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顺平梁洁华希望中学 河北保定 07225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为更好的提高道德教育水平,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字:初中道德;道德法治;生活化;道德教学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实质上来说是一门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课程本身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体现的是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将教材内容融于生活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既可以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学习、休闲、娱乐行为,又可以大而化之,指代上升到哲学意味的生存状况、存在形式等。具体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则特指课本内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生存经验间的深层关联,即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发掘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教材知识与生活行为的自主关联,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按照道德与法治关于正面典型的种种要求,约束自身言行和思想,做一个活泼但不躁动、理性但不沉闷、是非观分明且知法守法的青年人。由生活化教学的概念可知,“生活”本身构成了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特点,而生活现象蕴藏的多样性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劳动教育意义,使生活化教学具备了综合性、趣味性、实践性三大特征。首先,现实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而体验某种生活的人群,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先天资质与观念倾向。教师以多彩的生活为基底,向富有差异性的学生群体讲授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规律、知识,必然存在综合各方特点,进而求同存异的过程,此谓“综合性”。其次,用生活现象解说知识的教育模式,分别从内容和程序层面,响应了寓教于乐、由浅入深两大教育原则,而响应的途径就是确保生活素材选取的“趣味性”。为确保对抽象知识的透彻解读,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喜好,对学生耳目所及的生活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加工,以凸显其教育意义,此谓“实践性”。
2生活化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方式太单一。这主要是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自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其实更多的侧重于实务,这就使得它的课程具有较大的弹性,这与其课程自身的理论存在着矛盾,从而造成一些教师在实践中采用了生活的方式,它的实际运用也是形式化的问题,并没有从实践层面上去实施生活化教育的实践。第二,实践活动的缺失。这一特点是在实践中,大部分时间里教师都是采用了一些教学手段,或是将一些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照片等展示出来,这对同学们来说,从观察和了解的视角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就学生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的实际操作范围和活动空间都相对较少,这对初中生认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利的。第三,教育与现实的关系不密切。就其实质而言,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协助初中生处理日常问题,但是,就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初中生并没有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导致他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实用价值。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要理由。
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3.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犯罪的特征有所了解,提升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少年的你》中有关校园暴力的片段。然后提问:为什么那个女孩会被众人围殴呢?这是什么性质的事件?学生会说出属于校园暴力事件。教师再问: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该怎么办?接下来,教师可通过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有关惩处校园暴力的法律规定。
3.2开展生活化的课外实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即强调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把他们日益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的基础,同时也强调要重视把教学活动与初中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观与访问活动、研学旅行和生产劳动等体验性活动,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教材中相对抽象的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开拓视野、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知行合一的意识,这也就实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学习《我与社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内容与初中生联系非常紧密的特点,有意识地安排体验性任务让学生去感悟生活。例如,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服务业等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务,感受人的社会属性;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使学生感受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逐渐清楚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的影响更直观、更深刻,从而形成了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利于学生的成长。
3.3组织实践活动,深化体验
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有关的实际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最后对实践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在组织“责任与角色共存”时,教师可以安排同学们进行相关的实际操作,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和应担负的职责。教师可以首先为同学们放一首名为《十个救火的少年》的歌,它反映了人们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选择。之后,教师就能向同学们介绍《14岁少年凭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救了整栋楼居民》《11岁男孩孤身救火被烧伤其父事后给他讲赖宁故事》等报道,让同学们认识到,关于年轻人参加灭火的问题,大家有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可以安排同学参与社会调研,让同学们知道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3.4运用生活化的本土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通过调查走访的形式让他们来更加了解自己家乡与文化,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乡土文化,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以九年级上册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学习为例,在开展这节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土资源进行教学,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调查了解近年来自己家乡所发生的一些变化,然后结合这些变化来理解国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所颁布的一些政策,例如协调区域发展、城乡发展政策等。对于具体政策,教师可以通过查询当地相关网站来进行搜集。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等,借助这种方式来了解我国在强国崛起路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良好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不断融入生活化教学元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对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多以生活实例为基础,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更好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文理导航(上旬),2021(05):74-75.
[2]张诗怡.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05):166-167.
[3]姚雪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2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