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区城关小学 746000
摘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是现阶段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文章简要论述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施的重要价值。重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家校社教育责任的深度思考,从发挥学校思政教育优势、开拓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沟通机制、构建校内外一体化育人体系、实行家校社协同评价方式五大方面阐述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路径,旨在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思路、方法。
关键词:小学思政;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优势;实施路径
2022年教育部发文《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着重强调要:“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着力形成思政工作整体合力”。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解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间界限不清晰、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一系列政策文件突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施的紧迫性、必要性。小学思政课作为小学教育体系内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价值塑造、思想引领、道德涵养与文化熏陶等重要作用,扎实推进家校社合作,构建一体化、动态化与持续化的育人模式,厘清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责任,并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在政策引领与教育改革推进下,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进行了不懈地尝试。但现实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育人责任划分不清晰,部分家长淡化自身责任,将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加之社会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导致思政课的开展面临重重阻碍。由此可见,现阶段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施的前提条件在于明确划分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责任。
由马克思•韦伯提出的“责任伦理”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的划分具有较强解释力,该理论认为,责任主体应当根据自身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坐标定位,实现对自身角色与责任的划分。将该理论映射至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划分中,即为:家庭、学校与社会依据其对学生的教育机制、教育影响等找准育人定位与责任。其中,家庭是对孩子基于血亲关系的抚养,是一种自然责任,也是具有血缘意义的第一教育伦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承担着最底线的育人责任,扮演着抚养、教化、保护、情感熏陶的角色,重在通过良好家庭关系的构建、家庭氛围的营造与家庭环境的改善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思想、行为;学校为制度化的产物,根据社会对教育的关切与需求,通过严密的组织、强有力的教育管理、良好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育资源等提供专业化教育,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承担着中间层次的契约责任,扮演着认知思维教育、行为引导与约束、健全人格塑造、价值观引领等育人角色,重在通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是对教育环境的延伸,也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承担着中高层次的契约责任与道德结合责任,扮演着提供社会场域、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等角色,重在引导学生与自然为友、与他人为善[1]。
二、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意义
为引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构建,国家等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小学思政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导向。把握政策文件的精神内核,立足思政教育新形势、新阶段与新目标,打通学校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壁垒,在小学思政课体系构建中实现家校社资源互通、共享、共建,不断创新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是落实各项政策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道德判断标注、道德行为选择尚未完善,其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很容易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小学生道德观念易动摇,道德问题愈发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与实施的有效路径,实行由生活到课程,由课程到社会的育人流程,为学生提供更为鲜活的道德榜样,将课程中抽象、笼统、晦涩难懂的道德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真实熟悉的生活案例、社会现象,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负面影响,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小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由来已久,学校、家庭与社会相关组织也对此进行诸多尝试,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育人角色定位失准、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等现实困境。此种情况下,从思政课教学层面出发,找准家庭、学校与社会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契合点,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优势,成为突破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的重要保障
[2]。
三、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发挥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优势
在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学校承担着中层次的契约责任,发挥着联结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作用,在协同育人体系中具有主导、引导的功能。为确保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向明晰,应当充分发挥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优势、学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丰富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开展方式、优化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创设情境、加强互动、引入案例、探究合作等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有效调动学生发挥自身创新创造力并全身心投入到思政课学习中,以此夯实学校思政课教学基础,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示范与引领[3]。例如:《做学习的主人》一课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学生日常上课、自习视频以创设多媒体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结果。接下来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请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小方法,由小组制定“学习方法清单”,通过对比分析以筛选出最优的学习策略。最后,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余小组在认真倾听下提出意见或作出补充,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优秀的学习策略,采用激励式评价以赞扬学生学习潜力。此种以情境为依托,以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深化学生体验,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有效与高效率学习方法的同时形成合作互助、欣赏他人的道德品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
(二)建立家校社协同沟通机制
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施的关键在于积极沟通,营造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在数字时代,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主体引领作用,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桥梁”,积极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建立思政课协同育人空间,有效衔接家庭、社会教育,是使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要求得以精准落实的必要条件。对于此,学校要深入领会各项思政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内核、基本要求与核心思想,对照思政课阶段性教学目标将具体要求细化、具体化与可实施化,形成学校思政课育人基本方案。与此同时,与社会组织,如当地文化馆、博物馆、文旅企业等建立稳定、和谐、持续的合作关系,整合社会思政教育资源,与社会组织共同商讨并丰富课程实施模式,如通过研学旅行以为学生创造接触、感知与体验中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机会;通过参观历史遗址以增强小学生文化自信力,培养其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念等。除此之外,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体责任,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家庭教育实施现状以及家长对思政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帮助家长明晰自身育人责任的同时,激励家长参与至思政教育过程中,根据家长要求进一步细化课程实施方案,以此形成由学校引领,由社会与家长积极参与并共担责任、共创成果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沟通机制。
(三)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
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是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具体要求落地、落实的重要载体。因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各有侧重,虽然目标趋同,但对小学生的教育影响机制、教育成效等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加之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空间不同,因此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全面融合为目标,在凸显学校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作用的基础上与家庭、社会建成小学思政育人共同体,依托系列化、实践性、开放性与趣味性共享课程以整合家校社育人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思政课教师需结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积极参与共享课程建设,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承担责任、贡献智慧[4]。例如:围绕《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内容录制微课,展示学校风采、学校物质与精神文化,展示孩子们在学校的点滴进步;结合《安全记心上》一课内容打造家校社一体化课程,展示不同社会场域、生活情境下的安全规范,以生动的案例做出警示,渗透安全教育意图;根据《父母多爱我》一课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孝”文化理念,并以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何为“孝”、如何“孝”。上述课程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上展示,供学生与家长在线观看与学习,在亲子互动中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文化反哺学校思政教育,同时也引起社会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注,吸引技术型企业、文化机构等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
(四)构建校内外一体化育人体系
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核心在于家校社形成合力、共担责任、共创成果。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沟通机制、课程平台的支持下,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育人责任更加明晰,边界更为明显,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于推进家校社协同行动。对于此,需要以学校思政课为核心,以学校与家庭、社会所共同筹划的特色化实践活动为补充,在校内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在校外积极搭建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性课程以获取知识、技能,在校外实践中检验道德相关理论,将课堂所获的道德品质、文化观念、家国情怀等切实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此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稳步提升
[5]。例如:《四通八达的交通》课程在原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由从事交通方面岗位工作的家长录制视频以讲解高铁、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基本原理、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内承担的责任等。与此同时,积极与当地相关部门或企业加强合作以打造实践基地,开展轨道检查、模拟驾驶、、交通发展史调研等系列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交通事业的伟大成果,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借助系列化、开放性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实现校内外一体化,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并加强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安全的自觉性。
(五)实行家校社协同评价方式
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监管评价是确保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以相互监督、相互影响的评价机制,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基于家校社三方的育人责任、育人角色与育人作用,明确各领域的评价目标与标准,通过相互监督以确保评价实施的公平、公开、公正,并提升评价的客观性、深刻性与全面性。对于此,需要牢固树立由学生成长发展情况反馈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施效果的评价观念,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为依据,结合学段目标、内容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将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作为关键指标,完善各指标描述信息,如健全人格—知晓生命可贵并珍惜生命、认知自我并理解他人等。在建立指标体系后赋值,将指标量化,评价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地对小学生意志品质、情绪情感调控能力、合作意识与团结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最后,由家校社相互监督、相互影响以实行协同评价,吸纳各方教育主体的建议,反映各方主体责任担当意识与作用发挥情况,找准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堵点、难点,并优化改进育人模式、育人体系、育人机制,从而使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进入良性循环。
四、结语
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发挥主导、引导作用,而且要求思政课教师认清自身育人责任、育人角色,发挥自身家校沟通、夯实学校思政教育基础的作用,围绕思政课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契机,以此推动小学思政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内各项要求的精准落实。
参考文献
[1]廖婧茜,龚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J/OL].民族教育研究,2023(01):1-8[2023-04-03].
[2]刘月.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教育文汇,2023(02):20-23.
[3]庄迪,杨雪梅.家校社“三维联动”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J].吉林教育,2022(30):23-25.
[4]钟珮琪.家校社协作育人实践困境和建议[J].秦智,2022(08):99-101.
[5]卢立涛,刘璐.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探索[J].新教师,2022(07):6-8.
本文系2023甘肃省陇南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陇南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2023LNSKZX—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