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符淑娟

(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  陕西  咸阳  713100)

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面授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仅仅是改变学习的组织形态的问题,最为主要的是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有机会获得来自环境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能进一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有效地达成师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共同体发展目标。

1、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1)学习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单一学习目标变成了多元化、更加方法的学习目标的分类。

(2)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信息环境下,由于网络资源共享,每个人都可以是某方面的老师,师生角色的变化尤为明显,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和筛选信息等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自主性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3)学习的资源极为丰富。在信息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学习者除了从教师那里获取资源外,还可以自主从互联网获取各类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

(4)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的位置关系一般为插秧型,学生之间很难自如地实现互动交互;而在信息环境下,采用圆桌型排列方式,其空间结构更加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可见在信息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上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为了使这种灵活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发挥,有必要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2、信息环境下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1)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代的迅猛发展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回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让学习者通过与他人进行交互和沟通,在协作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其学习、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我,顺应时代的发展。

(2)促进课堂的教学改革

在我国教育改革迫使课堂要做出改革,在信息环境下,需要发展学习者与人交流、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中构建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汇聚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点,有利于实现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3)发展学习本质的特性

在信息环境下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能够进一步发展学习的本质特性,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信息环境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而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课程网络资源,通过群聊、论坛、微信等进行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多样化的沟通网络,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和权威性,让学生发出真实的声音,方便教师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1]

(1)打造专属的课堂学习文化

课堂需要为学习者创设友好的课堂学习文化,师生一道共同倾听彼此的心声。课程学习中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思维的形成过程,对有价值的错误及时肯定,引导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课堂上需要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各级学习共同体完成教师设计的系列学习任务,有助于帮助学习共同体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增进了解,并培育年级、班级、小组三级课程学习共同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

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构建的学习共同体,需要为教学的有序开展做好组织准备,并能严格遵循互相尊重的课堂文化,并有利于班级成员间的合作和竞争。因此,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基础、性别、学习风格、性格、所在寝室等进行分组,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标准,把课程班级分为六个小组学习共同体,以此为单位对课程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基础较好学生可成为差生的脚手架;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2]。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成员的共融发展和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并形成良性的螺旋递进发展路径,让每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在小组学习中存在的价值。

(3)相关课程内容的有机组合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程组合,可以为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的课程运营提供更大的空间。将相关课程以整合模式推进,并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系列教学活动,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成长和团队建设,还有利于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协同努力,多视角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从而形成教与学的多重共同体。课程组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成长的机会,进而释放学习共同体更大的价值。

(4)改造学习环境

为了营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学习环境,不仅包括诸如座位的排列等涉及教室内部硬件设施问题,也包括多媒体、虚拟课堂等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创设出来的技术学习环境,而且还包括诸如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环境等[3]。教师对学习共同体沟通中语言规范的引导,鼓励性话语的示范都将为学习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活动有效进行,需要密切关注文化力、地域力和个人力三个层面的认知影响因素。

(5)三级学习共同体运营模式在同一个年级多个班级共同开展某门课程的学习时,为了更好地提升群体学习绩效,可以设计三级学习共同体,即年级、班级和小组学习共同体,现实和虚拟学习共同体融合推进,并可与寝室学习共同体进行适度结合,以实现不同层级的知识共享,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的协同组织与管理。三级学习共同体之间还能形成有序的学习竞争环境,班级内部的小组学习共同体之间、同一年级的班级学习共同体之间、不同学校的年级学习共同体之间,可以进行知识的协同创新和分享,为学习者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进而促进学习的有效和高效。

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对于大班额的课程课堂教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将促进教学绩效的进一步提升。组建年级、班级和小组学习共同体,结合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构建策略,并借助学习评价、群体绩效、学习科学的方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将课堂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落到实处。

[1]李洪修,张晓娟.大学“学习共同体”的实践 困境[J].江苏高教,2015(5):46-49.

[2]张立新,苏洪英.网络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教学评论,2008(5):88-90.

[3]娄惠茹.分布式认知理论对高职院校ESP教学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30-32.

作者简介格式

作者姓名:符淑娟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07

民族:汉

籍贯:陕西

单位名称: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南郊高级中学,713100(到省市邮编)

学历/职称:教育硕士/一级

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