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海口 571154
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其发生具有流行性、暴发性、毁灭性特点。为了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蔓延危害,本文研究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发生原因 防控措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病害。为此近年来开展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并组织实施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使该病的扩展与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发生范围明显减少,危害程度大大降低。
1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基本特征
细菌性条斑病属于检疫性水稻作物病害,具有较强的病害传播性。水稻嫩叶在感染病原物的状态下,病斑会逐渐形成于嫩叶的表层,然后迅速呈现蔓延与扩展的趋势。水稻在感染病害的早期阶段,植物嫩叶部位会形成小型水浸状暗绿色斑纹,但不易被察觉。在病害蔓延过程中,长度1 cm左右的褐色或者黄色条状斑纹会形成于水稻叶脉部位。水稻作物在发病后期,会大量出现串珠状透明黄色细菌,造成水稻叶脉部位溢出黄色液体,最终导致水稻叶脉枯萎。仔细观察干枯后的水稻作物,可以看到透明斑纹呈小型胶粒的分布形态。
在多数情况下,夏秋交替(台风过境)时是水稻感染病害概率最高的时间段。因为此时水稻作物处于抽穗期,很容易受到外界潮湿气候的影响,因而造成细菌快速蔓延。成片种植的水稻作物一旦感染细菌性病害,则会造成水稻叶片出现大量卷曲的情况,导致规模较大的水稻种植田出现枯萎的情形。
从水稻感染细菌性病害的根源来看,水稻种子构成了寄生病菌的重要载体。水稻叶片出现伤口,植物表层的气孔与伤口就会布满侵入的病菌,造成条状斑纹纵向扩大。此外,雨水与农田灌溉水源都可以成为水稻感染条斑病的载体,尤其是对于经过移栽处理的水稻作物而言。水稻嫩叶具有较差的抗病菌能力,也会导致规模较大的水稻田遭受病菌的侵蚀。
2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因素
2.1 品种差异
从水稻品种上来说,目前尚未育出免疫的水稻品种,但品种间对条斑病菌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讲,杂交籼稻比杂交粳稻易感病,粳稻、糯稻等常规稻比籼稻抗病。据我们今年在病田调查发现杂交籼稻病叶率高达93.25%。而它下水流方向的一块杂交粳稻几乎没有感病;全区粳稻也没发现有感染此病。同时稻叶的气孔密度和展开度的大小与品种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据研究发现叶片气孔密度较小、气孔开展度较低的稻种抗性较强。
2.2 栽培措施
通过多点调查发现,栽培密度小的发病轻、密度过大的田块发病则较重;该病在穗期害还会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加重、偏施和晚施氮肥的发病重,随着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轻;同时发现深灌、串灌也有利于该病的蔓延与危害。
2.3 带菌种子
菌源种子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随着农资种子市场的开放经营,各地的种子管理有些混乱,加之检疫人员少、检疫力度不够,种子经销商受利益驱动,往往把带病种子带进了市场,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2.4 气候因素
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和湿度是该病的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发病适温28~30℃。相对湿度超过80%的易发病。病原菌由气孔入侵,溢出的菌脓遇到干燥时便形成成为黄色小粒而落于稻田中随灌溉扩散传播;溢出的菌脓在潮湿和有风雨时尤其是被台风、暴雨的侵袭时,病原菌可被吹溅到周围健康的叶上而直接感染、易引起流行。因此,风雨、病田水串灌等农事操作也是造成该病迅速蔓延的外界因素。
3 防控技术措施
3.1 防控指导思想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若不加强防控,将会导致发生地的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因此,防控时指导思想要明确,即加强检疫,实施综合防控,控制发生疫情核心区面积,延缓扩散蔓延,减轻危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3.2 强化检疫措施
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拔节、孕穗抽穗、乳熟期),严格按《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对繁种基地进行3次产地检疫,考察整个大田特别是大田进水口处稻株上有无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防止带菌种子流出,把好源头检疫关。严禁未经检疫从疫情发生区调运水稻种子及其产品。对有疑问的种子外调,当地植物检疫机构应严格把关,杜绝检疫性病菌的流出。辖区内种子经营企业(户)从辖区外调水稻种子前,必须到辖区内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植物检疫要求书,方可依法调种,调进的种子要有辖区外植物检疫机构开的植物检疫证书。对来自疫区的交通工具、包装填充材料等应严格检查,必要时做检疫处理,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传入。
3.3 加强疫情监测调查
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区及其周边地区设立监测点,进行密切监测,掌握疫情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发出预测预报。在水稻种植期间开展定期调查,特别对水稻制繁种基地要全面普查。水稻易感生育期和台风暴雨过后,加大田间调查范围和调查次数,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防控,提高防控效果。
3.4 农业防控
3.4.1 选用抗耐病品种。
选择适合本地区抗病抗逆性好、产量高、品种优良的粳稻或杂交粳稻品种,替换易感病的老杂交稻品种。
3.4.2 加强肥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量、过迟施用。适当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钾肥用量高可以减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灌溉做到浅水勤灌,苗足烤田,避免串灌、漫灌,防止病田水外流。
3.4.3 清洁田园,处理好发病植株。
水稻成熟后,发病田块应单收单晒,稻谷单独存放,稻草、稻桩、谷壳及杂草集中销毁。收割机械就地清洗消毒。发病田1 hm2施生石灰750 kg进行消毒处理,保持田园清洁,减少病菌侵染蔓延。
3.4.4 实施轮作。
疫情区合理轮作换茬,最好进行水旱轮作。
3.5 化学防控
3.5.1 种子消毒处理。
播种前可用85%强氯精(三氯异氰尿酸)300~400倍液浸种消毒,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 h,再放入药液中浸泡12 h,然后用清水洗净,捞出后催芽播种。也可用20%噻唑锌进行拌种,按40 g药剂对水0.8 kg,拌稻种15~20 kg的比例包衣种子后直接播种,现拌现播为宜。
3.5.2 培育无病壮秧。
选用无病种子,避免用病稻草催芽、盖秧和扎把。在秧苗3叶1心和移栽前5~7 d开展2次秧田预防,1 hm2用有效成分氯溴异氰尿酸450~600 g、噻唑锌300~450 g或噻菌铜240~300 g喷雾,做到带药移栽。
3.5.3 药剂防治。
水稻移栽后,定期进行大田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对老病区分别于分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各施1次药进行保护;对发现有零星发病中心区的田块,应由外而内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扩大蔓延。发病中心多的田块,应进行全田防治。老病区在台风、暴雨后应及时进行补防。可用20%噻菌铜悬浮剂用1500~1800 g/hm2加磷酸二氢钾1 500 g/hm2或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液粉剂750g/hm2或20%噻唑锌悬浮剂1500 g/hm2各对水600 kg/hm2均匀喷雾,施药间隔5~6d,视病情发展决定施药次数。
4 结 语
细菌性条斑病对于水稻种植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保证水稻种植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业部门需要重点防控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全面推行针对水稻作物的植物检疫措施。同时,各地农业部门应当充分依托水稻病害防控领域的科技手段宣传,增强当地水稻种植户防控水稻条斑病的意识。在种植水稻作物的过程中,种植技术人员需要重视全面的水稻种植管理,运用喷洒化学药剂以及实施生物防控等举措来预防条斑病,保证水稻作物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 吴学业,张慧敏.浅谈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及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4):175,182.
[2] 徐永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因子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8(12):64.
[3] 黄华英,梁盛铭,陈梅珍,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规程[J].生物灾害科学,2017,40(1):58-60.
[4] 曾明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7,3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