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课程《数学研习社》的开发与反思--- 以蜀龙学校校本课程《数学研习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0
/ 3

关于校本课程《数学研习社》的开发与反思--- 以蜀龙学校校本课程《数学研习社》为例

陈佳

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610503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后,我校开始建设一批特色校本课程,使得《数学研习社》这一课程得以开展和实施。本文从《数学研习社》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和实施、评价、课例展示六个方面介绍课程的开发。同时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展开反思。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效:(1)学生在参与课程的学习中数学核心素养、学科外延文化、动手操作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2)教师研究课程的能力和学科科研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3)教育改革方面,让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可操性的相关联系更加紧密;为数学教学的深入和深度推进提供更有价值的导向。反思不足:(1)课程内容浮于表面、缺乏特色;(2)教师缺乏课程开设的经验,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3)评价机制滞后或无法落实;(4)学生走班制,教师对学生的管控不足;(5)学生选课经验不足。教师对不足之处提出待实施的改善方法。总结这些为课程今后的发展提供可操性和经验性的指导。

关键词:校本课程《数学研习社》、开发、反思

有人说,好奇心是打开科学研究的大门,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备台阶。爱因斯坦也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是的,我非常认同。因为好奇那一本本教材是如何编写出来的,我也想试一试能不能写一篇小小的校本课程?我也想知道这样的尝试对我的学科教学活动有着怎样的影响?我更想知道这个活动的实施会对我的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2021年7月,在“双减”背景下,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开设特色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体系得以组建,校本课程《数学研习社》应运而生。

一、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1)背景

2021年7月,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过重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育部提出“双减政策”,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促进教师用创新有效的方式满足学生教育多样化的需求。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校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开设特色课程,以“走班制”的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校本课程以发展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为目标,更多地关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校本课程能够使课程更加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必须鲜明地带有学校的特色。[[1]]依托“双减”政策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协同备课,使《数学研习社》这一课程得以开展和实施。

(2)理论依据

其一是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基本方向,在教师备课和教学环节要尽量实现初中阶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要求,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2]]

其二是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有效教学的教育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财务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3]]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学生成长目标:1、达成新课标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目标;2、让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尝试、多角度的认知,养成乐学、善思的习惯;3、通过思维拓展训练、动手操作和创新尝试等活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使之更好的融入初中数学学习。

(2)教师发展目标:1、加强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培养、提升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思维教学和科学素质;2、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对知识的创造重组能力以及运用多方的资源拓展课程的能力;3、多元化的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观,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3)教育改革目标:1、减轻学生学科学业过重的负担,提升本学科的教学成效;2、让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可操性的相关联系更加紧密;3、为数学教学的深入和深度推进提供更有价值的导向;4、推动本校校本课程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课程的内容

第一期

七年级上期2021年9月

教师:陈佳、高晓洁

第1课时:《奇趣数学》

第2课时:《搭建我们的蜀龙》

第3课时:《搭建我们的蜀龙》

第4课时:《正多面体的制作》

第5课时:《绝对值的应用》 

第6课时:《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第7课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第8课时:《平面图形的设计》

第9课时:《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10课时:《古题今解》

第11课时:《实际生活中的统计》

第12课时:《课程总结》

第二期

七年级下期 2022年3月

教师:陈佳、高晓洁、魏红、尹江雪

第1课时:《感受春天之风筝的制作》

第2课时:《看谁算的准--幂的运算》

第3课时:《乘法公式的综合运用》

第4课时:《七年级数学之名人寻迹》

第5课时:《平行线的拐点问题》

第6课时:《看图识图》

第7课时:《数学中的古诗文》

第8课时:《尺规作图训练》

第9课时:《全等三角形中的辅助线做法》

第10课时:《利用全等图形进行图形设计》

第三期

八年级上期2022年10月

教师:陈佳、高晓洁、魏红、尹江雪

第一课时:《美丽的勾股树》

第二课时:《“花式”证明勾股定理》

待续......

待续......

(四)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教师团队组建:在课程发展和实施中,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初中部四位一线教师参加了本课程的教学实施活动,我们老带新、协同教研、取长补短、激发出教育教学火花和新思路,不断完善课程。

(2)班级组建;学校按年级学生比例每期调配分班,学生人数50人左右。

(3)课程内容编排:依托同期数学教材和数学课程标准,收集外延资源,教师协同备课。流程如下:

1、研究教材;2、选定课题;3、准备资料;4、商讨备课内容及环节设计;5、准备教学材料;6、实施教学活动。

(4)教学实施和反馈:周三下午两课时依据学校统一安排行课。教师指导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收取、评价并反馈教学成效。

(五)课程的评价

(1)评价原则: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重视学生的收获与体验。

(2)评价标准:教师备课是否与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相吻合;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单元课程的作业;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否得以提升。

(六)课程实例展示  

       课题: 美丽的勾股树

授课教师: 陈佳          授课年级:八年级           授课时间:2022.10.12

一、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内容,理解勾股定理是描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对几何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具备初步的几何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对数学发展史有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学习情怀和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熟悉勾股文化。

2.带领学生赏析勾股树,体会生命的意义,绘制出勾股树。

3.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励学生想学数学的好奇心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文化,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

2.教会学生绘制勾股树。

3.重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受和认知体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生第一课介绍课程概要和班级教师,班级管理和纪律要求;播放纪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之(1)数学是什么》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内化成为学好数学的动力。

2.新课1:复习教科书勾股定理,展开勾股定理前世今生之旅,传递数学学科外延文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3.新课2:赏析勾股树,引导学生绘制勾股树。

4.升华:说说你心中勾股树的意义。

5.小结:说说你对这节课的体验有那些?

6.教师总结并安排课后任务。

五、教学资源:教科书、网络上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视频。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操作演示法等。

七、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点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记录

1.导入:(开学第一课点名、讲课堂纪律要求、本课程的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任课教师情况。)

播放纪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之(1)数学是什么》引趣。教师适当讲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方向。

2.新课1:复习教科书勾股定理,引起学生学习共鸣。

播放勾股定理前世今生之旅的视频资料,传递数学学科外延文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3.新课2:赏析勾股树,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勾股树的画法,教师再次展示网络资源勾股树的动态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绘制勾股树。讲讲勾股树的生生不息之意。

4.升华:说说你心中勾股树的意义。

5.小结:说说你在这节课的体验由那些?教师引领提升课程教学的导向力。

6.教师总结并安排课下任务。

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明确怎么上课、上什么、谁上课、上课后做什么等,给学生了解课程的机会。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进一步认知和学习热情,让他们理解数学不仅仅是应试考试的一门课程,它关系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是非常有价值的科学。

学生说、过股定理的知识(复习、记忆、内化)。

给孩子们打开勾股定理的另一扇门外延,勾股文化的聆听。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眼界。体会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

看美、析美、画美。发展学生的作图能力、审美能力。进一步理解勾股文化。

学生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升华学生学科内涵。

学生聆听作业要求及为下节课做好准备活动。

八、课堂附件:1、记录片《被数学选中的人之(1)数学是什么?》

              2、视频《勾股定理的前世今身》

              3、动图勾股树的动画生成过程。

              4、图文字资料收集。

view

九、教学课堂呈现

微信图片_20221022164239微信图片_20221022164228

十、学生作品整理:

微信图片_20221030131105                 

二、课程实施的反思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反思型和研究型的转变,是现代信息社会社会和教育领域内部加快改革和发展对教师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决不允许“过后不思量”,而应当自觉地回过头来看看、想想,用研究的观点去看待实践中的问题。

[[4]]反思是促进教师学科教研、学科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现从以下两点来谈谈对校本课程《数学研习课》实施后的反思:

(一)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1)学生在参与课程的学习中数学核心素养、学科外延文化、动手操作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例如课例《美丽的勾股树》中呈现的内容,教师会结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每期的课本内容深化学生的学科素养,使他们乐学善思、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2)教师研究课程的能力和学科科研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手段得已提升;教师在教与活动中更具有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已撰写出相关的论文、小课题研究报告等成果。(3)教育改革方面,严谨的备课态度、丰富的教学活动、有趣的教学情景都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成效;让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生活实际、可操性的相关联系更加紧密;为数学教学的深入和深度推进提供更有价值的导向;推动本校校本课程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数学研习社》已经开设到了第三期。在第一期校本课程总结工作中《数学研习社》从初中部30多个课程中脱颖而出,作为课程代表总结并展示该期的教学活动,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示范课,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设建立贡献了力量。在后期的课程中我们会再接再厉,把它做的更好。

(二)不足之处和解决的办法

不足之处表现为:

(1)课程内容浮于表面、缺乏特色;(2)教师缺乏课程开设的经验,教学研究能力有待提高;(3)评价机制滞后或无法落实,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4)由于学生走班制,教师对学生的管控不足;(5)学生选课经验不足。

应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1)以教材为基础,深挖课程融合点。例如我们现在确立的方向是在教材体系下关注初中数学学科文化、课程动手实践活动及创新活动、课程可操作性探究活动、知识点专题训练;(2)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及培训;听取专家的指导;通过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加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学科素养的提升;(3)建立合情的评价制度,重视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及时指出学生的进步,帮助他们改进遇到的学习困难,维护学生学习热情;(4)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教师严格要求、及时规范;(5)建议学校在选课时给学生提供完备的选课指南,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

结语: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是课程体系对此做出的相应调整与重构的结果,是课程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5] 在“双减”背景下,能体验课程开发这一实践活动,对一线教师而言是值得庆幸的。教师开展这一活动除了投入精力和热情外,还应该坚持以生为本、优化学科教学、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符合学校特色的原则。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社区、家长等资源,使课程更丰富、更完备。

参考文献

 


[[1]]龚春燕 . 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3

[[2]]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体.2022:04

[[3]]刘雪峰 . 有效教学.[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01

[[4]]施树禄 . 怎样成为优秀教师.[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01

[[5]]周仁康 . 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教育出版社.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