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阚爽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300457

摘要:在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信息化研究不断深入的当今,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学创新的热点和焦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建立具有特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以及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1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对周围的一切都很好奇,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寻找更好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孩子。小学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目前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所以,当一个学生对学习有了强烈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并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以下是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现状分析,阐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希望能够积极改善,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首先,从老师的角度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对资讯科技课程的认知与理解,其中包含了教学中的教学问题及工作态度。当前,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仅限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广泛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很落后,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运用,仅仅是通过点击鼠标,就能把教材的内容或者课件的内容照本宣科,很难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特性,造成课堂氛围枯燥、平淡,缺乏与同学们的互动,让人在学习中感到厌烦、排斥。其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堂信息技术课程,讲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课程的忽略,学校提供的教学器材也是形同虚设。由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太过繁杂,老师只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厌倦、不能投入学习的感觉,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仍未能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使师生交往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同学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2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1 巧用微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微课是当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也是辅助学科教学的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小学科学课的一些内容也适合用微课的方式来呈现,特别是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学校中,课堂上无法引导学生实际动手实验,而微课则可以将一些实验过程视频详细地向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微课掌握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内容,理解一些科学的现象,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微课的应用,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强化讲解,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此外,在小学科学的复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共享的形式,让学生有很好的参考资源,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2.2 做好前置性学习,给课堂教学提效率

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探究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课前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一环,例如:在讲解小学科学科教《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本课没有具体的实验操作环节,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用较多的视频资源、文本资源作为授课重点。与其让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阅读。不如将视频和资料卡利用平板提前推送给学生,“先学后教”的设计给课堂上的研究环节提供了大量时间。预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学生还能自己先想办法找寻答案,如果寻求答案失败,再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与老师、同伴一同验证解答。通过前置性学习,学生获得多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不局限于老师的教授,能做到真正的自主学习。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化抽象为形象,拓宽学生视野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书本中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是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困难的主要原因。运用信息技术,真实还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化抽象为形象,能有效解决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

例如,在生命科学这一知识内容讲解中,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观看动植物的变化。相比文字描述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更加直观。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特征,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及繁衍特征,运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借助信息技术以视频动画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命活动,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认识人类的身体结构,实现对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等知识的探索。

在城市建设进程中,都会采用相应的景观树木作为行道树。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一元素引入课堂。学生观察银杏树的树体特征及生长变化,通过信息技术对银杏树的季节变化信息进行记录加工。教师结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观看银杏树结构的动画,让学生对银杏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银杏树的树叶进行加工,制作成美丽的叶画。这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展开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4 及时收集学习数据,提高师生分析能力

信息化时代,数据收集的时效性是关键。在讲解小学科学科教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一课中,学生完成条形磁铁实验之后,肯定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其他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兴趣,教师顺势推出答题环节,学生使用平板答题,教师电脑显示答题数据,在答题过程中出现不同答案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教师演示、师生演示、生生演示逐步让学生理解不同形状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使用答题+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培养二年级学生推理思维的形成。同时答题软件能即时生成正确率和选项分布情况,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帮助教师分析学生学情以及了解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2.5 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课堂上,老师能有效地指导同学们进行探究式学习,使他们能够一起做好作业,并能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工作,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由于年龄相近、经验相近、心灵距离比较近,同窗之间可以相互合作、探讨、共享教室内的资讯资源,不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沟通技巧,达到小学资讯科技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加强与学生的有效地互动和沟通来扩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同学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后,先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再由他们自己组织讨论,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3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融合,应以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深度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相应的学习场景,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融合,是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能起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相融合,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进阶式培养。

参考文献:

[1]邹雅男.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融合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3,No.571(03):49-51.

[2]张远军.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探寻[J].小学生(下旬刊),2023,No.887(02):91-93.

[3]陈文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融合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No.178(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