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观——立德树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我的教育观——立德树人

王鑫露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立德树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在教育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实践需求,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和实践育人,是关乎中国教育前进方向的正确导向和战略部署。

关键词:德育;教育观;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除了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还应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智育领跑”的局面难以改变,德育工作仍然存在“靠边站”现象,致使学生暴力事件频发、问题学生不断等情况。道德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基,因此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遵循“立德树人”教育观,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格局、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一、什么是立德树人

立德,就是坚持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一说最早源于鲁国叔孙豹之“三不朽”论”,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将“德”放在人生恒久价值追寻的首位,明确强调了立德的重要地位。而“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则强调了树人的深远意义。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对青少年价值导向的正确引领

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放在首位。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要系紧人生的“扣子”,必须先立德,立德才能树人。坚持“以德育人、立德树人”,让德育渗透进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帮助青少年在学习的同时打好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三观导向,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深刻体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意义,在日后的漫长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坚守做人底线。

(二)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

立德树人”思想由来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精髓。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重“德性”的养成,强调德才并重、以德为先。《礼记》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教育的目标在于确立和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此外,“立德树人”是中华传统“人德共生”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扬。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今天我们强调“立德树人”,既是对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弘扬,也是回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

三、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一)学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德树人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因此,我们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全面渗透道德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坚持以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学校工作各个领域。首先做到教学育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次利用文化育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氛围性的存在,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开展活动育人。通过开展主题明确的道德教育活动,以营造道德教育氛围,是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态度。

(二)家庭

1.增强家庭育人意识,发挥榜样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的终身学校。父母等长辈对孩子基本的日常生活习惯、群体生活规范、基本的情感态度和言行倾向等的教育都是带有启蒙性的,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终身奠基作用。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担任着相机而教、因材施教的教育者角色,在心理认知、情感体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对孩子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因此,家长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三)社会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认识、亲近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对学校德育建设的加强和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都具有积极作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学习雷锋、志愿者行动、文明礼貌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组织安排学生走出校园,有助于推动学生道德实践的养成。

2.引导正确舆论,营造良好道德风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开展德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立德树人作为全社会的责任,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力。对德行败坏的人和事严加批评,而对助人为乐、德行优良的则应给予表扬,从而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尚。例如电视、广告、等节目要加强思想引导;文学艺术作品要做到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为德育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总结

社会向前发展,教育不断改革,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全面发展教育之首,是人真正成为人的标志,更是任何一个时代教育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要遵循“以德树人”的教育观,只有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回答好“为什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汇聚起铸就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邓艾民.传习录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冯刚.立德树人与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逻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5):13-19.

[3]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黄惠云.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及其指导意义[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64-65.

[5]罗坤瑾,邓瑜琪.“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理论渊源与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9):74-81.

[6]唐智松.教育原理:研究与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8]姚崇,黄密.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新人的培育途径[J].教育探索,2022(10):62-66.

作者简介:王鑫露(2000.07.--);女:汉族;重庆永川人;硕士在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