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2

标准化+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

苗湛坤,张静,任浩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综合保障中心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大措施。本文从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出发,以A市的标准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优良典范,探索“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的最佳状况,并就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建议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积累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对策建议

引言

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结构不均衡,发展不均衡,由于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不匹配,存在着素质不高、市场主体作用不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

1、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指导意见》从国家、行业、地方三个方面提出了系统性、层次性、协调性的原则,在四个层次上,初步建立了一个整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规范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以教育为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以弱势群体为主导,制订国家基本服务规范。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特征,各级有关部门制订了有关基础设施配套制度的具体实施计划,对现行的规范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修改,并加速制订一大批亟待解决的新的标准。对设施建设、配备设备、配备人员等方面的规范进行了分析和完善,并就如何推动标准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化的变化规律,由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基本公共事业和产业领域的标准来确定。通过与国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的对接,以及对其进行财务支持的评价,确定区域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执行水平。

2、A市“标准化+基本公共服务”实践

2.1“标准化+城市书房”让百姓阅读享受均等化

A市的城市书房,利用自动化的设施,实现了综合的综合功能,是一间24小时的自习室。A市在“标准化”的指引下,制定并颁布了全国首个《城市书房服务规范》,统一了场地要求、标识、服务模式,以标准化的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因重复建造而带来的统一性、个人化问题,充分考虑人民群众享受城市书房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截止到2020年四月底,A市图书馆已建成102个,面积超过24,000平方米,图书总数超过120,000,已接待超过1142万名读者。图书发行10140,000册,全年举办各种图书沙龙、展览、亲子图画等各种形式的图书约200余次,参加人数达上万人次。A市可借鉴的城市图书馆,已陆续将其与400余家访问者交流,其社会效益的作用日益突出,A市模式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官方印发了《A市城市书房扶持补助办法》,为推进A市图书馆标准化、规范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根据不全面的数据,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建立了多个“城市书房”,包括500余家来自所在省,并全面建成了所在省、县、市的“城市书房”,A市的模式逐步成为了公众的读书场所。

2.2“标准化+百姓健身房”让大众健身享受均等化

A市体育局统筹规划、社会团体积极参加,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场馆设施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利用民间力量举办体育赛事。目前,A城市共有80个居民健身中心,在引入大批的社会力量的基础上,怎样进行整合和统一的管理;随着队伍的不断调整,问题也越来越多。

“市民体育馆”的出台和执行,让市民体育馆的建设者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建议引进“标准化+”,制订《百姓健身房建设与服务规范》,并参考了以往的城市图书馆的成功做法,并吸取其共同之处:同样是公共场地,规定选址、标识、消防、门禁、监控等,方便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方便操作和安全,探讨差别。对人民健身器材的使用有安全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要求有专门的社会辅导员和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在保证每周不少于56个钟头的前提下,在严格的控制总时长的前提下,充分兼顾了市区居民健身场所的地域分布和大众健身的不同,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人主义。

2.3“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让党群生活享受均等化

A市党群服务机构,以党建为导向,强化对社会的认同感,以为广大党员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一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民生项目,同时也是一个红色教育平台、党员服务平台,覆盖了整个城市。

A市党委把“标准化+”理念引入A城市,制定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和运行规范》,为A城市党建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A市辖区内的市级、县级和乡镇的分区、新农村新领域新业态党群服务机构的建设:定位、标识、建筑面积、内部设置、功能区设置等要素设置等都具有同样的作用,要对相关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其中包括党务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群众文体活动等。

2.4“标准化+”信息化农村,实现城乡融合新格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但能够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基础设施之间的鸿沟,而且能够形成新的城乡一体化模式。要实现农村信息化,就必须制定出符合乡镇实际情况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并与之协调发展智慧乡村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乡村信息化,可从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文化体育信息化出发。从信息化养老和信息化社会保障的角度,深化了数字化改造的规范化,从而达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把教育资源向乡村分布,推进网络教学,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乡村医疗的视角看,要实现信息化,必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把更多的经验丰富的医生带到乡村。从文化体育信息化的视角来看,要积极引导商业综合体、体育赛事、文化消费等通过互联网方式进入乡村,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同时,信息化养老更加注重政府的健康管理,改善养老服务的质量。从社会保障信息化的视角出发,按照城市规范化的要求,促进农村居民充分使用电脑查询和享受社保服务。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必须持续推进“标准化+”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形成新型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3、标准化实践的一些建议

我国推进“标准+基本公共服务”的实施,也出现了制度改革的落后,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标准制订的程序中,没有充分、有效地体现社会大众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够全面,对标准的监督不足等问题。下面是一些提案:

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供应平衡,相互借鉴,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点抓好有关基本公共服务的执行,建立和完善的反馈制度,加强对基层公共事业的监管和责任追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将市场化的制度安排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功能,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服务建设、管理和服务,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逐步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行政系统。

加强基层基础设施的管理,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程度。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对办理业务进行了细致的整理,操作流程简单,设计人性化。必须充分发挥“最多一次”改革的成效,推进“网络+政务服务”与“标准化+基础服务”的融合。

结论

推动基础设施服务标准化,规范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保障人民获得基本的公共设施,获得普遍平等的基础设施,真正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所在省发改委课题组,金兴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浙江经济,2018(13):23-27.

[2]邵为平,汪振标.全力补好基本公共服务短板[J].浙江经济,2017(11):60-61.

[3]武子涵.国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现状[J].区域治理,2019(3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