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从如何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完成相应课标要求转变到怎么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习趣味等。教师对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在教学方法上做出创新,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做出创新,如此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双减政策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政策;减负增效;实践策略
引言: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里的必修课。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实现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下,传统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难以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怎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是所有教师以及教育界所探讨的共同话题。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应试教育逐步扩大的弊端。从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分层教学理论,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理解、思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其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在教学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以此进行分层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其所属层次上获得最大程度地提高与发展。
2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师过于关注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学教师直接把有关结论和公式告诉学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公式或结论的推演过程中来,这样做只能使学生机械地学习。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过程,对结论的印象不深刻,在做题时无法灵活运用公式。此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虽能提高学生学习进程,但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运用数学结论时,容易产生混淆,影响学习效率。
2.2教学方式不够合理、科学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且容易形成惰性思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新地备课、上课才导致此类情况的产生。教师应立足于当前教育形势,跟上教育新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基本能力,且教师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展开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 实现减负增效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3.1 认真备课,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仅单纯地让学生生搬硬套,不仅教学效率不高,而且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每次上课前,都要提前规划好四十分钟的课程内容,以及思考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们认识一些课本上的图形之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如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完全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在每次上课前准备相关课件和各种拓展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得更扎实、更透彻。
3.2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数形转化
小学初级阶段学习相关的图形概念和知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感,通常需要学生在头脑中精确地构建。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往往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拿“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来说,在“认识1/2”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抽象的几分之几转化成学生所知道的平均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并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不同形状和大小的1/2,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图形,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并取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就能用1/2来表示。这就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观察、探索数理、解决问题,使晦涩难懂的数理在图形的帮助下变得生动形象,抽象的知识更具体化,如此,“数形”结合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直观、生动、深入地梳理数学新知,逐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和认识。
3.3 优化课外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减负增效,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还应注意课堂延伸,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布置作业是课堂延伸的常见形式,其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加深学习印象。当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普遍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多以所教知识为作业的主要内容,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出现。要想实现减负增效,使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教师就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设计学生作业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从而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所教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你能列举出你身边含有长方形的物体吗?”“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分数的踪影吗?”。以生活化趣味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更好地参与和完成作业。
结语:总而言之,在现今的双减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作业形式、作业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以此为出发点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未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玉新.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途径分析[J]. 天津教育,2022,(34):33-34.
[2]李学涛. “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实践探索[J]. 学苑教育,2022,(33):42-43+46.
[3]林丽蓉. “双减”政策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减负增效[J]. 新课程,2022,(37):22-24.
[4]曹文祥.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策略[J]. 新智慧,2022,(2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