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 云南新平 653405
摘要: 随着大红山的快速生产建设,I3、I2矿体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了确保矿山生产持续,当时因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没有纳入回采规划和相对矿体薄、小、连续性差,品位低、构造发育的I1矿体,已经是大红山的主要开采对象,但是根据现有的地质综合资料,在对I1矿体开采中通过地质编录取样,发现揭露的断层与地质资料上的断层在位置上发生位移、偏差和在地质资料上没有综合的断层,这样使矿体发生了变薄、变贫和尖灭。导致在规划设计和盘区建设过程中,没有起到指导的依据。所以要重新收集地质勘查、生产过程中全部地质资料,把现有综合的断层和揭露新增的断层进行对比和分析,根据断层的性质、产状、延伸方向、破坏作用重新综合研究,最终综合到地质平、剖面图中,提交一套完整地质资料。
关键词: I1矿体、地质资料、 断层
目前使用的《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是大红山铜矿地质人员在2012年至2013年期间通过现有的探矿工程、掘进工程所探明的矿体和构造综合而成。但是对于I1矿体揭露的断层和现有地质资料中的断层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前期揭露I1矿体的巷道工程较少,多数以钻孔控制为主,根据钻孔的岩芯难以观察到断层的性质,所以形成对I1矿体范围内的断层性质研究不足。主要通过推断、延伸综合到I1矿体中才会导致断层在后期揭露的位置出现较大的位移和偏差,给盘区回采设计规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受前期生产探矿和钻孔工程局部地质资料缺失,导致在I1矿体中矿体资料与断层的关系研究不足,使得后期在工程揭露的断层在《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中显示不够明显和未综合,使得《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在指导I1矿体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局限性。
一、大红山铜矿I1矿体地质概况
大红山矿区位于康滇地轴南端,扬子准地台西缘,介于红河深大断裂与渌汁江断裂所夹持的滇中台拗内;系云南山字型前弧翼与哀牢山构造带的交截部位,处于南北向、北西向与东西向三组构造的交汇复合地带。I号铁铜矿带产于大红山群曼岗河组第三岩性段中上部。含矿岩性为磁铁黑云变钠质凝灰岩、磁铁钠长黑云片岩,夹磁铁石英岩、石榴黑云片岩。而I1含铁铜矿体层位:为I号矿带铜矿的最底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石榴黑云片岩、变钠质凝灰岩,揭露少量炭硅质板岩,未揭露薄层石英岩,上部为Ia含铜铁矿体,“牛眼状”石榴黑云片岩一般无铜铁矿化。I1含铁铜矿体总体连续,局部断续分布。总体走向N60°~80°W,走向长1530米,倾斜宽600米,含矿层厚约8m,矿体赋存于曼岗河第三岩性段石榴黑云片岩夹炭硅质板岩及薄层石英岩中,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二、目前I1矿体开采阶段资料和前期地质资料的对比
目前使用的《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是大红山铜矿地质人员在2012年至2013年期间通过现有的探矿工程、掘进工程所探明的矿体和构造综合而成。随着大红山铜矿的生产,揭露的断层和地质资料存在局限性:
(1)、在《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中,前期揭露I1矿体的巷道工程较少,多数以钻孔控制为主,根据钻孔的岩芯难以观察到断层的性质,所以 I1矿体中的部分构造是通过I3、I2矿体中的地质构造通过推断、延伸综合到I1矿体中。比如:在目前使用的地质资料中,600平面、575平面、550平面东部区域中的F1-01、F1-02、F1-04断层是通过600水平、575水平I3、I2矿体干线、盘区工程和钻孔揭露综合推断延伸到I1矿体中(表一、图一),但随着550水平和580水平的I1矿体开采揭露,原先推断综合在I1矿体中的F1-01、F1-02、F1-04位置和揭露的存在偏移和误差(表二、图二)导致矿体贫化,变薄尖灭,给盘区回采设计规划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大红山剖面B9线为例:在资料综合前B9线550水平的断层F1-01、F1-02、F1-04位置是根据600水平、575水平工程和钻孔揭露的断层其产状、性质、幅宽进行推断的,其表:
表一
600水平 | 编号 | 控制 | 产状 | 性质 |
F1-01 | 600水平盘区 工程和干线 | N69ºW/SW54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1-0.2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 |
F1-02 | 600水平盘区工程和干线 | N73ºW/SW70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 |
F1-04 | 600水平盘区工程和干线 | N73ºW/SW65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 |
575 | F1-01 | 575水平钻孔 | N65ºW/SW48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1-0.2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
F1-02 | 575水平钻孔 | N74ºW/SW58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 |
F1-04 | 575水平钻孔 | N71ºW/SW68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2 、I1矿体。 | |
550 | F1-01 | 综合推断 | N54ºW/SW72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1-0.2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1矿体 |
F1-02 | 综合推断 | N68ºW/SW68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1矿体。 | |
F1-04 | 综合推断 | N62ºW/SW72º | 断层破碎带较为紧密,宽0.2-0.5 m,由围岩角砾和铁泥质胶结;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局部可见阶步及斜向擦痕。为右张扭性平移正断层。破坏I1矿体。 |
图一
图二
根据图一和图二的比对:
F1-01:根据前期资料综合推断到550水平的F1-01位置和后期550水平工程控制揭露的位置,总体往北移动了近26米的距离。
F1-02:根据前期资料综合推断到550水平的F1-02位置和后期550水平工程控制揭露的位置,总体往北移动了近3米的距离。
F1-04:根据前期资料综合推断到550水平的F1-02位置和后期550水平工程控制揭露的位置,总体往北移动了近13米的距离。
(2)、在《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中,I1矿体在受到前期探矿、掘进工程的局限影响、地质资料的缺失,和地质技术人员的粗心大意,在《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中显示不够明显和未综合的断层。比如:550中段40-42盘区的F断层未被编录进地质平面资料中。使得《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在指导现场施工过程中存在局限性。
在550中段40-42盘区规划收集资料时,在550水的地质平面上是没有F这组断层的(图三),但是后期随着工程掘进的推入,F这组断层就相当的明显(图四),并且规模较大 ,幅宽约20-40cm 主要为围岩角砾和碳酸盐、铁泥质胶结,走向NW20-40º,倾向SW, 倾角32-38º。对矿体和围岩破坏较大。
图三
图四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随着矿山的快速发展,大红山铜矿I1矿体已纳入主要开采对象,同样出现在I1矿体中的问题主要原因为:前期生产探矿和钻孔工程局部地质资料缺失,导致在I1矿体中矿体资料与断层的关系研究不足,使得后期在工程揭露的断层在《大红山铜矿地质平剖面图》中显示不够明显和未综合。另外前期揭露I1矿体的巷道工程较少,多数以钻孔控制为主,根据钻孔的岩芯难以观察到断层的性质,所以形成对I1矿体范围内的断层性质研究不足。才会导致断层在后期揭露的位置出现较大的位移和偏差。针对上述的资料提出的意见为:一、重新收集地质勘查、生产过程中全部地质资料,加强综合研究,提交一套完整地质资料,对无工程控制和控制间距过大的矿体进行工程加密,控制断层下延及断层附近矿体变化情况。二、把新增的地质构造,包含此生构造,也要系统的进行描述,包括产状,性质,规模,控制情况,破坏情况都要如实的反映在地质资料上;三、根据情况重新组织更新平剖面地质资料。
对此如果重新收集地质资料,加强综合研究,提交一套完整地质资料,这样就减少了资料综合难度。节省了时间,对盘区建设规划也提供了决策性依据,同时也对业务保安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①《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铁铜矿区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1989年)
②《大红山I1矿体补充探矿工作总结》2013年
③《大红山铜矿地专业规范、标准》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