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长共同体”的职业本科中文国际教育专业岗位实习运行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基于“成长共同体”的职业本科中文国际教育专业岗位实习运行机制研究

张祎炜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威海,264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 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成长共同体’的职业教育岗位实习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2395)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祎炜(1981.08--),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国际教育。

摘要:职业本科层次的中文国际教育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借鉴“成长共同体”概念,通过总结该专业岗位实习特点,针对目前实习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政、校、企三方在专业岗位实习中的分工与责任,提出面向该专业的岗位实习运行机制设计建议。

关键词:成长共同体;职业本科;中文国际教育专业;岗位实习运行机制

Abstract: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has been set up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commun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post internship, clarifies the pis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in the professional post internship,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design of the post internship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is major.

Keywords: growth community;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post internship operation mechanism

一、“成长共同体”概念

“共同体”是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一个分析性概念,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关于“共同体”概念的理论研究在学界颇具代表性。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是一定范围内生活的人群在相互交往中,结成的具有集体归属感和共同观念、共同目标的有机体。

借鉴这一理论,在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中,政府、学校与企业同时作为育人主体,具有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共同目标,因此,作为“成长共同体”,三方在专业岗位实习运行机制的构建中,需要在政策、措施及保障多方面共同发力,通过岗位实习各环节的整体设计,产生协同递进、有机互融的合力。

(一)政校企“成长共同体”的底层逻辑

职业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技能传承的重要途径,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冲击,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明晰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同频共振的路径。产业转型升级为学校职业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引导教育教学形式的改进,而学校职业教育的进步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的支撑。政府在学校与企业的磨合中,既发挥了完善政策顶层设计的功能,又不断引导试点建设、拓展多元共治的新模式。政、校、企三方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各自助力、密切合作。

(二)政校企“成长共同体”的政策依据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职业教育持续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的高速、高质、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职业教育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其中第一章第四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再次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中政、校、企三方充分融合的关联逻辑。

(三)政校企“成长共同体”在岗位实习中的运行逻辑

岗位实习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是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者,为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制定合理的时间表与任务书,企业为在校生的岗位实习提供了就业环境与技术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是实现岗位实习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岗位实习的教学实践中暴露出部分问题,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过程中针对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保障。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坚持相关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学校、企业等实习管理参与者的底线与红线,强调建立实习管理的协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晰政、校、企三方在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多元育人的主体地位及相关责任。

二、职业本科中文国际教育专业岗位实习特点

(一)专业岗位实习的目标定位

中文国际教育专业2021年列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根据教育部2022年9月发布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职业面向建议为国际中文教师等职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中文国际教育等知识,具备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等知识和语言教学等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宽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中文国际教学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该专业岗位实习的定位是“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进行汉语教学技能训练、汉语课堂观摩与实践、语言教育技术应用训练等实训”,在校外实习环节建议“在国内外中文国际教育机构(学校)、中文培训机构等单位进行岗位实习”等。

(二)专业岗位实习的开展情况

中文国际教育属于教育与体育大类中语言类专业,岗位实习主要培养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化教学能力,尤其是中文国际教学能力,以及与教学能力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技能、运用外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目前,该专业国内岗位实习的主要场所是国际学校或语言培训机构。由于国内的语言培训机构教学对象多数为母语为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因此,专业学生与母语为外语的外国学习者接触机会较少,对于中文国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作用极其微弱。

该专业的国外岗位实习场所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为主,但是近几年来受新冠疫情及国际形势影响,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能够接纳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而且对于职业本科层次的专业学生来说,其一线教学能力尚未达到海外实习场所的教学要求,因此,该专业学生国外岗位实习的机会较少。

(三)专业岗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作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者和岗位实习的主要管理者,通过日常运行反映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学生对于岗位实习目标的认知不清晰,专业学生对于通过岗位实习应获得的技能目标并不了解,模糊的认为完成岗位实习周期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对于自身各项职业技能的塑造并不关注,造成岗位实习的技能培养效果一般;二是岗位实习的时间安排单一,校内执行的岗位实习计划一般安排在毕业学年,往往是毕业学年的秋季学期安排跟岗实习,春季学期安排顶岗实习,目前集中安排岗位实习的做法与职业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强调深度产教融合、强化企业在教学体系中的全程融入的理念略有偏差,对于实践“做中学、做中教”、工学交替的教学理念仍有一定差距;三是专业岗位实习教师的配备存在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仍然任道道远,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绝不仅仅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翻译专业资格证书、涉外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各种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没有岗位经历的教师对于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产生的问题以及改善的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认知的盲区,仅凭证书考试获得的职业技能并不足以应对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具体问题。

企业作为专业岗位实习的共同管理者,对自身育人主体地位的认知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仍待巩固。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提高岗位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企业在专业岗位实习目标设定环节参与程度不高,在职业技术技能培养要求制定方面未能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重要作用;二是岗位实习方案执行力度有待加强,企业能保证接收一定数量的专业学生在真实就业环境中跟岗、顶岗实习,但专业相关性并不能保证,对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培训机构或学校提供的一线教学岗位有限,大量专业学生被安排在课程顾问、班级助理等岗位,学生通过岗位实习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目标难以落地;三是企业对于实习管理信息采集的积极性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评价主体作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岗位实习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实习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依据,企业对于岗位实习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重视程度不足,采集内容单一、缺乏个性管理、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基于成长共同体的中文国际教育专业岗位实习运行机制设计

(一)学校维度的运行机制设计

岗位实习的本质是教学活动,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岗位实习要提高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首先,依托产学合作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筛选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结合企业实际运营周期,设置工学交替的岗位实习方案。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扩展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线上实习岗位、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实习形式,将是缓解岗位实习不对口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课程安排要贴合岗位需求,提高学生进入真实工作环境后的适应性。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岗位实践以语言教学为主,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第二外语教学法、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组织与管理等课程要在跟岗实习阶段前开展基础内容的教学,经过一定周期的跟岗实习后,继续开展以上课程的高阶内容教学,并设置跨文化交际实践、语言教育技术应用、特殊用途汉语(中文+)等进阶课程教学,为下一阶段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第三,细化岗位实习的考核方案,实践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层次化、评价形式信息化。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岗位实践评价标准要综合多层次的能力评价体系,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手段应用等构成教学能力考核体系,外语听说读写译、中国文化阐释、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等构成文化交际能力考核体系,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职业素养、分析解决问题等构成职业适应能力考核体系。依托“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平台”,对学生岗位实习情况实行全过程的动态评价,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可以借助平台共同关注实习完成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后续岗位实习安排。

(二)企业维度的运行机制设计

企业的深度参与是保证岗位实习教学质量的重点,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之一,企业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承担设计师、指导员和管理者的角色。

首先,对于中文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术技能,企业要结合岗位实际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职业建议,区别于普通本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就业针对性,并参与专业岗位实习计划的制定。

其次,业务带教是学生获得岗位经验累积的有效渠道,因此在学生岗位实习期间,企业需要配置管理经验丰富、人员数量充足的带教教师。企业选配拥有社会培训经历的语言类教师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密切协作,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既有助于提高实习生的稳定性,同时,也能促进岗位实习衍生的企业管理效益。

第三,合作企业应充分正视职业院校实习学生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参与实习的学生是未来企业可以转化的人才资源,不是廉价劳动力,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待岗替补。单纯的“扫楼”“电话营销”“课程顾问”等实践经验不具备专业针对性,对于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参与一线外语课堂教学才是其岗位实习的必选项。通过一定周期的跟岗、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专业学生的就业热情、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够有效帮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同时也会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三)政府维度的运行机制设计

通过全局性的政策设计及制度优化,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落实《规定》等政策监管,职业院校的岗位实习管理不断规范和完善。作为“成长共同体”中的顶层设计者,首先,政府要继续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宏观层面应建立岗位实习管理质量评估与分类考核标准,纳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出台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性质专业的岗位实习考核细则,建立实习企业遴选机制,依托行业协会或评估机构对专业实习管理质量进行评估并公示结果。

其次,持续改进监督与反馈机制。“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平台”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级、分层、分权的实习数据监测平台。以平台数据统计为基础,相关主管部门要根据实习周期和专业特点细化质量监测标准,强化实时监控和动态预警,紧盯重要节点,对学校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对企业实行“黑、白名单”公示制度。

结语

职业院校岗位实习工作的管理主体多元化需要政、校、企“成长共同体”的密切配合,职业本科层次的中文国际教育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切实提高专业岗位实习的效益需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学校及对口企业高效联动,建立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同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崔华楠,王国栋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7):5-12.

[3]袁小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6):7-9.

[4]杨静.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优化构建[J].教育观察,2022(28):77-80.

[5]罗晓林,闫翠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 2023(0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