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先生在渝时期诗书创作考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高二适先生在渝时期诗书创作考析

纪如彬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内容摘要]高二适先生毕生治学不倦,于诗书、点校、考证诸方面卓有建树。文章在充分掌握若干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对二适先生在渝时期进行读书临池、诗歌创作以及与陪都诗人交往唱和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考证,力求填补过往高二适先生研究的空白,还原一代大家早期成长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高二适先生;重庆;诗歌;读书

高二适先生(1903-1977),江苏东台人(今属泰州姜堰),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他一生博精国学,晓畅周易,诗文、学术与书法独步文坛。先生在古典诗文研究与创作方面倾注心力,取法江西诗派高古沉雄,有超迈古人之势。在书法上,先生亦成就不凡,从留存大量文稿、信札可窥见其书法造诣之深,所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更是当代研究草书流变最具学术价值的参考书。高二适先生作为当年“兰亭论辨”的主角,不畏权贵,勇气可嘉,为学界树立了一股浩然正气。

一、不废读书与临池

二适先生身处陪都时,便聚集群书,昼夜诵读,一心泽古,不与外事。其刻苦之状,章孤桐刻画最为生动:“闻君尽力于孟,夜深讽诵,不知浩然之吟乎,抑二适之吟乎?”,又当年立法院旧友俞宝书先生言:“二适夜读,同事笑称二和尚又念经了”。今人知之难以忍俊,然先生苦读诚非乐事!

在渝期间,先生所读书主要有《杜诗镜铨》、《世说新语》、《黄山谷集》、《广陵先生文集》、《孟东野集》、《韩昌黎集》、《刘梦得集》、《古诗源》、《庄子》、《后山诗注》、《玉溪生诗笺注》等。目睹存留书籍题批,或可窥见先生对古代经典的反复诵读,几于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如《杜诗镜铨》,先生平均每年要读2至3次。再以先生1941年初秋《世说新语》卷六末页题批为例,“辛巳初秋于重庆独石桥读完,犹想得时时翻阅也”,亦可看出先生对经典的学习深入,确是到了忘我之境,其苦读深入非一般想像。

先生读书有两大特点,首先是每读每新,重思求悟。如1941年夏《杜诗镜铨》读后题批,先生言“三十年五六月重读此集,此次复习尤注意排律暨五律两体也。”另外,先生读书亦常将自己与古人联系起来,抒发心境与慨叹。如先生读《黄山谷集》,题曰:“吾先学后山,继学双井(笔者注:即黄庭坚),思以一手,重振江西”、“己卯(笔者注:原跋为“乙卯”,似为笔误)秋,旅渝一月,苦热畏雨,既于中秋前十日,归独石桥矣。读此集感叹无既,只恐平生空有济世志而流落蛮荒,枉付诗心耳,一笑记之”;再如《广陵先生文集》跋语:“逢原力攻韩孟,其掐擢胃肾,且犹过之,当日荆公所喜,闻尚有在言行外者,岂天生鬼才耶?其诗苦涩不为人喜,而自陈乱绪,抽搔自尚讷怍(见答李公安诗,载二卷五页),信手不易到也。昔张祜哭孟郊有寡妻无子息语。而逢原以得年二十六(笔者注:原跋误,王令年二十八岁卒),而于身后情形,几希才与郊同,掩卷长吁,吾同言同言”。

先生读书之余,多有临池。此间,重点专注《龙藏寺碑》。王静安曾誉:“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先生自少时临习《龙藏》,至在渝州热情不减,且下过大工夫。先生1940年、1941年两在《龙藏寺碑》原帖题跋:“龙藏为隋碑上品,余恒临之,积三五年不绝。日夕摩挲,兴味盎然”、龙藏寺虚心高穆,风度峻整,应为隋碑上品,日夕摩挲,其味盎然”,由斯知其大概。徐利明教授往年论道:“跋语已表现出书风在原欧体基础上兼取《龙藏寺碑》的新变化,但显得比较生强”,此评的当!先生1945年题跋:“继临《龙藏寺碑》,久而无功,屡作屡辍”,可证当年临《龙藏》尚未入堂奥。先生临习《龙藏》同时,兼取《孔羡》。《孔羡碑》建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又称《黄初碑》,用笔方齐质拙,茂密雄强,斩钉截铁。二适先生1940年在《孔羡碑》题批:“学此碑要能稍变其字法,力避方板,须参以《石经》体”,读帖心得跃然纸上。该批启示今之学书者,读帖亦需慧眼明辨自思。

二、交游攻诗慰苦痛

二适先生在渝,交游广泛,尤以参加诗歌唱和、雅集居多。1939年春,江庸游成都,与友人品茶、游览并一起作诗四十余首,辑为《斗茶集》,此为一例。再如,1940年下半年,《饮河社》在渝发起创办(未正式成立),先生便在潘伯鹰主编的《饮河集》(仅在《中央日报》、《扫荡报》、《益世报》)等副刊上设栏目)上发表诗歌;至于是否参加了1943年春《饮河社》在红岩村农民银行组织的“春稧诗会”,未有史料确证。

先生西迁时期,与之唱和者主要有章士钊、陈中凡、赵香宋、苏渊雷等。此阶段先生诗歌创作主要围绕三类主题:

(1)即景感怀。举一例。1937年12月西迁途中,先生与陈中凡滞留宜昌,曾同往宜昌东山公园一游,然高、陈二先生无心风景,面对家国涂炭,诗作皆以苦痛发端。斠玄翁诗云:“郭北荒园乱石搘,高江急峡系安危。西瞻蜀道嗟来日,东望吴门怅客思。振刷山川先楚塞,吐吞湖海略禺夷。漫将谢傅临风忆,算到苻坚近死期”。宜昌东山公园本郭璞东山故址,与谢傅并不沾边,但当时东山门首楹联,误以谢傅当之,斠玄翁深谙史实,但诗中仍然将错就错,痛快淋漓抒发期盼胜利的热切之心。二适先生在次年元月4日午夜,作《陪斠玄乡丈登夷陵东山,啜茗茅亭,漫游而返。寇氛益炽,适以迁流又将去渝西上矣。异地相怜,不能无咏,率成长句,兼以言别》一诗,诗云:“天底群峰逼眼搘,行行嵎负晚晴移(世兄憬提挈与偕)。看横剑戟吟长句(丈一路诵示近诗甚惬意),坐挹江湖系远思。蹑屣青冥接鹰隼,跼天黄落痛妖夷。何当把又袂言别,余烬他乡不忍窥。”高、陈二先生和诗,今时读来,家国之痛忽忽又现眼前。

(2)咏叹离愁。以两首中秋诗为证。1942年中秋,二适先生诗云:“中秋无月天惨黑,终夜无眠人转侧。篝火不鸣狐兔休,床头山雨疑鬼哭。……愿天从此莫偏盲,愿公从此尚安宅。一年无奈是今宵,人生失意犹可惜。”再如1943年中秋节诗作《是夕无月,次壬午韵奉呈长沙公兼示渊雷》,诗中言道:“……短檠墙角张更愁,泬寥秋士病皆哭。吾方止饮创金痕,胸中何计擒国贼。圣狂不作古所哀,迹息王家丰镐宅(丰镐宅即蒋氏溪口故居)。今宵无月亦中秋,天不惜时人自惜。”中秋乃举家团圆之时,先生与家小天各一方,其别离伤怀不自见。

(3)借物抒情。举章孤桐1941年4月诗,先从旁说明。孤桐诗云:“过桥踏石上江村,偶怀乘舟归鹿门。从古诗人定名胜,高亭应比孟亭尊。”诗后短叙:“吾尝语孙哲生(即孙科),独石桥须俟高二适始可传”。独石桥今安在哉?如存,当建“高亭”记诗坛一段佳话。再读先生1945年3月《东轩》诗,咏物抒情之意更为浓郁。诗云:“东轩居士停骖处,少小不识在行路。嵚崎自写磊岢风,平生奇想要奇遇。一间老屋堆床书,七年困我还欲去。时事如棋那可凭,郎潜郁勃真厌事。轩前风多雨撼窗,轩外流水行云住。似说坡翁在黄州,未见谢傅堪捉鼻。而我晞发有底狂,不辞荦确行赑屃。试登绝顶叩天关,怀哉满眼江乡泪。”(笔者注:《东轩》为题诗作有两首,且不相同。此处选《高二适诗存》第68页所录,另首可从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高二适书法选集》第14页觅得。)

先生西迁时期间的部分诗作曾汇为《近诗疗疾》两辑,先后发表于顾颉刚主编的《文史杂志》第二卷第九、十期合刊(1942年)与第四卷第五、六期(1943年)合刊。《近诗疗疾》两辑共收诗63首,内容以心忧家国故人为主,诗风颇近少陵、韩孟、后山。先生在渝诗歌创作及交流活动,是其以诗人身份登场的一道亮丽风景。

匆匆文字,记二适先生在渝工作、读书临池、诗歌唱和之大略。若有不到,当请诸君不吝良言,以承先生严谨治学之风,不胜感谢!

参考文献:

[1]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高二适词条[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736

[2]高二适著.《高二适手札典藏》下卷[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3:图一六一

[3]高萍萍.《孙科创建中山文化教育馆》[J].《档案建设》杂志.2012:51

[4]高二适先生审查交代材料.1969:8

[5]高二适著.桑作楷主编.《高二适书法选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98

[6]尹树人辑录.徐利明注释.《高二适书论》.内部资料.2001:16

[7]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编.《金陵书坛四大家——高二适》[M].南京出版社.2003:38

[8]陈中凡著,柯夫编,《清晖集》[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29,82

[9]赵熙著.王仲镛主编.《赵熙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971

[10]顾颉刚主编.《文史杂志(第二卷第九、十期合刊)》.1942:89

[11]顾颉刚主编.《文史杂志(第四卷第五、六期合刊)》.1943:57

作者简介:纪如彬(1984-10-),女,江苏高邮人,回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设计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