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610213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整个行业发生了巨大改变,也为我们迎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该文从工程管理信息化导论课程的特点出发,研究了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分析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开设的相关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学过程的不足,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信息化教学体系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管理;课程信息化;教学课程建设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更新,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自身工作进行创新。工程管理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不仅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效率,还对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随着现代化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过程涉及的机械设备和人员的交叉作业增多,在工程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将会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1“新工科”概念解析
1.1理念引领
“新工科”理念由综合性大学复旦率先发起,是因为理工科是探究科学原理的,原理付诸实践就会有产品进而出现产业,从而需要制造业的跟进,对社会而言,即推动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建立“新工科”理念,将会推动学校主体进行改革,形成以探索“新工科”为目标导向模式的自主发展,进而建立自我激励机制,让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新的理念,切换思维模式,创新观念。
1.2模式创新
“新工科”建设,重在“新”,在“新”的理念下,要有创新的模式给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平台,整合现有的课程、教师、教材和科研平台,让其要适应“新工科”的要求,紧跟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将企业的专业技术资源进一步引入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其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授课、实践教学等各环节,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校企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为研究成果的无缝转化建立快速通道,形成发展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
2课程特点及信息化教学现状
《建设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具备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等技术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懂管理,懂经济,懂法规,成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而传统的课程教学大多围绕“三控三管一协调”的理论进行,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的单向程序是以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如财务、材料、进度等,后来PMIS信息系统软件也主要专注于进度、投资、合同、信息沟通等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较少的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在应用PMIS的基础上,为提高决策层的决策与控制能力,出现了PCIS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PIP系统应运而生,然而它更多的是实现了多项目之间的数据关联,以及各参与方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建设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相融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摆脱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建筑模型不能与进度、质量、成本有机结合等困境,已成为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向。
3工程管理信息化导论课程建设
3.1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
以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对工程管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工程管理信息化导论课程的建设正是在该背景下进行的。笔者基于本课程建设过程的经验,认为以下几点可以供课程改革参考:(1)信息化知识点要与时俱进。在数字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课程中介绍的技术需要紧跟建筑行业趋势,并且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2)信息化知识点简洁易懂。在准备课程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工程管理信息化属于交叉跨学科类课程,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介绍应尽可能通俗易懂,便于掌握。(3)信息化知识点合理切入。每个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已经较为完善和稳定,要在此基础上开设信息化类的导论课程,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和研究现有培养方案在哪些环节可以被信息技术赋能。然后,确定合理的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点的融合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参考本门课程,以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介绍不同的信息技术是如何赋能工程管理的。最后,利用最新的教学手段,比如增加无人机、3D打印等实操环节,开展相应的教学。
3.2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协同多岗合作
在当前网络及软件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新工科”自身的与人工智能、互联网不可分割的特性下,如果想建立“新工科”专业,无论其他岗位如何节约成本,如何一岗多职,也要成立专职的信息中心,有多名专职的工作人员。1.协同合作。这个信息中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维护,而是要能够将学校所有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汇总后网格化管理,要有专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拥有一定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共同任职,在工作过程中协调配合,完成教学信息化任务。2.信息前沿。在“新工科”专业建立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中心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时刻关注国家、地方以及其他大学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动态,为“新工科”建设专业推送最前沿的意见和建议。3.资源整合。信息中心要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服务,进行信息收集、资源整合和比对分析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岗位职责,保证信息的可信度和唯一性。
3.3品牌资源体系建设,优化教学资源
与传统的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加强调学科的应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专业和学科既是知识分类体系,也是制度安排,其建设既可以遵循科学技术的逻辑,也可以遵循社会需求的逻辑。教学信息化管理也要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创建五大品牌库在信息时代就更为重要。1.教师品牌库:高校的教师队伍由自有教师和外聘教师组成,水平不同,态度和能力也各有不同,选择优质资源进入教师品牌库,聘任知识渊博、工程经历丰富、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新工科”人才,补充到专任教师队伍中,打造一支具有“大学教师+工程师”双重身份的新工科师资队伍。选择能够对“新工科”改革有加持的各领域专业教师进库,也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品牌库的老师必须进行考核和试用,学校、院系和学生反馈一致才能进入。2.教材品牌库: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教材编写的规格,出版社的规格每门课选择1-2两本教材进入品牌库,如果需要更换教材,必须是品牌库内的,同样,入选品牌库也要经过行业专家进行推荐和选择。
结束语
将工程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紧密相连并且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建设一门以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导论性质的课程,系统地介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各门工程信息化课程的内容有逻辑地连接起来,使信息化技术系统地渗透进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加强学生对专业信息化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是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涂劲松,李瑞霞,周明,等.“新工科”背景下建筑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思考[J].武夷学院学报,2019,38(12):88-93.
[2]姚红平.全过程管理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1,47(11):169-170,177.
[3]曾发翠.基于信息化视角的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优化探究[J].居舍,2021(27):129-130.
[4]王照安.工程管理专业BIM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四川建筑,2021,41(4):253-255,258.
作者简介:陈宇航,男,浙江台州 ,2000.09.17 ,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