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建设

李航,巴黎

(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91)

摘要: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向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通过完善和健全各项保障基础和激励机制,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大力培养新时代能够肩负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1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必须从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切入点的高度,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努力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高校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教育历来都存在着注重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新时代“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虽然党的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和变化,但皆是根据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和基本政策的全面规定和深刻阐释。不仅如此,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实践中,始终把“德”字放在首位。所谓“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从又红又专、“四有新人”到德才兼备、“立德树人”;从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工作队伍、“专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到本世纪之初开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一级学科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等,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从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着眼,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客观上需要专业课教师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是政工人员的事,是思政老师的事”的固化思维和固有观念,践行“教书育人”相结合理念,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其次,高校“课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创新方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价值观教育、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第一要务是“价值塑造”。“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才能有正确的依归,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进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任务。再次,高校课程思政是实现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担负的责任,而且也是各课程教师都具有的责任,涵盖所有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客观上有利于’三全育人’格局的形成。”

2课程思政实践中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挑战

第一,高校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认识误区,会影响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一直存在“两条平行线”的问题,即一条是专业课程,另外一条则是思想政治课程。两条平行线互相不重合,也互相不干扰。它们相互之间逐渐形成了两个完全被割离的“孤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类的课程都是单独成课,单独编制教学计划,并且都是由专职的思政类教师独立完成,而其他的专业课教师则只需要负责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几乎是互不联系的“两张皮”。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想困惑在专业课程的课堂老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消解,甚至简简单单一句“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的言语,都会给学生思想带来极大冲击,加之大学生长期形成的重专业课程学习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心理,严重影响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这种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两条平行线”的问题,势必在高校教师中产生认识误区,即专业课程教师职责就是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至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理想信念等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在教育教学的内容上,认为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减弱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育人要求和价值的深刻理解,缺乏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工程伦理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合重要性的深刻领悟,从而导致缺乏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不够,影响了教学实践执行力。由于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理念提出时间尚短,高校教师普遍对课程思政建设关注不够,教师对其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研究也不够,对专业课程融会思政教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研究较为薄弱。从笔者的一些调研结果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在课程思政研究的队伍中,存在着思政专业的教师较多,理工专业的教师相对较少的现象。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缺乏精准把控,尚末形成稳定的研究范式和值得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案例等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执行力度。

3结语

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教师不仅仅作为学生在学科专业方向上的领路人,更应该成为广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修养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引领者。鉴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尚处于实践和建设的起始发展阶段,教师又是课堂教育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正确认识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教师面临的挑战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就成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绕不开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涛. 高校“旅游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10):34-41+54.

[2]沈晶,王千慧. 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体育教育学刊,2022,38(05):46-50.

[3]李娜,吴长昊,赵亮. 应用型培养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一体化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2022,37(10):19-22.

[4]严树,林丹玲,陈佳仪,朱晓姝. 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J]. 电脑与信息技术,2022,30(05):97-100.

课题项目河北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编号:HWJG2022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