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摘要:康宁是西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传统版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其创作中不仅能看到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也能看到对形式语言的追求。他既是传统版画的继承者,又是当代版画的开拓者。本文将从康宁的代表作品出发,粗浅分析康宁木刻版画的艺术特色及对中国黑白木刻版画的启示。
关键词:康宁;黑白木刻;版画;艺术特色
一、灰调木刻的选择
自鲁迅发起“新兴木刻运动”后,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与爱好者参与到木刻创作中来,由于当时对于外来信息的接收渠道有限,我国的版画创作者们开始模仿一些由鲁迅所介绍的西方版画家,如珂勒惠支、麦绥莱热等人的版画创作风格。这些木刻作品并非完全由黑白构成,中间也不乏少量的中间色调,但黑白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如珂勒惠支的《战争》系列木刻版画《牺牲》,其线条硬朗,黑白对比强烈,结构清晰,仅有小面积的灰色用以过度。受西方版画家们的影响,抗战时期伊始,木刻版画家们总体而言走的是“大黑大白”的常规语言表现形态。
80年代,康宁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的木刻作品《牧》。白色调的羊群围绕着三个身着黑衣,趴在草坪上看书的牧童,大面积的草坪以灰色调来呈现,作品中多变的点、线、面带来一种极富生气的层次感。可以看出,自创作伊始,康宁便在创作中注入自己独特的思考,深入其中,最终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灰色调作为对传统大黑大白版画样式风格的反叛,更注重的是版画间灰色的转换。①康宁在1984年创作的作品《新松》斩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优秀奖,而这幅作品则可以看做是康宁第一件成熟的“灰色调”作品。除了其中松树的树干使用了部分黑色,其余部分皆由灰色组成,构图饱满,画面和谐。在这幅作品中,传统版画的叙事性被剥离,内容不再重要,画面呈现出了平面性与装饰性,“松树”不仅是画面的内容物,更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意向。在这一时期,康宁认为,版画应该从传统的书籍插图样式,即对文学的附庸中解放出来,塑造自身的独立价值,因而必须强化和丰富版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②从这件作品中,笔者能够感受到康宁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大环境下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清醒且透彻,而他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将永不停息。
总而言之,《新松》的创作标志着康宁的黑白木刻创作走向了成熟,也标志着对“灰色”的运用成为了他个人艺术语言的代名词。对于“灰色”语言的运用贯穿于康宁之后的创作中,成为他的作品为人所认识的标志。[1]
二、多样的刀法组织
康宁在抽离川派版画黑白对比的惯性创作方式后开始探索中间色调的韵味,也是从这时开始,康宁更加注重“刻”的过程。虽然他在一些访谈中提到,于他而言“刻”和“印”同样重要,但从康宁的作品中依然可以窥见他对于刀法的多样化运用。
以康宁2000年创作的《飞翔》为例。作品中两条不规则留白使画面仿佛三联画的形式,内容分离又互相联系。飞翔的女人和马又被大量长线条贯穿,使画面看起来灵动、轻巧又不乏韵味。造型脱离了写实的传统,刚柔并济的线条带有别样的力量,经营的画面构图饱满而极赋内涵。从中能看出康宁接受现代多种新兴思潮后又加以自己的见解输出于画面中,在这幅作品中并没有悲观与荒诞的情绪,有的只有乐观向上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逐,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在当今的中国学院派艺术追求中,他们的艺术表达追求西化,而传统的木刻墨守陈规,“康氏线”既包含了了现代美学的审美因素,又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涵美。[2]
多组长线段排列也是康宁黑白木刻版画的一大特色,也可称为“康氏线”。长线段排列并非素描作品中的排线手法,而是更具有装饰性与形式意味的创作手段。在2002年的作品《静谧》与《倾听》中,不仅融入了许多传统中国元素,同时依旧能看到康氏线条或横或竖,穿插于画面中。2001年《延续的线段》是一件高近三米的原木木刻作品,通过借鉴汉简残片的形式而赋予作品更多民族化的精神内涵。作品尽可能保留了树木的特征,风化留下的痕迹、缝隙、孔洞被保留下来,康氏线条也在其中不断重复出现。当下人们的生活日复一日,重复、叠加、延续是一种平凡的常态,版画的复述性其实早已可以被现代的数字印刷技术所代替,但版画就和康氏线条的不断重复一样,它是可以被自觉运用于艺术家表达语言的一部分。
三、原木木刻的诞生
对康宁来说,艺术的道路没有对错,只有不断地探索。从九十年代末开始,康宁开始了“原木木刻”的创作,树木上开裂的纹路、龟裂的树皮、不规则的边缘形态被尽数利用,成为了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对画面完整性的颠覆与对传统版画固定模式的反叛。
时间来到2006年,康宁在研究、借鉴和学习西方现代版画理念后又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花鸟画,创作了《大花鸟》系列。《大花鸟》细密的排线组合或穿插或互补或迂回,赋予视觉上的游离、空间中的跳跃变幻。作品虽然与传统符号相联系,又用现代观念解构重组了客观物象,是传统民族性与新形势语言的完美融合。《天马行空》系列则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体现了自由与规则的冲突。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矛盾,康宁的作品也不例外。在《新松》中充斥着动与静的矛盾;在《延续的片段》中不乏对个体短暂与历史永恒的思考;在《天马行空》中则用超现实的手法体现现实主义的问题。
康宁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材料的使用与选择,木刻作品以桦木、梨子为原料,在即兴的创作中追求苛刻的“刀味”。与传统版画的“印痕”特征相比,康宁认为这样的“雕刻”能更直接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情感。 [3]对于材料的选择,是现代艺术家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比如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对于各类综合材料的运用赋予了其作品强烈的物质感、厚重的历史性与深邃的精神内涵。康宁展示给观众的是带有“刻痕”的原木木刻而非带有“印痕”的版画印制品,更加直观地呈现了作者的创作过程与更加强烈的艺术情感。
四、总结
从灰色调木刻与康氏线条的使用,再至如今的原木木刻作品,细品康宁艺术作品的变化,观者能深切感受到他对于版画语言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诚如王林所言,康宁已走出了版画画地为牢的界限,他的作品早已成为一种展示空间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公共艺术而并非仅仅是案头艺术或是印刷制品。③康宁在版画的黑白之间与传统之外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而他也还将继续探索,拒绝平庸与保守,不知疲倦地谋求创新,为未来的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带来更多启示。
①朱剑坤:《谈黑白木刻版画中黑白的运用》,大众文艺,2014 年版,第 136 页。
②齐凤阁:《个性图示的背后:当代中青年版画家透析(四)》,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24页。
③王林:《木刻艺术的忍者——版痕物语话水印》,今日艺术,2008年。
[1]王晨. 新松[D].四川美术学院,2019.DOI:10.27344/d.cnki.gscmc.2019.000088.
[2]孙慧慧. 以康宁为代表的当代黑白木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3]林兆君. 康宁黑白木刻版画艺术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7.
作者简介:
蒋沛洳(1998.2—),女,汉族,籍贯:重庆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1 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史论,研究方向:美术批评与策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