,只是抓取了重点单词或句子,而非重点信息。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译员倾向于采取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式。因此在口译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的能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图式储备,以便在口译记忆中有大量的可供调动的长时记忆资源,降低记忆的难度,减轻口译时的压力。

三、试探口译记忆扩容策略

由于口译信息的瞬时性和一次性,口译活动的及时性和即席性,在信息贮存和加工过程中,译员的记忆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而图式理论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实践性,因此对于提高译员的口译记忆能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节试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扩充译员记忆容量的策略。

(一)信息逻辑化记忆。信息逻辑化记忆指的是译员在输入源语信息时应摆脱源语语言结构的束缚,抓取核心信息,调动大脑里的图示,重新建立译语的逻辑结构和表达方式。要想实现信息逻辑化记忆,译员首先应对源语形式图式和译语形式图式的异同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如此才能在接受到源语信息时立即对信息结构作出准确判断,打破原信息结构,建立译语信息结构。在译的阶段,在记忆的基础上,利用新获取的信息去激活大脑中相关图式,让已知信息来减轻记忆负荷。这种记忆方法适用于内容有条理、主次分明的口译材料(陈卫红,2014)。

(二)信息视觉化记忆。信息视觉化记忆,也可称为形象化记忆,是最为直观的一种记忆训练法。视觉化记忆指的是在源语信息通过瞬时记忆进入译员头脑中时,译员迅速摒弃文字信息,将其转化为立体生动的图画信息,达到辅助记忆的功能。对于口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对源语结构亦步亦趋,而是最大程度传达源语信息。英国心理学家弗霄德里克•巴特莱特认为,记忆是一种“意象的重建或构念,这里的“意象”即指“感觉的形象(徐翰,2007)。视觉化的信息保存的细节更多,信息也更完整,保持时间也比其他记忆模式更长久,所以将文字或听力信息经人脑加工处理成带有个人特征的意象,减少记忆负担,减轻记忆压力,也能输出更好、信息更完整的译文。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也指出.视觉信息的记忆比言语信息的记忆能量大得多。所以在诸如旅游、故事类文本等描述或介绍性的口译材料中运用信息视觉化记忆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三)信息组块化记忆。信息组块化记忆值得是在接收源语信息时,译员应将相关信息编入更大的信息模块中,利用储存的图式对各信息进行分类编排。如此以来,信息将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像集装箱一样的有标识的信息块,方便译员调取使用。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为5-20 s,每次记忆的容量为7个单位左右单位。短时记忆是口译过程中主要的记忆机制,如果需记忆的信息过于松散、无章可循,会消耗译员的记忆容量。所以将信息分组处理,利用头脑中的相关图式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重组,构成熟悉的较大的意义单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译员的记忆空间,发挥短时记忆的最大潜力。与信息逻辑化记忆不同的是,信息组块化记忆更适合逻辑性较差、连贯性较差的材料。

总之,无论是信息逻辑化记忆、信息形象化记忆还是信息组块化记忆都是建立在译员的图式之上。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记住源文本,这对于译员来说是一大挑战。译员头脑中原先的知识储备对于这种记忆需要有很大的帮助。根据相关的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进行分类记忆有助于加强记忆(张春燕&陈欣, 2012)。译员根据建立的图式,激活长时记忆的既有知识与短时记忆建立联系,并巩固瞬时记忆,促进口译活动顺畅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卫红.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LTP),2014(1):85-87.

[2]高纯娟,杨欣妍.图式理论在口译理解记忆中的应用[J].教学实践,2015(2): 3-6.

[3]黄婉童.图式理论下的口译记忆机制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16-119.

[4]康立新.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1(4): 181-182.

[5]徐翰.口译记忆认知与记忆策略探索[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套科学版),2007(5): 123-126.

[6]--. 交替传译信息处理中的认知负荷现象及其应对策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套科学版),2013(6): 152-157.

[7]张春燕,陈欣. 图式理论对口译策略选择的作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25-129.

 作者简介:邹莉蓉(1998—),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口译硕士,单位: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