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迹粮仓 扬农耕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3

承古迹粮仓 扬农耕文化

沈丹艳,李月,沈佳娣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摘要:在全球化和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嘉兴立式粮仓作为当地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也正面临着逐渐衰落破败的局面。部分农耕作业被淘汰,同时因交通日益便利使农产品在粮仓储藏的需求降低,七星粮仓在当地逐渐被闲置。但粮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人文景观和场所内涵。因此如何实现传统产业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具有文化、功能、空间上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嘉兴现有城镇粮仓再利用案例,以及对湘家荡七星粮仓的实地考察调研、当地居民口述记录与整理等工作,将七星粮仓作为建筑遗产,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层面,以尊重历史,保护建筑为原则,探讨将其作为活态遗产与旅游经济相结合,进行动态发展保护的机制与策略。

关键词:粮仓;农耕文化;精神粮食;活化保护

1 嘉兴城镇建成粮仓遗产的现状

嘉兴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产区,素有“浙北粮仓”的美誉。解放后,为粮食安全以及保障供应和贮藏调运,嘉兴先后建立起了一大批粮食仓库。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嘉兴的废弃旧粮仓纷纷上演“变形记”。海盐百步镇老粮仓变身滨水文旅公园,成为集中展示小镇文化特色的场所之一;王店镇长水塘畔,14座苏式圆筒粮仓改头换面,建成了秀洲区首个乡镇“城市客厅”。随着文旅创意的不断提升,老粮仓的颜值也在不断刷新。嘉善大云公社占地约360平米的粮仓群,闲置了20多年,老建筑满是被岁月侵蚀的痕迹。2021年年初,大云镇开始对这处粮仓群进行改造。历时半年多,整个粮仓群变身为大云文化中心,以“云上书仓”和“大云记忆”为主体,后续还将开发出更多的空间和功能。“仓廪实而知礼节”,大运公社从贮藏物质粮食的粮仓,变身为提供精神食粮的书仓,其的寓意不言而明。

在嘉兴古粮仓改造的案例中,最有名的当属王江泾镇的运河·陶仓理想村。陶仓理想村位于嘉兴王江泾镇田丰村的运河陶仓理想村,昔日是旧粮仓,今日是文创村。从苏式粮仓改造成充满格调的红砖工业风设计馆,一跃成为长三角地区当红的拍照打卡胜地。陶仓即是陶家的粮仓,新中国成立后,建成了数栋苏式粮仓,供周边村庄共同使用。2019年,乡伴文旅集团进入田丰村,对旧粮仓进行改造,使其焕发新生。2020年初,理想村的地标——陶仓艺术中心建成。这里相继举办了运河国潮生活节、非遗文化论坛、“新陈代谢”艺术展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让这个原本不知名的村庄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过去,禾城的大小粮仓粮库多不胜数。如今,时过境迁,不少老粮仓先后“赋闲”,物尽其用,一众老粮仓又纷纷“焕新”,“存其形、留其韵、彰其神”。这些“老地标”外观风味未变,老一辈的故事仍在、回忆仍在。

2 嘉兴湘家荡七星粮仓的历史与现状

湘家荡七星粮仓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七星粮仓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七星镇桥埭路,距离嘉兴市区近20公里,大约需要25分钟车程。七星粮仓北靠七星镇人民政府,南临居民村落,东西均是大片的农田,占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有充足的屯粮空间。

七星粮仓主体建筑为联排立式粮仓,嘉兴人也称它为圆筒仓库,由连排高矗的圆柱形建筑体组成,主要用于粮食的储存。其不同寻常的建筑外形,足以刷新人们对江南传统建筑结构的认识。它是目前嘉兴近郊唯一遗存的一座粮库,是七星镇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粮仓。根据《七星镇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星粮站开设在镇东向阳桥北,有粮库8幢,仓容量3000吨;1979年又建仓容量2500吨的圆筒仓,成为国家储备粮仓。圆筒仓与王家浜仓库10幢平房,潭港东岸8000千多平方米的库房,仓容量共达12900吨。在“以粮为纲”的年代,七星粮仓是人们吃饱饭、睡好觉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社会总体处于和平稳定发展的情况下,米面粮油等生活必备物资十分充裕,民间已经鲜少有大规模屯粮的习惯了。如今大多数地区的粮仓已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闲置的粮仓不仅丧失了其最根本的使用价值,而且往往占地面积都不小。如果没有良好的转型改造方案,七星粮仓终将面临拆迁绝迹的命运。

近年,嘉兴政府在七星文化旅游方面,着重挖掘湘家荡文化特色,发展文化深度体验游、休闲游,重点培育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水乡历史文化、文创农创四个子类产品。以七星记忆小镇项目为抓手,通过桥埭老街、七星水上市集、美食天地、七星记忆时光馆项目建设打造江南水乡民俗记忆体验核心产品;以“都市禅林”养生园、水乡探险乐园、农创生活园和潭湘文创园项目为抓手,打造宗教文化、水乡历史文化、文创农创核心体验产品。七星粮仓经历了六十多年风雨,见证了改革开放从票证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目睹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变革。如果就这样把它拆除了,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损失。由此,本文为七星粮仓提出七星农耕文化艺术馆改造方案,在继承古迹粮仓的同时,弘扬农耕文化,以顺应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

3 七星粮仓的活化保护策略

“以粮为纲”的年代,七星颇具“天下粮仓”之姿势。连排高矗的圆柱形建筑体,足以刷新人们对江南传统建筑结构的认识。这如此独特的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也联系着土地上人们无限乡愁的情绪。面对城市的高速发展与规划,七星粮仓正面临何去何从的难题。因此本项目基于粮仓的活化保护策略,一方面注重粮仓发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问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节能、低碳、绿色理念。另一方面,关注旧建筑承载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符号,也为当地民俗传承提供了最好的文化载体。

3.1 空间方面

在空间上,粮仓建筑的活化保护与改造应充分考虑城镇布局,在相对疏散、建筑体量小的环境中,要对粮仓的空间进行活化,以至于更好融入城镇肌理。

七星粮仓建造之初,为了防止粮食失窃、发潮、变质等问题出现,其空间有着诸如仓库各自独立、彼此互相不能进入、弱通风性、弱采光等特点,因此建筑活化要充分注意这些现实问题,要注重结合粮仓自身结构特点,确保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的同时让其焕然一新。

建议在设计中首先要充分规划人们日常的活动空间以及必要的商业空间,随后对建筑的内外部进行设计;此外,设计者可以充分发挥空余的空间或是在大尺度的范围内进一步设计,无形之中增加空间的可用性和功能性。

占地约为6000平方米的七星粮仓,地面整体平整,且设备与设施较少,总体来看该粮仓的场地空间单一。同时,该粮仓仅作为粮食仓储之用,本身无其他工业生产设备,因此粮仓内部空间同样完整纯粹。七星粮仓属于立式圆筒粮仓,整体空间开阔且完整,曾被用作为工业厂房、仓库、粮仓等。同时,也正是因为粮仓空间的完整性,为其向其他功能转型提供了一定基础,如会展、创意产业等等。除此之外,将其发展为城市的商业空间也是具有极大的潜力的。

3.2 功能方面

在功能方面,粮仓可以改建成为城镇综合多功能的公共中心,其定位为文化创意中心、集市展览空间、集体集会场所等。粮仓活化保护后,应塑造起功能复合、综合度高的“城镇综合体”,做到因地制宜,深入探索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需求,利用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打造多位一体的文化历史服务中心。

在公共服务上,要将多功能融合的粮仓打造为“城镇居民之家”,包括老年人服务交流中心、内外人员信息服务站、镇史陈列展览馆、农耕文化历史纪念店等多种公众服务功能空间。文化生活的丰富需要功能的多样和便捷,精神文化的提高需要高品质活动场所的进入。

3.3 文化方面

    除去功能、空间方面的重置,粮仓建筑在文化层面上的保留与传承也必不可少。七星粮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嘉兴的农耕文化,砖木结构的建筑体与斑驳肌理的墙面极具历史感,真实展现了嘉兴当地特有的禾文化的历史脉络。

建议对于旧粮仓内部主要利用建筑与文化的固有资源,添加创意与艺术要素,可以将传统的各种农具、家具用品、七星农家服饰,甚至住房“落舍”模形等陈列起来,用来展示当地农人在田野劳动过程中使用过的农具和耕作及生活方式的变迁。并可在展品旁配上二维码,观众可在手机平台与展品进行互动和媒体资料的浏览。以此使静态的展品活起来,更加多维度的展现乡村民俗和农耕文化。

    其次经过实地考察,嘉兴是一座旅游城市,并且七星粮仓位于商业街旁,附近交通便利,毗邻农家田地,景色宜人,具有天然的旅游属性,有潜力打造将农耕文化与城市生活相融合的文化旅游胜地。若将毗邻田地种植有小麦、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也可在自然环境下展示四季作物生长和不同季节的作物形态,从而让人们看到农民耕种劳作的场景。旧粮仓旁的田地也可和谐化为文化艺术馆的一部分,形成别样的农耕景观。

4 七星粮仓的改造意义

4.1 地域特征修补

地域性补复指的是传统粮仓激活的一种方式,不是否定遗弃旧的,而是通过融入当地的人文历史、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弥补传统粮仓存在的现有缺失不足,使湘家荡的地域建筑特色、建筑艺术风格、民族历史文化与粮仓结合,更好的适应融合现代生活。

4.2 连接过去与未来

关于粮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事物了。但是在80后以前,粮仓的意义是非凡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粮仓也渐渐失去了历史舞台,全国各地大多数的粮仓都已经废弃。

但七星粮仓因文化创意产业的再利用将能改变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旧模式,在展现城市更新、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很好的结合。在改造中,以尊重历史的角度,保留原有建筑,保留回忆,引入现代元素,将“过去”与“未来”的面貌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

4.3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

充满历史积淀的建筑外形,可以让改造后的农耕艺术馆显得格外有特色。将深厚的农耕文化历史积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仅是一种与时俱进,也是适应现代传承文化的新方法。打造七星文化艺术馆可以直观展示当地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人文情怀,也让前来参观的市民对七星农耕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4 人文经济双向共生

荒废的传统粮仓作为村民们的一种历史性的共同回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因此此次改造过程在面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民俗产业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气息,除了弘扬农耕文化的同时,也能将传统民俗产业与商业形态相结合,能有效的反映出湘家荡的产业特点和达到人文与经济双向共生的结果。

4.5 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

“以粮为纲”的年代,七星頗具“天下粮仓”之姿势。追根溯源,称七星“天下粮仓”毫不为过。然而随着时代更迭,人民不在追求物质上的丰富更加注重个人精神的丰富,粮仓在万物随时更替的时代渐渐没落,建造农耕文化艺术馆不仅能再次实现七星粮仓的文化价值,也能丰富人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实现从储存物质粮食到储存精神粮食质的飞跃。

4.6维系情感的载体

粮仓是当时计划经济下粮食系统一个特定的记忆也是建筑历史记忆的载体,有着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每一个时代久远的建筑,总有令人着迷的故事向我们诉说。对于这样的建筑,我们应该保留过去记忆的方式去考量,去重塑它的空间,在现代元素上植入浓厚的乡愁记忆,以实现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

4.7浓厚当地文化氛围

七星农耕文化艺术馆将不仅介绍农耕文化还设有农耕体验馆场所,尽可能的在有限条件中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让当地市民在更具文化氛围、文化气质、文化品位的空间内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参与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文化“主角”,不断提升文化获得感和市民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抚英,马叶馨,王旭彤,蒋亚静.杭嘉湖地区近现代粮仓建筑遗产研究[J].工业建筑,2017,47(12):40-46.DOI:10.13204/j.gyjz201712009.

[2]王亿桐.基于“活化”理念的建成遗产更新策略探究——以浙江练市粮仓建筑群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03):125-127.

[3] 何子豪,孙超.废墟美学视角下皖中传统粮仓的改造设计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2(14):46-48.

[4] 杨子剑.艺术乡建视角下的乡土建筑更新研究[D].安徽大学.2021(08).

[5] 许峻.张掖市旧城改造中明粮仓片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