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联读的联动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1+X”联读的联动方式

 陈红燕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新区小学   

【内容摘要】时代在进步,教学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1+X联读是阅读的新蹊径,更能使小班化在深度学习中迈溯:一.以“1”为源,优厚同类拓展;二.借“X”创生,优化异质对比;三.依“+”联动,优调文本组合。1+X联读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领,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关键词】1+X联读   阅读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不断改革变化的推动之下,1+X联读的阅读形式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新型的阅读方式,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X”中的“1”指的是课本中的课文,“X”是与课文相关联的其他文章,可以是相似的,或相反的,也可以是一类文章或一本书。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学习,既巩固课文,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更集中,更有效,更广阔。那该怎样联读呢?有以下几种联动方式:

一.以“1”为源,优厚同类拓展

“1+ X”联读首先要定位好,它绝对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内容上随随便便的组合。“1”的定位要准,“1”是教材内的一篇课文,它是整个联读教学的主心骨,所有的“X”拓展都是围绕研读“1”而展开,教师认真研读文本,发现最典型的特征,优化厚实“X”的同类拓展,从而有的放矢地教学。丰盈阅读教学过程。

(1)同一写法文本拓展。“1”是五上《落花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文章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希望孩子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渗透借物喻人的方法。“X”是《白杨》,白杨同样也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赞美边疆建设者默默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无私奉献的“落花生”。既有写作方法的迁移,又深化了文本,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素养。

(2)同一主题文本整合。统编版语文五上《父爱之舟》用朴实的语言,紧扣“小舟”回忆了几个场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教师可以抓“父爱”的主题,拓展其他文本《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背影》、《父亲》,感受名作家笔下浓浓的父爱。

(3)同一体裁文本融合。“1”是法布尔的《蟋蟀》、布封的《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性文本,学生常常把它们当成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了,在教学时,可以把这两篇进行联读,懂得此类文章的特点,再拓展几篇“X”,如《琥珀》、《蝉》、《大自然的语言》等,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充分明了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掌握阅读此类的文章的方法。

(4)同一人物深度阅读。仅仅靠两节课学习《小英雄雨来》,感知雨来的人物形象,显然就会苍白无力,与《把鬼子领进地雷阵》和《夜送鸡毛信》进行联读,教学中除了巩固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外,反复品读,从一言一行中又看到了怎样的雨来?使得在一次次阅读中感悟雨来的形象,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就立体,充盈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读整本书——《小英雄雨来》,如此联读,相信雨来在学生们的心中屹立不倒。

二.借“X”创生,优化异质对比

与“1”的联读的“X”文本,选择要优质,要经过精心选择,精致加工。就具体的文本特性而言有两类,一是文本同质,二是文本异质。在“1+ X”联读活动中,比较是基本的活动元素,相同文本不同题材,同一主题不同文章,同一体裁不同文本 学生在多个阅读材料的之间联系,寻找相近或相反的地方分析异同进行对比,在一次次比较中,历练思维。在联系多种活动内容时,如何让学生积累思考,进行对比阅读,产生化学反应颇为重要,为此,在设计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跳跃在不同文本之间,可以抓内容比较,抓语言比较,抓不同文体比较等,在对比中,开阔视野,历练对比性思维。(见下图):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DingTalk\321981493_v2\ImageFiles\1677230756526_E7DF0B9B-8E1D-4d80-8F4C-C2D421F7D0AB.png                      各种文本对比教学

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的阅读发现越来越精细,内在思维也越来越深刻。

三.依“+”联动,优调文本组合

“1+ X”并不是文本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文本随意的组合,而是围绕着教学议题巧妙放置,在教学操作上,“+”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必须思考“X”怎样与“1”组合?什么时候联结最适宜?怎么连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探索,优调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1→X。文本1为例文,对于文体特征或文章主题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示范性。先带领学生研读课文,习得本课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后,进行自主阅读X文本,进行学法的迁移,一般在学习后进行联读。比如:本校陈老师在执教《花钟》一文时,回顾之前所学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片段,体会关键语句能直接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然后抓关键词句概括花钟1、2自然段的段意,掌握其方法:直接概括和根据提示进行概括。进而走向“X”文本——《小虾》,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最后,用“”画出短文的关键句,根据这句话方法,我知道短文的大意是的句式来快速概括《热闹的运动会》、《石榴花开》,从而明白可以直接选用、提炼取舍、关注位置等多角度盘点“关键词语”概括法。

◎:X→1,文本1为母本,X文本为子本,借助X文本更好地完成“1”文本的阅读。一些课文,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脱节,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助X文本来解释,铺垫,为学好文本1作辅助,。一般在学习前、学习时进行补读。如教六上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时,对于长征的背景,对于文中提到的五件事:翻越五岭、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比较陌生,为了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以如下安排:

1677546132321_C8F638FE-B54B-4bf6-9B93-C5A323DBA8B1

◎:1→X→1,文本1作为样本,1和X没有主次之分,在阅读的过程中它们所发挥的价值是相同的,视为一个整体。在课文与“X”的不断互动中,双线并排进行,促进阅读理解与发现。如教《松鼠》,联读《跑进家来的松鼠》,同时梳理两篇的框架图,然后进行对比不同之处。从体裁、内容、中心思想、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进行对比,进儿明白文艺性说明的特点。

◎:1→X→Y。即在从课文到“X”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Y”。一篇带多篇,一篇带一组,一篇带整本。这个 “Y”大部分不是在课堂上呈现,而是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的阅读,不过要带着思考任务: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思想?②与课文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以带学生阅读更多的篇目。

综上所述,1+X联读将课文与文章,与资料,与整本书融合,整体规划框架,优化联读文本,静心设计教学,全面评价,使学生提升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真正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