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合治法面瘫30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针药合治法面瘫30例

何林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中医医院  675800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合治法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服用中药,治疗组采用针药合治法的方法。结果:在治疗10天,20天疗效对比中治疗组的治愈率,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合治法面瘫能明显的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面瘫;针药合治法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适码:B

前言

面瘫俗称”歪嘴巴”、吊线风”。西医称为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神经麻痹。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甚者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1]。笔者自2015年至今运用针药合治法面瘫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收集患者60例(幼儿、孕妇、外伤性面瘫未统计)。年龄为8-72岁,其中男32例,女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服用中药)30例和治疗组(针药合治法)30例。二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服中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药合治法治疗。二组均以十天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面部特别是患侧避免吹风受寒,少食生冷瓜果,少看电视,手机屏幕等。

2.1对照组:依据辨证分型治疗。

① 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一般有面部受凉史,治以祛风散寒、通络和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用:炙麻黄6g、小白附子10g、细辛3g、桂枝6g、防风6g、羌活6g、僵蚕10g、威灵仙10g、甘草4g.若表虚自汗者去炙麻黄加黄芪40g、白术12g以益气固表。

② 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多伴有发热,咽痛。治以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大秦艽汤加减,药用:秦艽10、川芎10、当归10、赤芍10、石膏20、羌活10、防风9、蝉蜕6、僵蚕10g、全蝎4g。若风热表证明显者可加桑叶10g、银花10g。大便干结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泄热通腑。

③  风痰组络型:多见于发病中期,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小白附子汤和牵正散加减。药用:白附子12、白芥子10、僵蚕10g、全蝎4g、防风9、白芷9g、天麻15g、胆南星12g、法半夏12g、茯苓12g。

④ 气虚血瘀型:多见于恢复期患者。治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痉。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40g、党参15g、地龙12g、鸡血藤12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0g、红花6g、僵蚕10g、全蝎4g、蜈蚣2条。随症加减,水煎内服,一日一付,10日为一个疗程。

2.2治疗组(辨证服用中药汤剂并加用以下治疗)

2.2.1疾病分期

1发展期:发病7天以内。

2静止期:发病8天至15天以内。

3恢复期:发病16天至30天以内。

4后遗症期:发病一个月以后。

2.2.2疾病治疗

2.2.2.1针灸治疗

1发展期及静止期治则:祛风祛邪、通经活络。以远道取穴为主,局部取穴为辅,选取患侧穴位。主穴:百会、风池、合谷、地仓、颊车、翳风、牵正、太阳、夹承浆、等穴位。随症配穴:发热加外关,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目不能合者加阳百、攒竹、照海、申脉,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减弱者加廉泉。以多针浅刺轻刺为主,多以泄法为主,或采用平补平泄手法。此时一般不用或慎用电诊。电针可以提升神经的兴奋性,但若使用时间长、频率高则会导致神经过度兴奋,从而有可能出现神经痉挛的后遗症。

2静止期后期及恢复期治则:活血化瘀、补脾益胃.以局部取穴为主,远道取穴为辅,选取患侧穴位。以主穴:百会、风府、风池、合谷、地仓、颊车、阳白、翳风、太阳、夹承浆等穴位。随症配伍,以少针透刺为主,多采用补法或采用平补平泄手法。此期可使用电针治疗,但要注意使用时间及频率。

3恢复期治则:补益肝肾、舒筋养荣。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取穴,多选取: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地仓、颊车、太阳、翳风、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膈俞等,随症选取5-8个穴位,多采用补法,随证配伍。

2.2.2.2灸法(多采用隔姜灸)

《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品,....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生姜是“温中散寒之要药”,具有温散寒邪,温通十二经脉的作用。二者结合能增强其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作用,使热力能穿透皮肤,直达穴位深部,且向穴位四周放散。适用于风寒袭络及气虚血瘀型的各期患者。选取太阳、下关、地仓、印堂、颊车、四白等面部穴位[2]。姜片厚度以1-2cm为宜,在中心处用针刺几个小孔,上面放置艾柱,然后在穴位处施灸。要注意施灸部位及时间,可及时移动姜片还者再次垫入姜片,增加姜片厚度,以免烫伤患者,每日一次。对风寒袭络型及气血亏虚型也可配合红外线(神灯)治疗,寒则温之,该理疗仪具有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2.2.2.3闪罐疗法

适用于风寒袭络。选取患则肌肉丰满处穴位如:阳白、下关、地仓、印堂、颊车、四白等穴位。采用闪火法,在患则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动作要快,若罐口发烫要及时更换。一般以患者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或发烫为度。此时可将发烫的火罐快速轻柔的在整个面部来回滚动。使其温散作用持久。每日一次。

2.2.2.4面部按摩

所有证型均适用。常用穴位:四白、阳白、太阳、下关、地仓、印堂、迎香、颊车等。使用按摩润滑膏作为介质,从前额中线到眼角,然后沿着觀骨到嘴角;或者从面颊到嘴角,沿着鼻唇向上,然后沿着眼眶到耳根,穴位处可稍微用力按柔二秒,两侧都做。按摩手法必须轻柔连贯。

2.2.2.5穴位埋针

使用于恢复期患者及不能坚持每天针灸的患者。取头面部的穴位:太阳、阳白、地仓、颊车、阿是穴。一般取穴位3-5个。酒精消毒穴位。用镊子将嵌针从胶板上取下,对准穴位,用拇指将针按进皮肤。最好在外面贴上纸胶布。注意防湿。嵌针操作简单,疼痛刺激小,作用时间长,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疗效极佳。

6)皮肤针叩刺及刺络拔罐适用于风热证患者,因在面部操作,大部分患者心理上不能接受,因此较少运用。

7)面部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对面部刺激较大,一般不用。

3 疗效标准与疗效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眼睑闭合良好,面肌功能恢复良好,未留后遗症;好转:临床症状改善,遗留一定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及恢复。

3.2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一个周期(10天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P >0.05;在治疗2个周期(20天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表

组别

n

10天

20天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疗有效  率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疗有效  率

对照组

30

5

(16.67)

18(60.00)

7

(23.33)

76.67

18(60.00)

8

(26.67)

4

(13.33)

86.67

治疗组

30

10(33.33)

17(56.67)

3

(10.00)

90.00

23(76.67)

7

(23.33)

0

(0.00)

100.00

X 2

1.920

4.286

P

0.166

0.038

4 讨论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诸病源候论》云:“风邪入于足阳明经、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头为诸阳之会”。《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可见本病正气不足,营血不充,卫外不固是致病根源。外邪乘虚而人致经脉失养,脉络空虚,气血痹阻,肌肉纵缓失调。面瘫辨证,首当辨清邪在气分,或是血分,是风热、风寒、或是风痰,正气是否亏虚。静止期以祛除外邪,以祛风散寒或祛风清热或祛风化痰,缓解期以益气活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3]。并辅以中医特色治疗,采用分型分期辨证施治针灸配合闪罐、面部按摩、穴位埋针等等,可加强对病变部位的刺激,祛除外邪,疏通经络。针药合治法法明显优于单纯服用中药疗法,明显缩短其治疗时间,有效率,治愈率大为提高。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效果,缩短治疗周期。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树中, 杨骏. 针灸治疗学[J].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2] 李毅.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1, 022(001):32.

[3] 陈冬. 针灸治疗面瘫[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