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学校
一、学生背景:
小林,男,9岁,小学二年级,有两个成绩优异的姐姐。父母做生意,工作忙碌。从小体质弱,请了阿姨照顾,到了3岁多孩子还不会走路,口齿不清晰,不懂得与老师、同学交往和沟通。受过霸凌,有攻击性,缺乏安全感。从4岁到8岁坚持在某医院儿童康复科做康复训练,诊断为“运动神经发育迟缓”。
二、问题概述
1.一个不会控制言行的孩子。小林是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疫情期间转到班上的,所以前面三个多月基本上都是在线上交流学习。返校后他的问题慢慢显现出来,经常在座位上撕口罩,一撕就是一节课,因为他在本该发育精细运动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现在会有爱撕东西的兴趣。在上课坐不住,干扰同学,有时跑出教室,经常下位拿手拍同学的头,用衣服甩别人。或者在位置上很大声地自言自语,经常说一些比较过激的言语,例如“我一手把它撕碎,踩踩踩……”类似的言语,甚至踩到桌子凳子上吸引同学注意。有攻击性,课间经常追着同学打(原因:他说不喜欢某个同学就打他)。特别针对跟他有过小摩擦的同学(比如:班干部大声喊他回座位,他就会针对这个班干部,不断地追着去弄他,做出踢打的动作吓唬人,有时候也会拿着杯子打到别人身上)。
2.一个心智迟缓的孩子。为时3个多月的线上交流学习,在家长拍的视频中能感受到孩子读书时口齿不清。返校后经过观察,能明显感觉到是低于同龄孩子的,更像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表达能力欠缺,不懂得沟通。转到我们班第一周基本上不说话,不跟同学玩。其他科任老师单独跟小林聊天,基本上不回应,一个月后其他科任老师才听到他说第一句话。学习能力低,语文30多分。但家长在家给孩子积极补习,作业基本都完成了。
3.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林最明显的是,总是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会对批评提醒他的班干部或同学进行攻击,比如拿水杯砸,用拳头打(力度不大),对同学造成困扰。
三、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小林出生时,父母因为忙于打理生意,很少关注孩子。小林从小就交给阿姨照顾,包办一切,孩子3岁了不会走路,基本上抱在手上、背在背上,基本不下地。阿姨也欠缺常识,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反常。导致孩子在年龄段该有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认知等方面都得不到锻炼。
2.学校因素:小林8岁时,医生建议可以入学,家长选择了某一私立小学。在学校午休期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排在一起,由于小林比较特殊的言行,常常引起其他孩子的嘲笑。在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在午休时一个二年级的小胖(化名,体型比较胖)说小林占了他的位置,当时也没老师在,小胖把小林推倒按在地板上掐脖子打,还叫了别的同学一起过来,然后关柜子里,鞋子袜子都脱了。事后小林回忆说被掐得快透不气来了,一直喊不要打我了……家长仔细问才知道平时也有类似行为,只是小林回家都没说。
四、辅导策略
1.情感沟通,建立信任
喻承甫老师在《学生常见问题行为与辅导》一课中提到:理解和认可是教育引导的前提。小林现在的行为就跟4、5岁的孩子一样,特别是在心智方面。在了解了小林的特殊情况之后,我就把小林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抓住小林的闪光点,例如放学会主动跟老师说再见,很有礼貌;比如喜欢看绘本等,适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而小林有些攻击性的行为,一方面可能之前受到他人欺凌这样不良的示范,一方面也可能是在他受到欺凌后的自我保护。针对这种情况,我鼓励他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当然当他犯错误时,要及时制止,并直接给他正确的示范,再表扬他正确的做法,进行持续的正面激励,而不是点名批评,或者指出他的错误。
2.多方合力,春风化雨
加强家校沟通。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和处境,经常通过微信、电话或者面谈等多种方式,加强沟通。密切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包括与其他同学的交往,在科任老师课堂上的表现等,都及时告知家长。而小林在家的表现,如有进步的地方以及最近出现的问题都会主动询问家长,以便更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动态情况。
争取其他家长的包容和配合。刚开始小林来到班级,总是会影响上课,攻击其他同学,也经常有家长投诉。为了得到其他家长的支持,除了及时解决问题后,还通过家委和几个热心的家长,共商对策,既取得其他家长的宽容和支持,又能联合家长的力量有效沟通和处理问题。
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我们班总的来说,是一个很有爱的班级,平时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对于新加入的成员,刚开始会对小林的言行不理解,会去批评小林。我会找合适的时机,跟同学做思想建设:首先让其他同学感同身受小林面对新环境的心态。二是了解小林的过去,把他的特殊情况和之前受过欺凌的事情告诉大家。孩子都有一颗善心,老师只要加以引导,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善心变为善行,比如会帮他整理书包,有的小暖男还会在小林不小心摔伤的时候安慰他,带他去校医室等。三是鼓励同小区的孩子带动其他孩子,比如下课主动找他玩,跟他聊天,打开心扉,以点带面,不断磨合。渐渐地,小林也感觉到了同学们的善意,逐渐走出了之前的阴霾,与同学们相处越来越融洽。
3.线上线下,创建归属
小林这种情况,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同样对他的鼓励也是需要持续性的。由于疫情的特殊情况,我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机会,制造机会让他在班级中获得更多的关爱和归属感。比如在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月中,引导其他孩子给小林送爱心纸条,写上祝福语。他后来跟我说:“老师我好幸福啊!”到现在他还把同学们的祝福放在了他房间最显眼的位置。又比如经常让他帮忙发试卷、发通知,让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的价值。线上学习时,开展“六一”云活动,我听说他新学了钢琴(虽然只会弹简单的几个音符),我也鼓励他上传视频,让同学们看到他的进步,还得到了不少同学的投票呢。
五、辅导效果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老师、家长、学校和同学们的互相配合下,小林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成绩有所上升,特别是数学;与同学相处融洽,基本上没有出现攻击其他同学的现象了;上课状态也有所好转;性格上变得开朗爱表达了;还会主动参与班级活动,乐于为班级服务。小林现在也成了我们班 “大宝贝”。
六、反思与建议
1.老师和家长统一战线。首先是教师校色的转变,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应该以同为一个母亲的角色,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和家长是一条心的。小林的家长每次谈起小林的情况,都是眼含泪水,可以看出家长内心是比较脆弱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多从小林的闪光点作为切入口,让家长重拾信心,才能更好地面对小林的成长。
2.通过各种平台资源加强学习。面对小林这种情况的孩子,老师和家长除了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之外,也需要不断学习,通过各种书籍和网络资源充实自己的认知,比如多翻阅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多看类似儿童的讲座,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进行深入学习。在多次深入跟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之后,小林的妈妈现在也正在自学心理学,孩子向着良性转变,跟家长自身的认知水平提高也是不可或缺的。
3.发挥同伴指导的力量。在班集体中,同伴之间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有了同伴的帮助,很多事情会事半功倍。很明显,小林在同学们的帮助和影响下,行为和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他还认了一位小男生当“师父”,经常一起玩,放学一起回家。这位“小师父”是一位各方面都比较自律优秀的男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给小林带来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