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及其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水土保持及其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分析

王鹏  ,牟雪  ,田雪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在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已经成为国家重点监督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能够确保各项水土保持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现有耕地资源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在保证固有耕地资源不受进一步侵扰的基础上,大幅度提升人们对现有耕地资源开发的合理性,以达到从根源上治理水土的目标。同时,水土保持工作还需要借助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TS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下,水利工程施建工作已全面开展,在加快经济建设速度的同时,也对生态与自然环境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据此,在水利工程前期设计、实际施建、调度以及运营环节,需综合考量生态环境基本需求,以使项目在发挥应有效能的前提之下,逐步减轻对生态及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按期开展保护环境宣传工作,科学规划高噪声施建时间,对水土流失加以有效预控,同时还需不断强化环境监测,通过提高有关人员专业素养,构建完整环境监测制度章程,实行环境监测预警机制,由此使水利周边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1我国水土流失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1.1缺乏科学的发展观

某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无视地区固有生态环境的限制,导致固定区域内环境负担超过了其自身的有效承载能力,最终会造成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及实际消费水平均受到限制。某些地区的主管部门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时缺少全局性,对地区的整体情况和未来发展缺乏统筹安排,导致施策缺少综合性和针对性。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也许能够在某一时段内的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经济建设成效,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持续的推动力,并且会在资源生态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造成事与愿违的发展结果。

1.2区域发展策略缺乏针对性

在我国,现有陆地国土资源主要分为东、中、西以及东北4个部分,在上述4个不同部分中,每个部分的国土面积均在240万平方公里左右。面对如此广大的地域资源,如果仅采取某一项单独的区域发展调控政策,则该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会比较有限。比如,我国西部地区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是区域内部差异性较大,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尤为突出。面对这种发展局面,如果地方政府实施的区域未来发展战略过于单一,则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因此,在对待具体区域中的不同发展问题时,政府部门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确保指导策略的实际效用。

2.3规划约束力不足

对新时期的国土规划工作而言,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约束和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定共识,即要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部分地区的战略规划中,则需要尽可能地约束政府自身行为,确保自身的各项地方性政策不会对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造成阻碍。目前,长时间的水土流失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治,被破坏的土壤资源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养护,还有部分林地或者自然牧场被开发成农业耕地,这些情况都会破坏固有的水土生态平衡;部分地区的河流由于用水过度,导致下游水量大幅度减少,情况严重的已经处于干枯状态,长此以往,造成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部分地区在开发建设工程中,不注意土地保护工作,采石作业、挖矿作业、公路铁路工程的大量修建,导致所在区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受损严重,水土保持工作远远跟不上水土破坏的速度,某些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处于无法直接治理的状态。

2水土保持措施

2.1调整管理政策

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国家在水土治理方面投入越来越多,并且部分地区采取的治理措施效果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在保证固有水土治理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水土保持政策,利用各种政策扶持和政策优惠,鼓励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以带动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在此期间,地方政府部门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既要保证防治规划能够落实到位,同时还需要保证经济建设能够与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发展。

2.2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

以现代科技为导向,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耕地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现有耕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和土地实际产出率。比如,在进行水土保持和水土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地形特征的处理方式,提升土地坡度,使其外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可以对地表径流产生更为有效的拦截作用,进而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和改善土壤结构均属于极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既能够有效提升土壤自身的蓄水能力,同时又可以增强土壤肥力。

3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3.1结合自然科学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在河道治理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陆路交叉地带的护岸结构。在典型的堤坝保护工程中,应尽量采用具有优良的反渗透性能和垫层结构的堆石,采用多孔混凝土和天然材料制作的挠性建筑,并尽量避免采用坚硬的防水材料,以利于植物的生长以及鱼类、两栖类、昆虫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水陆交错地带是水生植物的生长地带,是动物栖息、觅食、产卵的场所,所以这也关系着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

3.2在水利水土保持工作中重视客观规律

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在规划和决策的过程中忽略了客观规律,造成建设失去效果、各类资源被浪费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必须从转变思想出发予以解决。首先,有关部门应当优化决策过程的可靠性,避免“拍脑袋”的决策,在进行大范围的水利水土建设之前,必须听取专业意见,给予专家充分的发言权,在充分论证之后再做决定。其次,有关部门应当转变工作思想,吸取经验教训,抛弃以往急于求成、急于立刻看到直观效果的工作思想,认识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才能体现出来的,急于求成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3.3让水利水土工作的不同部门更好地合作

由于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往往牵涉多个不同部门,因而不同部门之间往往存在责任的重合,并且往往造成责任的推诿,使工作流程延长。针对这些现象,有关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水利水土工作,让不同的部门在同一张设计图上进行规划。从水利工程的建设上看,大型水利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部门要加强联系,消除不同部门“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提升水利工程的效果。针对国土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工作,不同部门也要加强信息共享,在规划中做到“目标一致”,在工作中做到互相帮助,在处理双方职责重复的问题时以勇于承担责任为荣,鼓励“1+1>2”的工作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土资源属于我国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且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时至今日,我国在水土保持环境监测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效果,面对上述的种种水土流失问题,急需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并在处理传统水土流失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治理工作质量,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真正落实对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参考文献

[1]武秋彤,刘敏,李舒惠,等.基于移动监测的城市环境大气黑碳浓度空间特征及来源解析[J].应用生态学报,2022,33(8):2221-2228.

[2]吴瑶洁.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境与发展,2019,31(07):188-189.

[3]万远,甘萍.浅谈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