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学科教研 促教师能力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自主性学科教研 促教师能力提升

伍朝晖

镇海区中心学校

【摘要】“自主性”教研会让教师的主动性得以释放,让学科教育这个过程更加高效。本文从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前提和基础;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原则;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形式;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实施策略等几方面予以简述。

【关键字】科教研;自主性

提到学科教研,似乎只和教研室和上级教研部门要求有关。但事实上学科教研促进的是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最终的受益者是教师本人,它是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自我需求。

一、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前提和基础。

自主性学科教研,必须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自我需求,这是前提和基础。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必有“提升自我职业能力”的强烈需求。

我们不妨根据区内老师自我需求程度,分若干层次。很多老师有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但现实工作中,会有很多额外的任务,让老师疲于应付。况且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需求强度也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将全体老师按照个人意愿、专业技术能力、年龄层次,进行分层。在这里个人认为教师的自我主动性考量是第一位的。

二、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原则。

自主性学科教研应该秉持“研以致用”的原则。一线教师能接触很多具体的课例,有公开课现场教学,有录像优课。但这些内容,有的可以指导一线老师的具体教学,但有的课有一点作秀的成分,花里胡哨,形式大于内在。教师的投入与实际课堂产出不成比例,适合观赏与评奖,不适合高节奏的教学日常。还有的纯粹是教研性质,如一些名师特级教师的课,往往对教材做了大量的修改,一线老师只能学习其理念,具体的操作实施就不能照搬套用了。

三、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形式。

1.传统听评课的形式。这是学科教育的主要形式,颇具实践指导意义。但老是以这种形式呈现略显单一,长此以往对老师的吸引力不够,略显疲态。最终整个教研活动成了执教老师和评课老师的任务,其他老师象征性的发个言听节课,着实意义不大。是否还有其他的形式,能让我们的教研更富吸引力。

2.经验分享小讲座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这需要有一定经验的老师引领,有系统的理论,有具体的案例。通常邀请专家教授做讲座,没有区一级的教研部门的主导很难实行。但我们可以邀请学科论文获奖的老师,针对自己的学科论文进行阐述。也可以请组内有一定特长和爱好的老师,进行小范围的讲座。这不比传统的专家讲座更有吸引力?

3.参观考察的形式。这最受老师们欢迎的,似乎学科教研,也可以成为一次轻松的旅行。将同一学科的老师组织在一起,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比如结合教材当中植物的内容去植物园;有关岩石的内容去地质公园;天文的内容去天文馆观星台。同行(行业)同行(旅行),别有一番浓厚研讨的氛围。

4.集体备课的形式。如何让参与活动的每位老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研中且都有收获?采用分小组集体备课,再上课的“同课异构”的形式,不失为一个好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是否可实施,效果好不好?是每一位参与备课老师需要承担的责任。这样上课的老师,压力会轻一些,而听课的老师也会全程参与,更有收获。当然也可以只备课,不上课。这样全体老师全流程多角度全方位参与,效果更好收获更大。

5.个人论坛的形式。针对教材当中某块较难,不易实践的内容,进行论坛。每位老师结合自己实践过程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得失。通过论坛发言很容易发现:有的老师是认真实施了,有的老师草草了事应付日常。往往认真实施过的老师,有很多成功的喜悦,也有很多失败的困惑。这些发言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的学科研讨推向更深的层次。

6.微格录像课的形式。我们可以引领老师们对于好的课进行微格式的分析研讨。这样的形式对于年轻老师有很好的指导引领作用。刚入门的老师可能对于怎样的课算一节好课标准都把握不准。在老教师和优质录像课的引领下确立一个明确的样板,对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例如:我们很多老师注重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但对于具体的课堂应变,很少有现成的套路,往往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练提升自己。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绝对是技高一筹,优课中的这些亮点通过微格的形式就能很好的将以利用。

7.实践操作的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每位老师定有自己压箱底的实验指导策略。如教学具制作与改良。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具制作比赛,通过实践操作,让每位老师参与到教学具的研发制作过程中。不仅让老师们体会到,这个东西真好真有效,还要让每位老师具体制作一番,发现原来这么好的东西,其实也并不难,需要的是用心发现。

四、自主性学科教研的实施策略。

  1. 任务安排策略。对于一些研讨课执教任务,组织者应提前一定的时间予以安排,给予执教老师充分的时间准备,尽可能助其上出一节有思想的课。有一定想法愿意上一节课的老师是最具主动性的,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其积极性。全程关注,助其成功。当每位老师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从而形成自主研讨的正向循环。
  2. 范围确定的策略。自主性学科教研秉持小范围的原则。不要一味追求区级层面的研讨,两所学校4位老师都是一个很好的研讨团队。人员一多范围一大,很多老师发言就会有所顾虑,评课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实际帮助和提高都不大。人一多免不了有“大锅饭”的心理,出功不出力最终一无所获。此外人数多,分配到每个人的时间就有限。因此自主性学科教研控制一定的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3. 内容选择的策略。我们的教学研讨是指向一线实践的。所以应是“源于实际,用于实践”。研讨的内容不一定非得自上而下的指定,完全可以调研一线老师的需求自下而上确定。老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定有某些困惑和疑问。一个人不能解决,不妨利用研讨的形式得到解决。老师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关注度自然更高,投入研讨的激情定会更足,自主性自然得到释放。

上学期的研讨内容最好是教材上册的,甚至是将要上的内容。研讨后立马实践,效果立竿见影。若第一学期研讨下册的内容。现场气氛很好,但是真到半年后,可能只记得了两三层了。

  1. 时间地点安排的策略。一般自主研讨不是教研室指定的动作仅限于教师自发。所以也没有更多具体时间分配给老师。对于科学课老师来说。下午的课都是满的,上午换一节课相对容易一点。所以我认为半天时间比较适宜,且是上午半天。

本身就是见缝插针的自主教研,也要考虑出行的方便。选择地理位置相对在区域中心且有校内停车场的学校更合适。结合具体的内容还可以选择实验材料比较丰富有实践操作条件的学校。疫情期间则可以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

学科教研是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更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需求。自主性学科教研是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平台。虽然一线教师平常课务繁重,但只要我们有思考,相信以上的这些措施和方法必能为我所用。以上是笔者在组织区内科学教学研究过程中的小小体会,愿与广大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李久省《中国教师》2017第8期

[2]《关于构建教师自主发展的人本主义教研范式》,张芝峰《教育》2011第11期